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教学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掌握一般概念和原则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因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不仅是构成认知结构的重要框架,而且清晰性和稳定性强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能对新的学习起良好的固定作用。
例如,学生在掌握了有关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后,学生遇到反应时就能很快地理解溶液中电解质之间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离子与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反应会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又如,对勒沙列特原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理解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将其熟练地迁移到有关问题情境中去。
(二)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认知结构
迁移理论认为,新知识要获得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不仅应具备相应的原有知识,而且原有知识必须处于“激活状态”。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能自己激活认知结构中与新学习直接相关的知识,但仍有许多有关知识不能自动激活,也就是说,学生尚不能独立地发现它们与新知识间的联系,这就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常用的激活方法是创设与新课有关的知识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三)注重认知结构的系统化
以高中化学为例。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是以主题为单元的,一节仅代表了某些知识点。从迁移理论来看,教师要注意在各个主题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出主题之间的前后衔接与内在逻辑关系,使先前的学习成为后继学习的准备,后继学习成为先前学习的自然延伸。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归纳,使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探求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认知结构的系统化。
例如,各种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和蛋白质,虽然它们分布在不同课程、不同知识模块、不同主题中,但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却是密切相关的,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以各类物质的结构为核心,以官能团为桥梁,以性质为主线,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以便更好、更快地产生积极的迁移。(www.xing528.com)
(四)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学生头脑中的观念在同化新知识、新观念的可利用程度、可辨别程度与稳定程度是衡量良好认知结构的重要变量,在教学设计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
要充分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间建立连接的桥梁。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从复习初中学过的狭义氧化还原反应入手,继而从化合价升降角度分析,最后迁移到用电子转移的观点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形成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学知识的相似处进行比较教学,尽量对容易比较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其辨别性,促进学习和保持。
例如苯酚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可从苯酚的结构比较开始。苯酚中有羟基,应与醇有相似的性质,羟基中的氢可被钠取代,但苯酚上的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苯环对羟基上氢的性质有影响使苯酚表现出一定的酸性;苯酚为芳香族化合物,其中的苯环应与苯有类似的性质如发生取代反应而羟基的连接对苯环也有影响,从而使苯环更易发生取代反应。这种比较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醇与酚的性质。
又如进行盐类水解教学时,要把学生原有的电离、电解质等概念与水解的概念进行比较,以提高学生容易混淆概念的可辨别度,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要充分利用及时纠正、反馈、过度学习等方法,以增强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