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声
起声是歌唱发声的开始动作。“起声”这个词是中国声乐界很通俗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唱开头的音。从不同的外文翻译过来,有的称之为“激起”,有的称之为“起首”,还有的称之为“始音”。实际上,这些名称都是一个意思。
起声有高、低、强、弱、亮、暗、软、硬之分,因此,起声的技巧也有很多学问。
起声指的是声带在呼气的作用下,由呼吸时的打开状态转变为靠拢并闭合发出声音。根据呼气和声带闭合两者配合的不同情况,起声分为三种。
1.气音起声
在声带闭合之前,气已呼出,称为气音起声。
2.硬起声
在声音产生之前,声带已闭合,然后用气息的压力将声带冲开,发出声音,称为硬起声。
3.软起声
声带靠拢闭合的同时呼气经过声门,发出声音,称为软起声。
三种起声方法中,软起声是最好的起声方法,对初学者来说,这种起声是首先要学习掌握的。
(二)哼鸣练习
哼鸣练习是获得鼻腔共鸣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发m、n、ng来练习。(www.xing528.com)
吸气时可以做闭口打哈欠状,由鼻腔进气,同时面带微笑。鼻腔、喉咙同时打开,并保持通畅。上颚有向上提起的感觉,下巴轻松地向后拉,颌骨关节张开。喉头下降,舌背略有拱起,舌放松,舌尖不离下齿,双唇轻轻地碰在一起,口腔内像发音时的形状,上下牙床分开,像含着一口水。用气要有节制,不可过多,唱得柔和好听,声音位置统一。所有的音像从一个地方唱出来一样,从高音到低音,位置不掉下来,保持住鼻口腔共鸣的感觉。哼鸣是通过鼻子出气发声的,起声时声音从喉头迅速地转到鼻腔,声音不仅在鼻腔振还逐步引起头腔的振动,声音的集中点在鼻道上方,感到口腔、鼻腔和眉心的地方有明显的振动。
哼鸣练习对克服喉音、锻炼呼吸、使气息均匀有节制地呼出都有很大益处,并且哼唱时最容易体会口腔和头腔共鸣联系起来的感觉。用闭口哼唱的感觉来做开口唱的练习,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顿音练习
顿音有短促、轻巧、坚实、颗粒性强等特点,可作为连续、快速的起声练习。吸气后,保持鼻腔、咽腔、喉咙打开的歌唱状态,依靠腹压与横膈膜的弹力将气呼出,同时发出声音,呼气短促有力,声带闭合敏捷,起声具有共鸣点的特征。可以通过生活中“哈哈”开怀大笑的方式练习来体会腹压与横膈膜的弹力,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断音首先要找呼吸的感觉,心里想着在胸腹之间的横膈膜处“拍皮球”,向下“拍球”时发声,向上“抬手”时不发声,立即换气。
第二,胸口发声位置上以吸着唱的感觉打开喉咙,吸着唱时发声,停吸时不发声,时吸、时停、时发、时断。
第三,慢的断音则需要在音与音休止间隙中快速换气。声音只要停止,立即快速换气。发声与换气几乎同步进行。断音的呼吸是气息极少量地消耗与补充,而腰围饱满的气息被吸住和储存的感觉。快速持续音乐句往往是用一口气儿唱出来的,像从发声位置嗓子眼儿里吹出一连串的“气泡音”。当然,在乐句之间要进行快速换气。是否能掌握好唱断音的技巧,关键在于是否能掌握好换气技巧。
顿音练习能让初学者很快体会到声与气的结合,找到声音高挂的点和气息的支持。由顿音转发连音时,声音应平滑进入并延续。声音从共鸣点上建立,同时注意呼吸的平稳,使声音在打开的鼻、咽、口腔中得到共鸣与放大。
(四)连音练习
连音就是指连贯的声音。它要求歌唱时呼出的气息始终平稳、均匀、流畅、抑扬自如,起声准确,完全不受音高、强弱、子音(声母)、母音(韵母)变化的影响。
演唱连音时必须从气息与发声位置两个方面入手。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明确指出,气息连贯是声音连贯的前提。气息就像一根绳子把声音“珠子”穿成一串儿。唱的时候,要感到气息总是连续、均匀、自如、流畅地从嗓子眼儿通过,而深部位的呼吸支持一定要稳定。在歌唱发声时,这种连贯性与稳定性自始至终不受旋律变化及咬字、吐字变化的干扰。在声音上,音与音的连接是均衡的、圆滑的,不允许有裂痕出现。一样宽窄的母音,一样明亮、统一的音色,一样通畅的气息,一样均衡的共鸣音量是连接技巧的基础。掌握了这种连唱的技巧,就可以根据音乐的表现,去变化声音的力度和音色,唱出连续、优美的旋律线条。连唱能磨掉音符之间的生硬的棱角,使歌唱发声更富有乐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