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发现的历史上,只有普朗克是幸运的。1900年,普朗克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并且在高频段与维恩的公式相吻合,在低频段可以过渡到瑞利-金斯公式。这么漂亮的公式,我们不禁要写下来,供大家一起欣赏:
欲理解这个式子,请看《普通物理》。
而弦理论的发现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弦理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在1968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物理学家为了研究强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大量实验,获得了原子核内部关于质子与质子、质子与中子,以及构成核子的夸克之间的大量实验资料,发现强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具有“渐进自由”的特点。所谓“渐进自由”,是说强子之间的距离越近,作用力越小,而距离越远,作用力越大。比如说,两个质子都带正电荷,它们互相排斥;按照库仑定律,距离越近,排斥力应该越大。许多物理学家苦思冥想,始终不得其解。这时,维尼齐亚诺(Gabriele Veneziano)出现了。来者,何许人也?这位先生于1942年9月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大学毕业后,长期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做研究员,曾经在日内瓦欧洲加速器实验室工作。搞物理研究的,一般也酷爱数学。他也在为搞清实验观测到的强相互作用力的各种性质而烦恼。这时的他,我们可以借用一首古词描述他当时的心情,即《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下半阕: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www.xing528.com)
某一天,似乎历经200年的时空穿越,冥冥之中,他偶然在一本陈旧的数学教科书中发现200年前数学王子欧拉写下的一个公式:欧拉-贝塔函数
(2)式中的Γ(u)是伽马函数。(2)式通过A(s,t)=B(-α(s),-α(t))将维尼齐亚诺振幅A(s,t)与欧拉-贝塔函数联系起来,可以比较精准地描述强相互作用“渐进自由”的特点。当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直到1970年,李奥纳特·苏士侃(Leonard Susskind)揭示了藏在欧拉公式背后的秘密。他证明,如果用小小一维的振动弦来模拟基本粒子,那么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能精确地用欧拉函数来描写。就是说,基本粒子并不是“点”,如图2.1(a)和2.1(b)所示,而是类似橡皮筋那样柔韧而又可以扭曲抖动的弹性线段——我们称其为弦。
正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尽管维尼齐亚诺没有解释为何欧拉-贝塔函数能够描述强相互作用,学术界仍然公认维尼齐亚诺是弦理论的发现者。有些读者也许抱怨:老天太不公正了!为什么让他发现了欧拉-贝塔函数而不是我呢?我可以用一句话来疏解你那不平衡的心结:科学的发现存在着机遇,而机遇就像一个羞涩的少女,她总是钟情于那些不畏险阻、勇于攀登的人!
图2.2 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位于瑞士和法国交界处地下100 米深处的隧道内,隧道全长27 千米,隧道内维持低温,以保证粒子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接近光速的强子相互对撞,能够产生许多新粒子,从而探测强子的奥秘。
图2.2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WWW.nipic.com
全世界80 多个国家的7000 多位科学家参与建造,来自美国、中国等1000 多名科学家在这里工作。曾经在2012年发现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人们期待这台仪器将来某一天能够证实维尼齐亚诺先生的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