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与终极实在合一,探讨道家智慧与人性根据

人与终极实在合一,探讨道家智慧与人性根据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袁步佳通过《道德经》把道解释成为无人格的上帝,[41]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德与道亲近一体,人与终极实在一体合冥。道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其实正是人与环境间有机统一性的人性设定:通过生命的自在性自由地合德于道。就此而言,阳明心学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心本论,事实上呈现了典型的道家气象。牟钟鉴先生认定的阳明后学特别是泰州学派更像道家的结论是恰当的:心本论和知行合一的践履功夫一道,证成人之所以为人的道性根据。

人与终极实在合一,探讨道家智慧与人性根据

从逻辑学上追问:道是什么? 颇不易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冯友兰所谓负的方法,《道德经》最为集中,这里,道总是“像什么但又不是什么”,是烘云托月式的。通过“有”的描述彰显“无”的神妙,道作为无限、永恒的进取力量,知性不可言而智性可把握。教会通过宣称“我们是上帝奥秘的保有者”垄断世界神圣性的解释既已失效,对超越界开放的态度,就必将成为人类精神寄托的最佳选择。“泰初有道,道就是上帝。”袁步佳通过《道德经》把道解释成为无人格的上帝,[41]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故不妨再引申一步:如果“因信称义”是一种解除慕道者精神武装的社会心理策略,老子运用负的方法,通过人性欲而不贪,反身自求,即可实现与道的冥合或密契,体贴世界的亲在性(熊伟)。德与道亲近一体,人与终极实在一体合冥。道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其实正是人与环境间有机统一性的人性设定:通过生命的自在性自由地合德于道。

就此而言,阳明心学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心本论,事实上呈现了典型的道家气象。牟钟鉴先生认定的阳明后学特别是泰州学派更像道家的结论是恰当的:心本论和知行合一的践履功夫一道,证成人之所以为人的道性根据。人的这种道性根据所展示的人文景观是:道只有在人心中才能呈现,所以人是自由的;人的德性作为人的内在规定,有强烈的自律性。人在个体人/关系人[42]的内在情理平衡中,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有秩序和谐中,通过互动调适,使自己的自由潜能兑现出来,把价值做成真理,即人生在世。人在心学的工夫践履中,呈现出自己的道性,这道性即日常生活中的某某人的德性,它体现在人生历程中,即人在行为方式上的道性。用儒家的说法就是:日用伦常中见道。[43](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