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知识之间或情境之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去概括总结,指导学生运用已学到的原理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指导或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都有利于促进积极迁移的产生。通常来说,在指导下的练习量越大,就越有可能产生积极迁移的效果;同时,在许多情境中,给学生提供的指导越多,迁移的效果就越大。但是,指导不能直接给出正确答案,以免影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应创造这样一种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选取那些与原理原则具体运用情境类似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矛盾、经受挫折,使其脱离学习原理和原则的旧情境把握其实质,并能对新情境进行正确分析,即顿悟情境关系,从而把握迁移方向。
例如,经过《原电池》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装置特点及反应原理,也学会判断一个装置是否为原电池、原电池哪一极为正极或负极等,但常有学生片面认为总是较活泼金属作负极。为了使学生对原电池本质有更深入、准确的认识,避免负迁移发生,可以通过一个探究实验(以铝、铜为电极分别插入稀硫酸和浓硝酸中,观察电流计指针变化),引导学生顿悟原电池形成的情境。实验中,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由疑问开始,自觉探索矛盾产生的原因。此时教师适当点拨,以确定原电池正负极在新情境中迁移能顺利进行。
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化学学科特色,发挥实验、多媒体、插图等教学优势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顿悟情境关系,激活思维,调动发现欲望,并为进一步迁移做好心理准备。
(二)化学课程的因素
化学课程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化学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化学思想方法。
1.化学学习材料的性质
(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迁移范围和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材料相似程度的认知。学生认为两种学习的材料本身相似的程度越大,就越容易在相似情境的刺激下给予同样的反应,也就更有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如果两种学习材料原来并不相似也没有直接关系时,合理地借助第三方的媒介,其实也可以促使知识的迁移。(www.xing528.com)
(2)学习材料的组织与结构。
学习材料的组织和结构也会对学习迁移产生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交代局部材料在整个高中学习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意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以及掌握这种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如果在教材编写时,遵从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编排顺序,学生通过对较简单的材料的学习有可能顺利迁移到较复杂材料的学习。
(3)学习材料的应用价值。
越具有应用价值的材料,越能产生迁移作用。一个定理或定律经常被使用,学生就会对它越熟悉,在练习时就会被最先拿出来运用;反之,冷僻的定律或原则,会让学生因为陌生而经久不用逐渐被遗忘,就算在新学习环境中有机会应用,却往往会因学生的不察觉,而让迁移难以发挥作用。
化学教科书在编排时,按节、单元来设置不同的内容。这样的排布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学生会根据学习的先、后误认为每个知识点都是独立的体系,忽视了相同或相似知识点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把握化学知识的整体结构。
2.化学思想方法
化学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的得来,大多是依靠对化学知识发生过程进行的一种抽象的概括或是提炼。化学思想方法是对化学规律更一般的认识,但比起习得的化学知识更具有概括性和包容性。“经验泛化说”认为,促进迁移的重要因素恰恰是对知识、方法的概括。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化学思想方法,就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顺利地完成同类学习问题的迁移。高中阶段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想和方法主要有守恒法、差量法、数形结合法、虚拟法、极限法、整体法等,不同的方法又侧重于不同的化学模块学习。积极挖掘化学概念中的思想,提炼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可以开启思路、促进问题的迁移,又能强化方法意识、提升思维品质。
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化学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化学知识点比较多、杂,很多化学教师往往只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由来进行分析,或者是缺少对知识应用于题目的思路分析,导致学生更多地面临“题海”,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继续前行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