天下杨氏出华阴,是说中国以及全球的杨氏家族和家族成员的祖辈都来自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县。公元前514年,杨氏家族的先祖杨石季夙一家人落难逃亡到华山仙峪,改姓为“杨”,生存繁衍下来,至今已经八千万人,名列百家姓千古望族第六位。华山乃五岳之一,风光秀美,人杰地灵,见图4.2。不说东汉太尉杨震,也不说三国时期的主簿杨修,更不说隋朝一把手杨坚,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也暂且不表,当代的武将杨成武、杨白冰、杨虎城、杨尚昆、杨勇人所共知,飞天英雄杨利伟家喻户晓。我们特别谈谈科学大师杨振宁先生,因为他的科学发现奠定了超弦理论的基础。
图4.2 巍峨而险峻的西岳华山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三合镇。1938年,他才16 岁,就以高二学历参加高考,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一的西南联合大学录取。1942年,他本科毕业,毕业论文导师是吴大猷;1944年,他在西南联大获得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导师是王竹溪;1945年,他申请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于194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是爱德华·泰勒;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工作,同年与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4年,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场”。这是一个非阿贝尔规范场,为数学界和物理学界开辟了认识世界的新时代。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发表论文,解决了“θ-τ 之谜”,证明了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并不守恒。其实,提出“杨-米尔斯场”,以及证明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并不守恒,只是杨振宁众多科学发现中的两个。有人把他的科学发现总结为13 大项,例如相变问题、超导超流问题、玻色子多体问题、杨-Baxter 方程、非对角长程序、弱作用宇称不守恒、PCT对称问题、规范场理论的积分形式、SO(4)对称问题……截止到目前,已发表大约300 篇学术论文。例如:
1957年,他与黄克孙合作,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1961年,他和Yers 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www.xing528.com)
1962年,他提出“非对角长程序”的概念,深入到超导、超流的本质;同一年他与张首晟共同发现了“非对角长程序”本征态的SO(4)对称性;
1969年,他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该理论模型和结果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验证。
可以说,从1949年到今天,是杨振宁在科学技术史上雄霸全球的50年,或者延续到今后的100年!所以说,杨振宁是与牛顿、爱因斯坦齐名的科学家,他的光辉将永远闪耀在灿烂的星空。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后来任清华大学教授,1973年逝世,享年77 岁。父亲周密、严谨的思考习惯影响了杨振宁的一生。杨振宁一生中有两位导师使他终生难忘:吴大猷和费米。杨振宁与前妻杜致礼养育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精通电脑、化学和医学。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获得全人类的认可。因为解决了“θ-τ 之谜”,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奖;1965年,他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他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奖——鲍尔奖,并获25 万美金和一枚金质奖牌;2003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2002年,他获得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称号。他曾经获得12 项大奖,其中1979年获得费米奖,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1992年获得莫斯科大学奖,1995年获得爱因斯坦奖。杨振宁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对中华民族做出了不朽贡献。2017年8月20日至22日,30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10 位著名学者在南开大学齐聚一堂,首先祝贺杨振宁先生95 岁华诞,暨庆祝南开大学数学系“理论物理研究室”成立30 周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