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庄身世之谜:神龙惊现!

老庄身世之谜:神龙惊现!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雾锁龙潭,烟水迷离,随着神龙乍现,一个哲学时代诞生了。老子——中国哲学之父的出现,至今还是一个谜。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几个“或曰”,一方面表明司马迁修史的谨慎态度,一方面也表明他及其同时代人也对此说不清楚了。可以说,司马迁的闪烁其词竟成千古诉讼,论者见仁见智,各执一词,甚至有干脆否定老子其人的存在。今天,我们无意于卷入这场纷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老子其人及其书是无法否定的。

老庄身世之谜:神龙惊现!

雾锁龙潭,烟水迷离,随着神龙乍现,一个哲学时代诞生了。老子——中国哲学之父的出现,至今还是一个谜。先秦时关于他的事迹并不多,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宫有黄老学派,倡导清静无为,把他和黄帝在一起,《韩非子》中有《解老》、《喻老》篇,据传儒家大圣人孔子还曾问礼于他,但究竟他是何许人,他的充满睿智的《道德经》五千言怎么流传的,倒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进行了较完整的记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便是老子其人及其书《老子》(又称《道德经》)的来龙去脉。按理说,这里有名有姓,还有籍贯,说得清清楚楚,应该不存在什么疑问。况且,司马迁在其后还记述了老子后裔的情况:“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去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证据如此确凿。然而,太史公自己也不放心,在同篇中又讲了太史儋和老莱子两个名字,留下了一个悬念。“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同时,他又提到,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有个周太史儋去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几个“或曰”,一方面表明司马迁修史的谨慎态度,一方面也表明他及其同时代人也对此说不清楚了。尤其是“莫知其所终”一句,更引人遐想,特别是佛教东传和道教兴起之后,为了互争短长,还出现了《老子化胡经》和《老子升天经》之类的论述。东汉时,已经“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1]之说。可以说,司马迁的闪烁其词竟成千古诉讼,论者见仁见智,各执一词,甚至有干脆否定老子其人的存在。今天,我们无意于卷入这场纷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老子其人及其书是无法否定的。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帛书《老子》的两种写本,据有关学者考证,这是目前所见到的《老子》一书的最古的本子,可能出于秦楚之际,内容也与今本《老子》多有重合,这更证明了老子的无可怀疑性。同时,我们还须将老子从道教中“拯救”出来,脱下他“太上老君”的大帽子,使他回到现实人间的思想家和中国哲学之父的位置上。

道教的形成,大约在东汉时期,老子被神化为道教的始祖,也在其时,但具体的时间断限尚不太清楚。开始的时候,他与佛陀并列,同受尊崇。东汉明帝时,楚王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2]汉桓帝时,不但民间有老子祠,而且“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3]这与道教和佛教成熟时的互相攻击漫骂情形颇不一样,因为这时只是尊崇他们,希冀得到福礻右,也说明老子在这时已经仙气渺渺,颇有些“法力”了,能够给人长生。边韶《老子铭》中的话颇能代表时人的观点:“或有浴神不死,是谓玄牝之言。由是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缺一字),降什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4]这与后来《封神演义》中“老子一气化三清”的形象已颇为类似了。边韶还对班固的“抑而下之”颇为不满,称他与孟荀之徒“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无论如何,这时尚没有发生与佛陀争地位的问题。而早在西汉末年,严君平在《道德指归说目》中又以方士和阴阳家的口吻来解释老子之作:

变化所由,道德为母;效经列首,天地为象。上经配天,下经配地。阴道八,阴道九。以阴行阳,故七十有二首。以阳行阴,故分为上下。以五行八,故下经三十有二而终矣。阳道奇,阴道偶,故上经先而下经后;阳道大,阴道小,故上经四十而更始;以四行八,众而下经寡;阳道左,阴道右,故上经覆来,下经覆往。反覆相过,沦为一形。冥冥混混,道为中主。重符列验,以见端绪。下经为门,上经为户。智者见其经效,则通乎天地之数,阴阳之纪,夫妇之配,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万物敷矣。[5]

《道德指归》今已亡佚,托名为老子作,也不过大其影响而已,也许正是严君平自己之作。从其内容来看,似卜卦者之为,正与严氏职业相合。看来,《老子》自出后,他人如何敷演,如何利用,冢中枯骨已无可奈何。至于道教尊为之教祖,有“老君”、“太上老君”等称号,将他起死复活,作为哲学家的他自是无可奈何。但作为教祖的老子,确实神乎其神,威风八面,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篇》说他的形象:“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住金楼五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比人世间的皇帝还要“皇帝”。其实,老子在道教中的由人变为神仙,当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道教的来源之一便是神仙传说,它大谈神仙的自由快乐和长生不老,追求享乐,为人世的享乐提供途径和理论依据,特别适合于皇帝的口味,曾经弄得秦始皇汉武帝神魂颠倒,甚至被方士们骗得晕头转向,至死不悟。神仙传说,再加上由巫觋而来的特别是东汉晚期三张(张陵、张衡、张鲁)的宗教仪式,道教初具规模了。梁刘勰《灭惑论》说:“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6]这里的“道家”不是诸子百家中的道家,而指的是道教。这三派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道教的结构:理论基础、行为追求、宗教仪式。但到了后来,道教徒们为了适应环境,迎合世人的口味,越来越丢弃他们的祖师爷摇头晃脑的庭训了,一个个弄得仙风道骨,幻想羽化升仙了。或者装神弄鬼,大言欺人,摆弄那一套莫名其妙的仪式。宋人朱熹曾不无讥诮地说:“老氏初只是清净无为,却带得长生不死;后来却只说得长生不死一项;如今恰成个巫祝,专只理会厌禳祈祷。这自径两节变了。”[7]但是,无论如何,道教的理论确实是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8]敷演开来的,按照国人以古为贵和好攀贵人的文化心理,这教主的冠冕老子若不戴上,还有谁敢戴呢?换句话说,老子若说自己第二,别人也不敢称第一。而我们今天把他推向思想家的宝座,理应取学术界的一般看法:他约生活春秋末年,略早于孔子。至于其他,就看他的《老子》吧。

和老子相比,庄子似乎没有那么“幸运”。先秦时几乎无人提及他,两汉时注《老子》者很多,却无一本注释《庄子》者。只是到了魏晋时期,他突然横空出世,而且一出世就以强有力的姿态触领风骚,不但与《老子》和《周易》总称三玄,而且时人还常用“庄老”联称,连老子也相形见绌,等而下之了。嵇康阮籍陶渊明更在艳羡其绝伦风神外,将其思想实践化,变为一种诗意般的生活方式。也许他真的无意于留迹人间,所以他的生平事迹一直难以详述,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摭拾旧闻,语焉不详地写了一篇《庄子传》: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且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洋自恣以适己。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语虽寥寥,倒也颇得庄子之意。后面这则故事,明显从《庄子·列御寇》篇中而来,可以看出庄子的话很形象,也很刻薄,儒墨之徒确实难以自解,果真如此,王公大人们当然不能器之了,逃之尚恐不及。只是说他是“蒙人”,确实蒙惑了后人,或说为河南商丘,或说为安徽蒙城,官司打了几千年,尚无最后结果。至于他在道教中的地位,倒是沾了老子的光。唐朝皇帝姓李,与传说中的老子同姓,有这么个老祖宗当然觉得很荣耀,可以证明血统之高贵,一高兴起来,道教的地位提高了,庄子也升了级。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庄子》改名为《南华真经》。本来,《庄子》内七篇一般认为是其自作,代表他的主要思想,其中根本没有什么神仙道教思想。《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大宗师》中也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这里的“神人”和“真人”都指的是得道的圣人,并非道教中修行得道的神仙。他的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其中确有些养形求长生的意思,如《天地》篇中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在宥》篇中记载广成子对黄帝说:“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这些大概受了战国后期神仙思想的影响,但绝没有走向极端,象后世道教那样整天梦想羽化升仙。况且,外杂篇中的大部分内容还是从各个方面来补充阐释庄子的,就算庄子在世,即使不喜欢,也未必作皱眉状。至于“南华真人”的称号,倒真的强庄子所难了。他一生逃名如逃寇仇,没有想到死后却大名鼎鼎,倘庄生再世,必定哭笑不得,感慨万千,甚至大喝一声:“我已为冢中枯骨,尚欲以名相侮乎!”(www.xing528.com)

【注释】

[1]《后汉书·襄楷传》。

[2]《后汉书·楚王英传》。

[3]《后汉书·襄楷传》。

[4]《全后汉文》卷六十二。

[5]《全汉文》卷四十二。

[6]《弘明集》卷八。

[7]《朱子语类》卷一二五。

[8]《老子》四十二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