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揭示课堂文化异化问题

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揭示课堂文化异化问题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认识课堂文化的异化问题,“单向度”理论是一个有力的工具。有鉴于此,马尔库塞提出了“单向度的人”这一理论术语,用以指称那些盲目肯定现代工业社会、丧失批判精神和能力、丧失自由和创造力的人。“单向度的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造成“单向度的人”的重要原因。毫无反思的盲目忙碌,成了这个“单向度的社会”所需要的,并且被“单向度的人”普遍接受了的生活方式。

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揭示课堂文化异化问题

赫伯特·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单向度”这一社会批判的理论术语,用以描述工业社会尤其是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现实。对于认识课堂文化的异化问题,“单向度”理论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一)“单向度”理论的内涵:“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

“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是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的重要内容。前者用以描述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后者旨在解释导致这种精神状态的社会原因。教育,特别是高度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这种精神状态的形成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1.“单向度的人”

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理智成熟、情绪平静的人们,一般都倾向于站在自己或所属社会阶层的立场上,依据自己或所属社会阶层提倡的价值观,做出与其利益相一致的独立判断。这些独立的、个性化的判断,往往既包含着对社会现实中的某些成分的肯定,也包含着对另外一些成分的否定,是肯定与否定的混合体,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等极端情况一般极少出现。从社会这个更大的范围来看,不同的人们对同一社会现实做出的判断,往往也互不相同,被一些人肯定、认同和接受的社会现实,在另一些人的判断中有可能成为否定、怀疑和拒斥的对象。因此,一般地说,在一个社会里,如果人们有机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广泛的信息,有权利充分、自由地表达个人意见和看法,在理智和情感处于基本正常和稳定平静的前提条件下,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判断一般会表现出两个不同的向度:其一,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向度。其二,否定、批判、超越社会现实的向度。

在社会历史的某些时期里,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人们丢掉了上述两个向度中的一个向度,对于社会现实的判断,人们要么毫不怀疑、全盘肯定,要么毫无保留、全盘否定,人们的判断成了只有一个向度的极端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出现这种极端判断,标志着人们丧失了进行理性判断的能力,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不存在尽善尽美之物,也不存在一无是处之物,极端判断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是实事求是的判断。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判断,逐渐趋向于肯定、赞扬、歌颂的向度,远离了怀疑、批判、超越的向度,丧失判断力的人在人数上,不是少数而是多数。有鉴于此,马尔库塞提出了“单向度的人”这一理论术语,用以指称那些盲目肯定现代工业社会、丧失批判精神和能力、丧失自由和创造力的人。

2.“单向度的社会”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单向度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常常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或相似,在思想和行为上变成了“单向度的思想与行为模式”。“单向度的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造成“单向度的人”的重要原因。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看,随着人类文明逐渐由农业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原来的作坊、手工劳动、自然经济等,逐渐被工厂、机器大生产、商品经济所取代。在现代生产方式条件下,不仅物质财富空前的繁荣,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要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生存状况得到了改善,而且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新需要和新愿望也在持续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在这一社会中,生产装备趋向于变成极权性的,它不仅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因此,它消除了私人与公众之间、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对立。对现存制度来说,技术成了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现代工业社会,以其创造出来的巨大物质财富,不仅为满足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要提供了保障,而且还对满足人们未来可能的新需要做出了慷慨的承诺。有了这种满足感,人们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在这种承诺的鼓舞下,人们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人们的感激之情是如此的强烈和普遍,人们的信心和期待是如此的坚定,以至于一些质疑和批判现代工业社会的问题无法在人们的头脑中立足,如“在对物质财富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为什么反而变得日益贫乏”“人们现在的生活真的就比工业文明之前的生活更加幸福吗”“现代工业社会是否真的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合理吗”等等。出于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这个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待,许多人从情感上不愿意把自己精神上的贫乏归因于现代工业社会,而是把消除精神贫乏的希望寄托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未来发展上,少数目光敏锐的人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存在合理性的怀疑和批判,在物质欲望得到极大满足的大多数现代人看来,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甚至被认为是想颠覆自己现在正在享受的“幸福生活”,人们普遍地把被操纵、被控制的生活当作了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样,现代工业社会依靠强大的科学技术,创造出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在享受由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们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态度也逐渐地达到了深信不疑的程度,科学技术取代了宗教,成了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现代工业社会成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为满足那些不断被制造出来的没完没了的“需要”或“愿望”而无休无止地忙碌,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反过来看,人们为满足这些“需要”和“愿望”而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成了维持现代社会继续存在下去的强大力量,现代社会就是在这些持续的努力中开拓着自己的前进道路,什么时候人们不再为这些人为地制造出来的“需要”而忙碌了,现代社会也将会在什么时候走到了自己的尽头。那些为满足不断被培育出来的“需要”和“愿望”而终年忙碌、奔波、操劳的人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停下来想一想:这些所谓的“需要”和“愿望”真的是属于自己的吗?它们的实现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这种为满足“需要”而忙碌的生活真正给自己带来了些什么?这是一种值得人过的生活吗?毫无反思的盲目忙碌,成了这个“单向度的社会”所需要的,并且被“单向度的人”普遍接受了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通过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无线电、电影院电视、报刊、广告等等,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源源不断的各种信息,人们的思考、判断和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这些信息的影响或左右,这是现代人逐渐变为“单向度的人”的重要原因。各种各样的信息,在通过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呈现给人们之前,必须通过一道道的程序,如审查、筛选、剪辑、处理、加工等。那些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信息,将被删除掉,从此永远无法进入人们的视线,那些被认为具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将经过技术剪辑和艺术加工,使需要被反映的主题更加集中,更加具有震撼力、感染力,那些被认为非常重要的信息,将被置于显眼的位置,而那些可有可无的信息,将被置于不显著的位置。当这些已经经过他人加工和处理的信息最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它们便成了人们进行“思考”的“事实材料”,成了人们做出“判断”的“事实依据”,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判断”,人们自然会得出他人需要的结论,当人们根据这些所谓的“思考”和“判断”采取行动时,自然会产生他人需要的结果。这样,少数人以直接操纵和控制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为中介,巧妙地间接操纵和干预了大多数人的判断和行动,大多数的现代人看到了别人需要他们看到的信息,得出了别人需要的结论,产生了别人需要的行动结果,成了“单向度的人”。近些年以来,一些人一直在努力争取把新闻权列为“第四种权利”。便是这种情况的有力反证。(www.xing528.com)

(二)“单向度”理论对认识课堂文化异化问题的启示

马尔库塞提出的“单向度”理论,虽然并不是关于现代学校教育的专门论述,但是,对认识课堂文化的异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

培养学生具有为这个“单向度的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是现代学校教育为完成自己的特殊使命必须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个“单向度的社会”里,科学技术带给了人们前所没有的物质享受,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将科学、技术视为最具有价值的东西,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由技术派生出来的对效率的重视,成了现代社会的人们的一种普遍追求。科学、技术、效率,这些在现代社会中被人们认为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充分地渗透进了现代学校教育的课程和教学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科学课程的繁荣与人文主义课程的衰落

在西方,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到19世纪之前的这几百年间,占据学校教育主导地位的,是人文主义课程,与生产活动关系密切的自然科学课程处于从属地位,甚至没有被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所学的其他东西大部分都同生产活动无关,而同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量知识又完全被忽略了。到19世纪中叶,西方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西方社会也逐渐由农业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社会的转型在学校教育领域引起的变化是:自然科学课程不仅正式进入了学校教育,并且逐渐取代了人文主义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学校教育在课程领域出现的这种极端情况,是“单向度”的现代社会在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现代社会不仅承认人们的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正当性,并且还诱导人们不断地产生各种“虚假的”需要,科学技术及其进步为满足人们没完没了的需要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至于一些关于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的等人文性问题,如这些需要是否确实为人们所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以满足这些需要,是否真正有益于人生的幸福;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全部意义是否仅仅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要;等等。

2.片面追求效率的现代教学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是现代社会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追求效率,意味着争取以一定的投入去换取在价值上大于这种投入的产出;若产出在价值上大于投入,活动就有效率;若产出在价值上等于投入,活动的效率就为零;若产出在价值上小于投入,活动则没有效率。不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生产单位来说,活动是否有效率,以及活动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或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命运:是在现代社会中站稳脚跟,还是被无情地淘汰出局。通过长期的激烈竞争和反复较量,少数人成功了,多数人失败了。于是,高效率带来的物质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人的手中,而那些在竞争和较量中失败了的人,却越来越陷于贫困,整个社会就这样陷入了不公平的境地,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宁与稳定。虽然高效率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但是若不适当地顾及社会公平,甚至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高效率便成了片面的高效率,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不公平,将成为现代社会不堪承受的重负。

现代社会在效率与公平方面存在的这种矛盾,反映在学校教育上,主要表现为:现代教学对效率的片面追求,忽视了对这种效率所隐含的价值的思考。从理论上讲,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现代教学论始终关注并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为此,现代教学论以教学目标为核心构建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等,无一不是围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这个核心延展开来的。从实践上看,教学活动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或者学生在教学活动前后是否发生了预期的变化。可以这样说,现代教学实践,是在目标严格控制下的实践,目标实现的有效性,是其始终不渝的追求。从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现代教学实践中,学生最终养成的这种社会态度,正是“单向度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对此,学校教育亦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把课堂文化从精神束缚与干预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恢复课堂文化的理性启蒙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对社会现实,既有所认同,更有所批判,养成一种理性的社会态度,这将是我国学校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完成其使命而做出的明智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