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动因要变外压式为内驱式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共同生活中的基本时空。而课堂文化则是学校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特别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的互动,更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和学生智慧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冲破以往传统课堂文化封闭、僵化的氛围,使之成为学生这一生命实体在良好条件下自然、和谐生长发展的土壤,就必须改造以往外压式的学习动力为内驱式的学习动力。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总是只靠自己的设计向学生传授既定的课程文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大多花费在配合教师的展示,被动地掌握教师所教的具体内容上,学习动力主要是外压式的,因此课堂缺少生命活力的跳动,少见智慧火花的碰撞。学习经常是处于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状态。在课堂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有共同目标的集合体,他们之间实际上是有着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的、单向的认知活动关系。
一方面学生作为社会未成熟者。他们习得的生活与人生经验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使自身零散的经验不断融合于主导文化的习得中,逐渐成熟起来并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另一方面,教师的引导又要在关爱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需要和兴趣的前提下,才能使学生信任教师,能接纳教师的引导,并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
当整个课堂学习的活动能在教师科学组织下由学生自己来探究、来发现、来解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火花能在教师巧妙地点击下不断燃烧,那么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才能呈现鲜活的文化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课程的学习,有利于他们学习力的生成,而且也为教师智慧的发展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还可以不断引发出新的认识和体验,吸取到在课堂以外不可能获得的有益信息。因此,课堂文化重建的过程也就是师生自主参与、共同学习、相互创生的过程。
(二)学习力生成与评价激励机制
1.课堂生活中学习力的生成
课堂中的学习力主要是在阅读、思考、提问、听讲、交流、体验、研究、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中逐步生成的。所有这些学习活动中其实都包含了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诸如大家都熟知的吸收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影响信息吸收和加工的情意态度方面的能力。课堂中的学习是以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动力。但以往只重视培养认知学习的能力而忽视了情意态度学习能力的引导,因此,学习力的生成也往往只偏重外在学习内容掌握的能力,而忽视了对影响学习内在过程的情意层面的作用。
其实情感不仅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发、激励、维持、调控的作用,而且与学习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都息息相关。缺乏情感体验的融入,学习将无法在人的心灵中、在人生中留下震撼。因此只有将所学习的内容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情感系统中去,才能成为自己真正掌握了的知识,才能得到迁移,并在实际中应用。
概括起来,学习力主要由认知和情意两个方面的能力相互交融而成,一方面是对外在学习内容的认知活动能力,也就是吸收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促进学习内在过程的情意方面的能力。它与学习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都息息相关。从引导与促进学习力的生成来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学习者的自我心理调节与引导。
它包括怎样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怎样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怎样增强学习毅力、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怎样克服学习中出现的生理疲劳、兴趣衰退,怎样排除心理障碍以及怎样掌握科学用脑方法等。这些都和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有关。
这里仅以教学中重要的三个要素——动机、情境、理解为基本线索,来简述引导小学生情意态度学习的形成。
具体说可以用四种心理满足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学习爱好与兴趣,一是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二是满足儿童的归属心理。三是满足儿童的趋美冲动。四是满足儿童的趋优本能。
(2)运用情感活动的特殊机制,帮助小学生在充满积极情感的状态中学习(www.xing528.com)
一般说来教师本人的教学感情充沛,最容易为儿童所接受,艺术化的教学内容则较容易养成学生的情绪感受形式、情感评价倾向,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情感智慧。教师还应善于识别和体察学生的情绪,辨别他们在情绪特质上的个别差异,引导他们的情感健康成长。而积极主动地支持儿童发展其感受的系统则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情感信息加工方式与认知信息加工方式是不同的,前者依赖于感受状态的发展,依赖于情感体验在意识中出现的性质,如果没有感受现象就不存在情感发展的机制,就不会有任何情感经验作为印记留存在记忆系统中。
(3)引导价值判断和选择,帮助儿童逐步提高自我处置学习情境的能力
学习最终是学生自我需求、自我处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引导、帮助他们学会自己处置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种事件,为他们今后一生的自觉学习、适应环境、直接地处理好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奠定基础。要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意识自己,自我参照性地学习,还应指导学生善于把概括化的知识、能力迁移、转换到新的情境中去。由于情境总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满足新条件的需要,学生就得扩展原有的概念、规则,转换它们以顺应不时更新的情境。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迁移能力的同时实际上是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动力,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了新的学习需求。
第二,信息的吸取、加工过程及其引导。
在课堂中大量的学习是属于知识信息方面的,尤其是符号学习方面的。它包括信息的获得、巩固、应用三个阶段。在知识信息获得上应着力于如何观察、思考、想象等方面的指导。在巩固阶段应包括如何记忆、理解、系统化方面的指导,而应用阶段则重在如何进行分析、概括和综合,如何有效地提取信息,如何解决问题并应用于实际等方面的点拨。当然这三个阶段的活动也不是截然分割的。
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仅仅让他们去重复别人的认识成果,极不利于培养他们自己去探索、体验的能力,特别是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及精神气质,它是人格化的活的观念和灵魂,很难用掌握现成知识的结果来获得。只有引导他们循着科学研究的流向去思维、去探索,才能使他们在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掌握科学的探索精神与方法。
第三,总结学习过程,反省自控的学习及其引导。
这实际上是指学习者独立掌握学习内部规则系统的过程。这种规则系统具有内潜性的特点。它主要包括学习者总结对学习对象的调控和学习者总结对自身学习过程认识这两个方面,前者不仅包括指导他们如何遵循学习规律和原则来合理安排某项具体内容、学习顺序和时间,而且还包括指导他们总结如何根据自己个性特点、学习材料的难易以及学习条件提供的情况来选择和使用某种方法。后者则是指能意识和体验到自己的认识过程、学习能力水平,已掌握知识的程度、自己的个性特点与学习风格,意识到自己具备的条件等,从而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改进自己学习的决策。这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也就是所谓的元认知。
从教师的指导来看,就是指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方面的学习指导。
自我反省的作用在于为自我调节找到逻辑依据。而自我控制则必须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进行。当学习者在自我反省方面获得结论时,便需要找出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调节策略。而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指导,更多的应是在性格方面的陶冶,如对冲动的学生就要指导他们学习做一些精细而持久的学习,如学书法、学做精细的手工等以锻炼他们的沉着和耐心等。
学生在自我调节定向后,进行自我把握,这就是自我控制。它促使自己不断改善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人生品格,从而能使自己逐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里涉及对自我动机水平的控制和学习心向的把握,并涉及个人的意志力,以不断走向自身的完善。
总之,学习力生成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能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复杂过程。它的生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但它对学习者今后走向社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继续学习不可缺少的能力,而且作为思维和操作的方式,它还蕴涵着巨大的智慧价值,学习力的生成和智慧的增长是正相关的。
2.规范评价对学习力生成的激励作用
学习力的生成涉及诸多因素,这里着重讨论非规范评价对学习力生成的激励作用。现代课堂生活的重心正从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师生双向或多向互动以实现有效的学习活动。从课堂文化综合视觉看,总体上关注学习力的生成,这自然取决于课堂生活质量,也就是学习生活质量。以学为本的传统文化底蕴,就在于人以学为本、教以学为本,这就充分肯定了教与学中“学”的主体性。时至今日,当课堂文化中以学习力生成作为评价尺度来看待课堂生活质量时,情况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不能单纯地用“以学论教”取代传统的“以教论学”。而要进入课堂生活实践中学习力生成的辩证视觉,在评价对象上师生应互为主客体,共同以学习为统一的评价尺度,并把这一尺度赋予师生间民主、平等关系的内涵,从而真正达成师生互尊、互爱、互敬、互帮、互学、互教,走向教学相长,相互创生。有了学习力生成这一上位的评价原则,传统课堂生活中的一言堂、师道尊严、话语霸权就受到了挑战。学生可以批评先生,帮助教师纠偏纠错,而教师又能听得进逆耳良言,以诚勇精神自勉而走向以学为师,向学生学习的境界,从而为智慧走进课堂扫除种种障碍,重建起和谐共享型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重建中的学习力生成要求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实施的日常化。对各种性质的评价,如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规范性评价、非规范性评价等均需要综合运用。但应着力关注的是非规范性评价,它融于课堂生活,评价发生伴随教学行为是随机的,评价主体与对象是不断转变与发展的,教师与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是对等的,或者说是平等的,师生共同建构意义,并以质的评价为主,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概括地说,课堂生活中的非规范性评价具有互动性、精神性、艺术性、情境性、教育性等特点。例如“精神性”就是指师生精神对话,心灵相遇,这种肯定性评价使人备受鼓舞,精神振奋,而否定性评价则使人感到沮丧,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勇气和信心。非规范性评价的精神性对学习力生成是一种独特的激励机制。
总之,要让智慧走进课堂,重视学习力的生成,使知识与智慧结合,直面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文化充满活力,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从而体现“符号的转换”“人与人交往”之美。一旦智慧的学习转化为学习的智慧与学习的艺术,就可以加速学习力的生成,就可以使课堂步入高效率、轻负担、高质量的佳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