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继民学术文集:传统《易》学及误区解析

安继民学术文集:传统《易》学及误区解析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易》作为专门学问得以成立,“从汉代以来,无论是义理派还是象数派,其解易都是经传不分,以传解经,并且将经文部分逐渐哲理化”。传统《易》学一直以来,是一条“以传解经”的思想路线且逐渐哲理化,这应该是不错的。董光璧退一步说:“虽然关于《周易》的研究在宋代才称为‘易学’,实质上自《易传》起,‘易学’就已存在。”

安继民学术文集:传统《易》学及误区解析

不管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规模多大、波及多深,法家“尊后王”“一断于法”“以吏为师”等学派特质,决定他们对传统典籍的轻视却是毋庸置疑的。但据《汉书·艺文志》,《易》书竟然得以幸免于“秦火”,即所谓:

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这说明在法家现实主义者的眼中,《周易》虽不是“以法为教”的内容,但也绝不源于儒家“法先王”的典籍,它无害于政治稳定且可满足民众精神生活。(www.xing528.com)

司马迁儒道互补和道家哲学高度,“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正《易传》,继《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把《易传》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于是,两千年来的易学史即以“伏羲作卦”“文王重卦作卦爻辞”“孔子序《易传》”的“圣人作易”谱系,相信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从而使《易传》而非《易经》,成为影响文化形态最大的基本信念孔颖达之后即有人对“圣人作《易》”提出过疑问,但迄至“五四”顾颉刚、余永梁证据确凿地提出“《周易》卦爻辞非文王所作”[2],易学界对“圣人作《易》”的总体学术倾向却至今仍然没有发生大的、根本性的改变。

朱伯昆先生指出:“从汉朝开始,由于儒家经学的确立和发展,《周易》列为五经之首,人们对它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易》作为专门学问得以成立,“从汉代以来,无论是义理派还是象数派,其解易都是经传不分,以传解经,并且将经文部分逐渐哲理化”。传统《易》学一直以来,是一条“以传解经”的思想路线且逐渐哲理化,这应该是不错的。但汉代以前呢? 朱先生补充说:“易学有自己的历史,如果从春秋时期的易说算起,已经有两千多年。”[3]汉代以后是“易学”,此前只有“易说”,这是朱先生给出的说法。但易学和易说是什么关系,朱先生没有说,学术界也没有人对这一重大问题作出认真的回应和对待。廖名春等认为:“这里所说的‘易说’,指除《易传》外散见于先秦各书和各种出土材料上的关于《周易》的说解。这些说解主要集中在先秦史书和诸子著作中。”[4]这种说法显然也不清不楚。董光璧退一步说:“虽然关于《周易》的研究在宋代才称为‘易学’,实质上自《易传》起,‘易学’就已存在。”[5]这似乎是把“易学”的名分后推了一千多年,但仍然没有涉及真正的《易》文本,即《易传》《易经》和上千例出土数字卦的关系问题,更没有涉及传统易学“象数”和“义理”间这一重大的学术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