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继民学术文集》:《论语》与《老子》中的文字学证明

《安继民学术文集》:《论语》与《老子》中的文字学证明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如何,我相信《老子》的作者和《论语》的作者都是极为认真地在阐释思想,如此的文字学现象,确实让人备感妙趣横生。有鉴于此,《老子》中的“自”字和《论语》中的“己”字在现代汉语中结合为“自己”这一双字词也就是老规则的新运用。此即孔子选择关系人立场、老子选择个体人立场的个中缘由。

《安继民学术文集》:《论语》与《老子》中的文字学证明

文字学角度考察孔老对关系人/个体人的态度,《老子》一书用“自”字32次,“己”字仅在第81 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句中出现2 次;《论语》一书用“己”字29 次,表达“自己”意思的“自”字仅有8 处。“己”是相对于“(他)人”而言的自我指称,“自”是独立的自指性代词。这一文本现象是个坚强的文字学证据:老子道家强调个体人,孔子儒家强调关系人。现代汉语在用“自己”这个双字词时,已是特定的儒道互补语词结构了。汉字符号学家孟华认为,汉字二元结构是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如果儒道互补确实是中国哲学的主体结构,这种关于“自”和“己”的第一人称的单字选择性使用,就是《老子》和《论语》的作者在儒道源头处的刻意所为,绝非偶然。

“自”与“己”都是单体字。“自”作为初文的意思是“鼻子”,后来转意成自指字;“己”的意思极为单纯,除作为“天干的第六位”外,便只有“自己”一义。这说明“己”只有在“人/己”的关系结构中,才有它的意义。这正反映了《论语》的作者是在强调关系人,与列维纳斯伦理学“他人优位原则”若合符契。在《辞源》中,“自”字的组词极为丰富,从第三册2582 页到2586 页,“自”单字7解,除“自己”“自然”外,尚有“开始”“从”“因为,由于”“虽,即使”“苟,假如”5个极具抽象意义的意思。以“自”组成的双字词68 个共93 义,三字词14 个,四字成语17 个。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细绎其义,我曾抄录一遍,颇为有趣。无论如何,我相信《老子》的作者和《论语》的作者都是极为认真地在阐释思想,如此的文字学现象,确实让人备感妙趣横生。中国哲学史的儒道互补品格,其实不就是“自/己”的事儿吗?

我们在别处业已论证,言/文或说/写的互补关系,源于《易》学“八卦取象”的对偶两分,且引证孟华关于文/言关系即儒/道的互补关系之语数则。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指出,在“汉字的词化和句化”部分,孟先生提供了大量的现代汉语造字规则案例,有趣的是,即便在外来词汇的翻译中,这种互补性对偶两分的例子也俯拾即是。所以他说:“无论是象形字还是言文结合的单音词,它们都是单体的‘1’,即都是单纯的纵向意指单位:形、音、义结合体。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横向结构单位‘2’,即一个符号与另一个符号相加后构成横向的符号结构体,如合体字、复合词等。我们知道,汉字合体字、汉语复合词都以二合性结构单位为主,具有偶值性特点,所以称为‘2’。”于是“相对而言,汉语是一种非逻辑性的语言。但并不意味着汉语不能反映人类共同的逻辑思维,不可以说汉语语法结构中没有反映逻辑命题形式的结构成分”[4]。有鉴于此,《老子》中的“自”字和《论语》中的“己”字在现代汉语中结合为“自己”这一双字词也就是老规则的新运用。(www.xing528.com)

孔子和老子之所以同,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渊源和生存背景;他们之所以异,是因为他们先天⁃后天的种种原因使他们思考了不同的问题。我们相信“孔老相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史事实。老子作为最后的“史”,他需要将自己手中的接力棒交接下去;而孔子作为最早的“士”,他需要顺应时代精神的召唤,去面对,去承担。老子是东周王室的史官,地位显赫而又饱经沧桑,《老子》思考的问题是居高临下的;孔子“少焉贱”,需要“下学而上达”,《论语》的教诲是亲切和蔼的。老子带着孔子,在自己走出巫史传统的神秘巫氛的同时发现了人,所以《老子》高屋建瓴;孔子超越老子,也就是告别了神学的巫氛进入人的生活世界,投入滚滚的生活之流。一位老者,需要面对一生的欢笑和劳苦,所以老子思考的问题带有个体人的终极性;作为开风气之先的“至圣先师”,孔子需要在纷纭杂陈的文化遗产中整理出挽救礼乐崩坏颓局的一整套思路,所以孔子注定顾不上关注人生的终极问题,而将全部的生命热情投向需要他的人。此即孔子选择关系人立场、老子选择个体人立场的个中缘由。关系人和个体人的孔老立场是一种理论的抽象,每个人都是并且不得不同时是这两者,恰似《易》学阴/阳一般关系之不可“孤”,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孔子和老子所开启的这两个理论向度是不可超越的,假如我们坚守人本主义立场的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