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入学前的一年内,要带领他们到大自然——思想的源头去旅行二三十次。把儿童带到这种环境中去,那里既可以看到鲜明的形象,又可以看出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让他们在美景前赞叹,感到惊奇,同时,也进行思考和分析。
人类的思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即数学思维),一种是艺术思维(即形象思维)。伟大的生理学家伊·彼·巴甫洛夫的这种分类,[5]对解决儿童的智力教育问题以及个人爱好和能力的形成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请你在9月的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把要上一年级的学生集合起来,和他们一同到秋天的树林中去,你就会立即发现,这两种思维类型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很明显。树林,特别是初秋的树林,总是吸引儿童的注意,他们在这里不能无动于衷:他们情绪激动,表示赞赏和发出惊叹,这就是对周围世界产生了逻辑认识和感性认识,即靠理智来认识和靠心灵来认识。高高的蓝天,装扮得绚烂多彩的树木,披上了明朗的初秋色泽的林边和林丛——这一切都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不过,他们对待周围世界的看法却是各不相同的。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看到两种认识类型——这是两种思维类型的表现。一部分儿童为十分和谐的大自然美景所陶醉。他们惊叹和赞赏美景时,是把各种物体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他们既看见了日出,也看见了树木披上秋装形成美不胜收的色彩,又看见了神奇莫测的密林。然而,儿童把这一切都看成像多种乐器奏出的复杂音响中的和声一样,他们没有听到个别的声音,没有从周围世界中区分出个别的细节。而当某个物体或某种现象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时,他们以为这个物体或这种现象就包罗了一切。例如,儿童注意了一簇满布着琥珀色果实和银白色露珠的野蔷薇,那么,他们除了这簇花以外,再也看不见其他什么了,他以为自然界的这一创造物就是整个美妙的世界。
这就是对周围世界的艺术认识或形象认识的最突出特征。具有这种认识的儿童,兴致勃勃、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自己所见到的情景。他们的叙述,形象鲜明。他们是用画面、形象来思维的,用色彩、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周围自然界的音乐很敏感,而且一般说来,对自然界的美很敏感。他们的知觉里,似乎感情因素占优势,以心灵和理智相比,他们好像更多地用心灵来认识事物。要记住,这对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会有深刻的影响。艺术思维表现得明显的儿童,有兴趣学习文学,喜欢读书,热衷于诗歌创作。他们学习数学时,常常会碰到很大的困难,这门课一般都学得不好。
对另外一些儿童来说,则似乎不存在什么和谐的美。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和暖的秋日里,松林边夕阳西下的景色:深红的晚霞,坚固得宛如铜铸的老树干,以及各种色彩在静静的湖面上变幻无穷的闪光等。但在学龄前儿童的集体里,总能找到所谓不理解这种美的儿童。他会问道:为什么太阳落山时变成了红色的?它夜里躲到哪儿去了?为什么秋天有些树叶变成红色,有些变成橘色,有些变成黄色?为什么橡树叶子在霜冻前很久都是绿色?他们的视线首先看到的,不是世界的形象方面,而是它的逻辑方面,即因果关系方面。这就是逻辑分析思维,或叫数学思维。具有这种思维的儿童,容易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和依赖关系,了解一连串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他们容易进行抽象思维,喜欢研究数学和其他精密科学。他们对抽象概念的逻辑分析,如同具有艺术思维的儿童对鲜明的形象那样感兴趣。
这两种类型的思维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了解,在每个儿童身上哪一种类型占优势。因为,这对于从教育上正确地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极为重要。教他们学会思考、发展思维,意味着,一方面要发展每个儿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分析思维,不可有片面性;同时又要善于把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引导到最符合其天资的轨道。(www.xing528.com)
儿童的思维也有速度上的区别,可以说是思考的快慢不同。
有些儿童的思维很灵活。他刚在想蜜蜂怎样从花上采蜜,教师介绍了花朵的复杂结构,于是他的思想就很容易地转移到另外的目标上去了。再拿解算术题时的思维情况来说,有的学生在思想上能把握住习题条件中所讲的一切——筐子、苹果和园地里的树木。而另一些儿童的思维则完全不同,我想称之为稳定集中性思维。他的思想如果集中在一件事物上,就很难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他思考问题时,常常会顾此失彼:想着每千克苹果的价格时,就忘记每筐苹果有多少千克和总共有多少筐。教师往往把这种思维特点看作是智力发展的反常现象,是不对的。智力活动迟缓,不论是具有形象思维的儿童,还是逻辑分析思维表现得明显的儿童,都是常有的事。教师往往不加分析,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做出完全错误的草率结论。对思维过程明显迟缓的学生所发生的误解,尤其令人痛心。他们常常是一些聪明伶俐的儿童,但其思维的缓慢却引起教师不满,于是,儿童焦急不安,思想似乎麻木了,而且完全不再能想什么了。
在开始上课前,对这些现象就应看清楚和了解清楚。没开始教课时,研究儿童思维的特点,是最容易的。我向将要担任一年级的教师建议:在儿童入学前的一年内,要带领他们到大自然——思想的源头去旅行二三十次。把儿童带到这种环境中去,那里既可以看到鲜明的形象,又可以看出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让他们在美景前赞叹,感到惊奇,同时,也进行思考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