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长在课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探索与实践

校长在课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是行动的灵魂,思想对课堂文化的建构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当思想确定以后,思想的落实则靠模式的创建,这同样是校长在建构课堂文化中要做的。课堂的核心是文化,文化追求应成为课堂模式建构的又一制约要素。构建新的课堂文化,就其实质是重建教师的心智状态,教师必须从原来相对固定静止的角色状态中走出来,面对课程改革的大势,勇于自我挑

校长在课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探索与实践

好校长的出现往往是一个学校之幸、一个地方之幸。学校如此重要,所以任何地方都呼唤优秀、卓越校长的出现,从而改变当代的文化生态。而好校长之所以成为好校长,主要也是从课堂的改革、课堂的文化建构开始的,因为课堂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发展、师生发展的中枢。上文用大量的篇幅论述好校长的原因也在这里。那么,校长在课堂文化的建构中其作用又是什么呢?

第一,引导教师的思想建构。思想是行动的灵魂,思想对课堂文化的建构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有关注全体,提高素质的思想。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都能获得事业的成功,都能得到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每个人的才能是存在差异的,唯有差异才使社会丰富多彩。而社会的需要又是不一样的,没有理由把学生从一个模子中制造出来。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经指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说的就是人才应根据不同的差异进行培养。这里当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关注差异,把打基础和个性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的高境界。要有开放的思想。开放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性、主动性。改变了学生“等、靠、要”的被动情形,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历练,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与合作性。美国人文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提倡“圆桌教学”,即打破讲台与课桌的界限,师生间平等、民主地探讨问题,和谐、融洽地教和学,使“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活泼、生动、积极的探究式教与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优良品质

第二,研议确定教学模式。当思想确定以后,思想的落实则靠模式的创建,这同样是校长在建构课堂文化中要做的。教学模式一般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模式本身就是教学思想的呈现,是课堂文化的呈现。

确立教学模式的依据:一是,教学目标。任何课堂模式的创建都应着眼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三者不能割裂,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它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块、三种类型,不是要在原来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加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模式的建构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在研究层面,可以把它拆开,但在实践层面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人的,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不是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分别完成三个目标。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它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发展、人的提升。二是,文化追求。课堂的核心是文化,文化追求应成为课堂模式建构的又一制约要素。课堂模式的建构也应把人的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之上。为此,课堂文化要追求平等和民主。平等民主的课堂文化是新课程的核心和灵魂,是现代社会民主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表现,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生存地位的关注与尊重。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要抛弃传统传授知识的观念,自觉成为学生思维的激励者,促进学生多元智慧的发展。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创造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处处引导他们、塑造他们,实现教师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构建新的课堂文化,就其实质是重建教师的心智状态,教师必须从原来相对固定静止的角色状态中走出来,面对课程改革的大势,勇于自我挑战,自觉转变角色,在开拓创新中不断发展。教师角色的转变,关键在于自我的自觉性和人格的重构。三是,追求自主探究。一种教育,如果它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那么它就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缺陷的教育;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如果他没有学会怎样学习,那么他的学习便带有致命性的不足。追求自主探究,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价值引导—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关系,而且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四是,追求构建学生的人格精神。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学校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要达到这个目标,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灵、注重学生的人格也显得格外重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成才必先育人,只有当知识与品格、意志、价值观倾向等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才能培养健全人格,造就有用人才。构建学生人格精神从严格意义上说就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指对人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主体性和社会化发展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起来,使不平衡的部分平衡,使滞后的部分通过重点培养和特别训练达到与其他要素平衡一致,从而使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达到和谐、均衡,形成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完善系统。要以传统的“礼善”等作为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基本要求,并赋予它新的含义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肯定;合理组织竞争活动,培养勇为人先的精神;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重视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等。(www.xing528.com)

第三,提供各种支持。对课堂文化的建构,提供物质、精神的支持,这是每一个校长的分内之事。

总之,建构课堂文化,校长的态度和作为起一种关键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校长的大力引领、设计,课堂文化的建构是不可能的。但校长建构怎样的课堂文化,取决于校长的特质和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