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乐演唱教学:歌唱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功能

声乐演唱教学:歌唱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功能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声乐训练的目的就是使这五大部分器官联合协作,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理运动机制,共同完成歌唱发声活动。(一)呼吸器官及其生理功能人体呼吸系统涵盖的器官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三大部分。上鼻道在上、中鼻甲之间,中鼻道在中、下鼻甲之间,下鼻道在下鼻甲与鼻底之间。为此,绝不能把歌唱呼吸看成是某些器官或某一部分器官的孤立的生理活动。(二)发声振动器官及其生理功能人体发声振动系统由喉头、声带等器官组成。

声乐演唱教学:歌唱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功能

人体参与歌唱发声活动的器官由呼吸器官、发声振动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和听觉感受器官等五大部分组成。声乐训练的目的就是使这五大部分器官联合协作,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理运动机制,共同完成歌唱发声活动。

(一)呼吸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人体呼吸系统涵盖的器官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鼻腔、口腔、喉头、气管支气管。当空气吸进人体后经过这一系列器官直达细小的支气管,医学上称这一系列器官为上呼吸道

在上呼吸道中,鼻腔是十分重要的呼吸器官。鼻腔内覆盖着的一层黏膜在呼吸生理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黏膜具有丰富的血液供给,一方面吸入的冷空气要经过这里的黏膜血液进行加温;另一方面这些黏膜血液还能为这些干燥的空气加湿。同时,这些黏膜表面上的纤毛、黏液及免疫细胞还具有除尘和灭菌的作用。[3]

在鼻腔的内侧壁上附有自上而下三道鼻甲,依次称为上鼻甲、中鼻甲与下鼻甲,它们形如三道沿壁悬长的岩片。这三道具甲之间所形成的缝隙称为具道,其宽窄相互略有差异。上鼻道在上、中鼻甲之间,中鼻道在中、下鼻甲之间,下鼻道在下鼻甲与鼻底之间。其中,下鼻道最长,中鼻道次之。在鼻道里有通往上颌窦、筛窦等的自然开口,是引流的通道。中、下鼻道在鼻腔的呼吸生理运动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鼻腔对冷空气的加温、对干燥空气的加湿以及除尘灭菌作用就是这里的黏膜血液与黏膜表层的纤毛、黏液及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结果。显然,鼻腔堵塞也就是因为这些像海绵层似的黏膜血管充血的缘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经鼻腔吸入的空气量不够,势必会增加口腔的吸气量来进行补偿。由于口腔黏膜并没有鼻腔黏膜那样的生理功能,所以,尽管口腔的气流量要比鼻腔的气流量大得多,但经口腔呼吸是不卫生的呼吸方式,可能会导致下呼吸道的各种感染。而且因心脏负担增大,可能会引起心肌受损。因此,在歌唱中学会用鼻腔吸气(或者说以鼻腔吸气为主,以口腔补充为辅)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训练环节。

喉头在平稳的呼吸状态下是很安静的,而声带的活动却异常灵敏。当声带收缩闭合时,仅留个小缝出气,用大劲时,可完全闭合不出气,不让气流由此进入下呼吸道,对下呼吸道起保护作用。同时,由于声带膜的神经非常敏感,声带在每次呼吸过程中都能自动开闭。

气管可以认为是喉的延续,它分成左、右两条支气管通往肺部。气管由20个马蹄形环状软骨组成。环的后方并没有软骨而由软组织所填充,内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平滑肌。因而可使气管在呼吸过程中改变收缩与放松的程度,亦可改变其形态的宽与窄。支气管环的背后也有大量的平滑肌。在呼吸过程中,它们对调节支气管以及支气管的下属分支部分——细支气管的管径粗细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平滑肌伸向肺泡间隙的部分与肺的弹性组织一起分布于呼吸道各段,可起到支持肺的弹性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肺脏,它是人体最主要的呼吸器官,血液在此进行着气体交换,吸进新鲜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肺由左、右肺叶组成。左肺叶为上、下两片,右肺叶为上、中、下三片。肺叶由无数小肺泡组成,呈海绵状。由肺泡构成的呼吸道称为下呼吸道。在肺泡道的末端部分是一大片葡萄串状的毛细血管网。肺泡内面有一层很薄的扁平上皮紧贴肺内毛细血管。在肺泡壁外围着大量的弹力纤维,因而使得肺泡壁更加密实。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与测量,人的肺泡数量达15亿之多,如果把肺泡展开铺平的话,则所占面积可达约100平方米

肺中维系着反复分支的树状支气管与细支气管。任何一支细支气管与其肺泡道和肺泡都是组成肺小叶的一个单位,其外观形如锥体,锥顶通向细支气管。在肺叶间隙组织中分布着大片平滑肌纤维,由它们将这些肺小叶连接成一个整体,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肺。

第三部分是胸廓、胸腹肌肉横膈膜。肺依靠胸廓肌与腹部直肌的动作扩张或缩小。胸腹肌肉从控制呼吸的功能上讲,可分成两大组,即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吸气肌肉群收缩,横膈膜下降,肋骨向侧上方运动,因而使胸腔扩大造成体内负压增大。当其低于大气压时,空气便由呼吸道流入肺内。呼气时先是横膈膜等吸气肌肉群放松,胸腔依靠其固有的弹性收缩,仍可把空气压出一部分。但这样呼出气体,动压小而活力差,仅仅是一种反射性生理活动而已。若要进行深呼吸,唯有胸腹部的内外呼气肌肉群也用力收缩方能奏效。显然,这样的深呼吸状态也是横膈膜用力收缩的结果。肺就是在这些呼吸肌肉群的序列运动下被动地进行着呼吸运动。

横膈膜处于肺脏下面第五对肋骨处,是横向生长的一片结实而有弹性的肌肉组织。它把胸腔和腹腔天然分隔开,其生理形状犹如一个倒置的面盆。横膈膜自身也在通过无意识地上下收缩与放松等运动抽进和排出空气。横膈膜的这种运动是人所共有的一种生理本能,就像人的心跳和眨眼等运动一样,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它都会进行。

根据医学神经学说,人体呼吸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器官都受到中枢神经系统、迷走神经以及交感神经的直接支配。控制支气管伸缩的大脑中枢位于延髓,如果延髓受到刺激,则会影响呼吸的频率。不管是来自外界的刺激,还是来自血液和组织液方面的刺激,都会传到中枢神经系统,或多或少引起节律的变化。这种通过神经纤维传入、传出的途径称为反射弧,产生的指令性反应称为反射。为此,绝不能把歌唱呼吸看成是某些器官或某一部分器官的孤立的生理活动。它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支配的各呼吸器官间相互合作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反射。

(二)发声振动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人体发声振动系统由喉头、声带等器官组成。

喉头,也叫喉器、喉结。男性的比较大,明显地突起在颈部外面;女性的较小,藏在里面,从外面看起来不很明显。喉头下面是气管,上面接舌骨。喉头由会厌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和连接这些软骨的骨膜与肌肉群组成。

会厌软骨位于舌根和喉咙口之间,较柔软,能卷曲,扁平如叶状。它有两种功能:一是对声门起到保护的作用,即在吞咽食物时遮盖喉咙口,以防食物进入气管危害呼吸器官;二是歌唱时它能竖立或卷起,使喉咙保持打开的状态,以帮助发声与共鸣。

甲状软骨位于颈前正中,由左右对称的两块四边形软骨板组成,将环状软骨包围在内侧,这两块左右对称的软骨形成—个角度。男性此角度比较小,因而在颈前正中形成突起,成为喉结;女性因角度大,所以喉结看起来不明显。

环状软骨位于喉头的下端,与气管的顶端相接,是一块完整的软骨环,形状很像一枚戒指,前部细窄,后部宽大,又称后板。

杓状软骨,左右各有一块,位于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之间。形状像三棱锥体,骑在环状软骨后板上,对支持喉腔起着重要作用。其两块小软骨底部与环状软骨形成关节,可以自然活动。当它滑动和旋转时可以使声带张开和闭合,能改变声门大小,对于歌唱有着重要作用。

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它的前部直接由甲状软骨出发,后部与两块杓状软骨相连,间接依靠环状软骨。通过喉反射镜在咽腔内可以清楚地看到左右并列着两片呈白色薄膜状的物体,这就是声带。声带由韧带肌肉和黏膜组成,其边缘组织薄而整齐,向里越来越厚。在杓状软骨声带突尖端以前的部分叫膜间部,呈韧膜状,是发声振动的主要部分,占声带体积的2/3;声带突尖端以后的部分叫软骨部,也叫呼吸部,占声带体积的1/3。左右两片声带之间的三角形空隙,称声门裂,也叫声门。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气息则使两声带相互靠拢。声带长度、厚度和张力如果能得到合理调整,那么,声音就会产生高低强弱的变化。在声带上方靠近喉口的管壁处,有一对左右生长的室壁,称为假声带,或称室带,它与真声带平行,外观呈淡红色,不容易振动,在发声时主要起挡气作用。两假声带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喉室在假声带和真声带之间,左右各有一个小窝,像一个小袋。它在发声时对调节声音的高度和音色都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对元音的形成和高音的共鸣音响也影响很大。

(三)共鸣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歌唱的共鸣系统包含胸腔、喉腔、口腔、咽腔、鼻腔、鼻咽腔与头骨中的各大小窦穴等器官。(www.xing528.com)

根据这些腔体的生理构造,可以把它们分为不可调节共鸣腔和可调节共鸣腔。其中,胸腔、鼻腔与鼻腔各窦均有固定容积,属于不可调节的固定共鸣腔;而咽腔、喉腔与口腔无固定容积,其形状可改变,属于可调节的共鸣腔。根据共鸣腔体在其所处位置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又可将它们分为上部共鸣系统与下部共鸣系统两种。上部共鸣系统主要是指咽腔、鼻腔、鼻咽腔和头骨中各种窦穴等能构成头腔共鸣的系列器官;下部共鸣系统主要是指口腔、喉腔、胸腔等能构成口腔共鸣、胸腔共鸣的系列器官。下面分别对这些器官的构造与功能做扼要的介绍。

胸腔由胸骨、锁骨、肩胛骨、肋骨、肋间肌等组成。胸骨呈扁平状。在胸腔中上部两侧肋骨共有12对,均从胸骨出发,呈弧状与胸后部脊椎骨相连接。靠上部是7对硬肋骨,靠下部是5对软肋骨,它们和锁骨、肩胛骨及横膈膜形成一个如笼状的腔体,构成胸廓。心、肺被包在“笼子”里面,横膈膜是这个“笼子”的底边。胸廓骨骼之间的肋间肌分两层,浅层叫肋间外肌,深层叫肋间内肌。锁骨位于胸骨上端,左右对称生长,两侧的眉肿骨位于肩峰下面。与胸骨下部的7对肋骨相关联。当歌唱发声时。从声带产生的振动波一部分沿喉室、咽腔、口腔、鼻腔、头部各窦去形成共鸣,而另一部分则沿气管、支气管(胸腔)去形成共鸣。

喉腔(包括喉室)既是一个发声振动器官,又是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官。声带在气息作用下发出的振动波(或称基音)所经过的第一个腔体便是喉腔。根据音响学的原理,在发声体所在的通道内,凡有空间都能产生共鸣,因此,歌唱发声时,喉腔形状的改变不仅对声音音高、音色、元音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对歌声的共鸣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咽腔是指喉以上、口腔后部、鼻腔后部等相通的一片开阔空间。当今的声乐理论又把咽腔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软腭以上的称为头咽腔。从软腭到会厌是口咽腔。会厌后部叫喉咽腔。有时还把整个咽腔统称为咽共鸣管。由于咽腔的这种特殊构造,声波几乎可以顺着咽腔从喉头一直“飞”到头顶。

口腔不仅是歌唱语言的重要器官,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共鸣腔体。口腔张开的大小与横竖形态是可以调节的,软腭向上抬起时的力度、高度对歌唱的发声、共鸣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鼻腔也叫鼻穴,既是重要的呼吸器官、呼吸通道,又是一种具有固定容积的共鸣腔体。鼻腔从外鼻孔至内鼻孔,后面与鼻咽腔相通。在上鼻道之上,通过自然开口,气体便可进入头腔的各窦。

窦包括额骨上方的额窦(左右各一个)、上颌骨两边的颌窦(各有一个)、筛骨内两旁许多大小不等的筛窦,以及额骨下方的蝶窦。

以上共鸣器官因生理结构的不同,在歌唱时所产生的共鸣作用也各不相同,有些腔体仅能使音色产生变化,有些仅对扩大音量产生作用,也有些无论是在音质的变化还是音量的扩大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四)语言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口腔不仅是十分重要的共鸣器官,还是重要的咬字、吐词的语言器官。口腔的范围在两侧以颊为界,上为腭下为口,前方经口裂与外界相通,后方经咽颊连接咽腔,整个口腔由嘴唇、颊、齿、腭、咽颊与舌组成。根据语音的形成规律可将口腔划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分。

1.口腔前庭

口腔前庭的范围外以唇、颊为界,内以上、下牙齿为界,包括唇、颊、齿等。口唇分上唇和下唇,两唇共同围成口裂,口裂两端叫口角。嘴唇的基础主要由口轮匝肌构成,口轮匝肌用力不当或嘴唇缺损时则必然影响到双唇音b、p、m的发音。

颊为口腔前庭的外壁,外为皮肤,内覆黏膜,中间是颊肌又可称为吹奏肌或笑肌。此肌肉用力,对元音的形态与发音力度都将产生很大影响。

成人的口腔中共有28—32颗牙齿,上下各14—16颗牙齿排成弓形齿列,长在上下颌骨牙槽突上。在正常情况下,上牙弓比下牙弓略大一些,所以,在咬合时下列牙齿的前部分被上列牙齿的前部分所遮盖。牙齿对咬字的影响最大。特别是上牙床上的前牙,对汉语中的舌尖音d、t、n、l,唇齿音f,舌尖前音z、c、s的形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固有口腔

固有口腔包括腭、咽颊、舌等器官。

前面已经对腭在口腔中的位置与结构做过介绍。在发声方面,它是令语音清晰的关键器官。当软腭抬起无力或腭裂时,由于口腔与鼻腔相互交通,所发的一切元音都将带上鼻音成分。

舌可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舌体,位于口腔底部;后部为舌根,位于咽腔。舌是咬字器官中最为机动的部分,其肌肉组织强壮且灵活性能好。如果人的舌部发生运动障碍或生理畸形。那么声母、韵母的发音乃至歌声的形成都会受到妨碍,尤其是舌尖音、舌前音、舌尖后音等的发音极易受影响。

(五)听觉感受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人的耳朵,即听觉感受器官。是由耳廓、外耳道(亦称外听道)、鼓膜、听骨链、听神经、内耳等组成。

当发声体受振后,产生的声波首先进入耳廓,然后经过外耳道并达到富有弹性的鼓膜后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鼓室里的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听骨链,传入内耳的淋巴液并引起周期波动。浮于淋巴液中的听觉末梢感受器——柯替氏器在接收到声波的刺激后,把机械的声波振动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沿着听神经纤维将这种冲动传给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听觉中枢再对传入的声音信息进行全面的综合和分析,最后由此发出各种行动指令。这就是耳朵接收与感受声音的基本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