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1 体能概念的内涵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概念明确是正确思维的起码要求,概念的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一旦被人们认识并反映在概念中,就构成了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已经不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是被反映到主观思维中的概念的含义。被反映的事物和反映在头脑中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客观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概念的内涵并不等同。审视我国现有的体能概念研究,各位学者对于体能概念的把握反映出了不同时期内对于体能内涵多角度、多层次属性的经验认识,这些认识是主观思维对体能客观属性的不断接近,必然存在着继续发展的空间。
体能的内涵包括如下方面:
(1) 从物质基础上看,体能以人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为基础。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肌体: 从结构外表看,分为头、躯干和四肢; 从结构层次看,有皮肤、皮下组织、骨骼等组织器官。这些解剖结构和外在形态特征,如高度、长度、宽度、围度和充盈度等,为人体体能的不同表现提供了不同的现实可能。细胞是人体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形态结构和机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构成组织,多种组织结合构成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许多器官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功能,构成人体不同的九大系统。这些系统协同执行特定功能,为人体体能的各种表现形式提供了功能上的物质基础。从各位专家的定义上看,大部分都揭示了体能以人体基本结构和机能为基础的这一基本属性。
(2) 从表现形式上看,体能以各种运动素质为表现形式,能动、综合、特异地呈现运动能力。
体能是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更是综合的运动能力。在任何的人体运动中,动作是运动过程中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运动效果通过运动素质来表现。运动素质是有肌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支配下通过肌肉活动表现出来的各种运动能力,不但包含了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等基本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更强调了神经系统在肌肉活动中的控制和支配作用。由此可见,心理能力也应是体能表现的内在机制之一。体能表现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但人体所能表现的运动素质更应是体能的重要内容。在专项运动中,由于运动技术的不同,人体肌肉的收缩形式和外在的时空特征的不同使体能表现具有特异性的特点: 体能主导类项目的体能表现重在对基本运动素质的储备和运用,而在技能主导类项目的体能发挥过程中,神经系统和心理因素对于体能各素质的选择性动用更为明显。
机体对于负荷的适应性变化和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是现代训练的基础理论,运动素质是体能的核心内容,而运动素质的综合呈现又体现了其内在心理因素和神经系统对于运动素质的支配。在认识体能的过程中,学者们对于运动素质的认识有余,而对于心理过程对体能影响的认识略显不足。体能训练不仅是对身体机能的再塑造,更是对心理过程的再塑造,这对于技能类项目的体能训练更凸显其意义。
(3) 从发展特征上看,体能受到遗传、环境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
体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综合的系统,体能的获得是受到人体系统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的,这使得对于体能的认识要以一种发展的思维来考察。人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很多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后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中,这些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能表现各不相同,如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只要身体形态和机能具备正常功能就能适应环境,但对于运动员,为了适应训练和比赛的特定环境,则要在机体正常的生理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能潜力。外界环境的变化刺激,引发人体在体能各方面综合的适应反应,这为体能的再塑造提供了训练学上的意义。从体能的物质基础方面上看,由于受到先天性遗传和后天环境的深刻影响,体能水平的获得是可变的。从体能的表现形式上看,各运动素质存在着一定的潜力,可随外在环境中施加的刺激因素得到发展,如在训练活动中施加的不同负荷可促进人体形态结构和各类素质的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使体能的表现具备可控性的特点。从环境角度考察体能的基本属性,这种遗传特点和可发展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从环境的视角考察体能概念,可以看到大多专家们的落脚点在于竞技运动环境下人体体能的诸多属性,而现代体育是涵盖了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综合社会活动,单从竞技体育的角度考虑体能问题将会限制人们对于体能基本问题认识的广度。
综上分析,运动员的体能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构成的开放系统,体能概念是一个仍在发展中的概念,对于体能概念属性认识的不断发展,涉及人体体能系统的物质结构、运行机制和环境的不同层面,涵盖了身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心理因素及环境等体能系统内外的各个层面。概念反映了思维的发展,这些不断发展中的认识既体现了训练思维在不同视角下的综合和缺失,也体现了当代体育学科在多学科分化和融合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3.1.2 体能概念的外延(www.xing528.com)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类,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涵是概念的质,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 外延是概念的量,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确定了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
概念有多种,根据外延的大小,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考察体能的概念时,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体能所包含的多种对象,并对这些对象的属性进行逻辑上的抽象,通过对概念外延的考察揭示其属性。体能显然是普遍概念,在对体能概念外延的认识中,各位专家使用了枚举或划分的方法对外延进行了思考,不同层面的思考反映了对于体能概念不同层面的把握。逻辑学上认为,普遍概念的外延如果有限,可以用枚举方法来明确其外延,如大多数体能的定义运用枚举的方法对体能涵盖的内容进行了明确,认为体能包括了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内容。应该认识到,对于无限和有限的认识是相对的,如果认为普遍概念是无限的,则用划分方法确定其外延。划分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反映出人们对于外延的不同层面的把握,划分可以扩展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从而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划分的规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 ②每次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标准进行; ③各子项外延必须互不相容。根据大部分专家对于体能外延的认识,可以看到不同的划分标准带来体能认识上的不同 (表3-13):
表3-13 不同专家体能概念外延划分标准的选择与结果
在逻辑上,根据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客观事物存在着不同联系: 一是类和分子的联系,类的属性必然为组成它的任一分子所具有,反映类的概念称为非集合概念; 一是集合体和个体的联系,集合体的属性并不必然为组成它的任一分子所具有,反映集合体的概念称为集合概念。体能概念是集合概念,所包含的对象只是反映了体能概念的部分方面。考察以上体能的定义,大部分专家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做为体能所涵盖的对象,我国香港、台湾学者和《体育运动词典》(2000) 把健康水平也列为体能的外延之一。从与体能间的关系看,身体形态、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都是体能这个集合体中的个体,体能与这些个体的关系是真包含的关系,而个体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交叉关系。
由此可见,对于体能外延的认识,在确定体能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均被视为体能的组成部分。体能的分类因为分类标准的不同选择而有不同的划分,这些标准的选择反映了对于训练实践和理论研究所持的不同角度。
3.3.1.3 体能概念的语境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确定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含义和试用范围是确定的,不能随意改变或混淆不清。灵活性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概念的含义和试用对象是可以变化的。在不同的语境环境中,对于集合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语境也反映了思维中对于概念的理解角度。
我国体能概念的研究历程存在着众说纷纭的观点,并与多个词发生混淆。何雪德等 (2005) 在考察了我国体能概念研究历程的基础上认为,体能是一个尚未充分定型的概念,是国人在实践中中西结合的创造。在项群理论提出后,体能因与技能相对应而明确。国际上竞技训练专项化的趋势是体能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理论来源。体能概念的研究反映了我国训练思维的竞技化、专项化、整体化。[2]
从前文研究看,不同定义在语境上是有差别的: 首先,在环境的选取上,对一般环境下体能概念的探索较少,对竞技体育内的体能概念探索较多; 其次,在竞技体育领域内,对体能概念的定义仍为模糊,体能不但兼容了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中部分的身体训练内容,同时其本身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包含了部分技能训练和心理训练,在对技能主导类项目竞技能力的培养中更是如此。随着项群理论的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是包含了技能、体能、战术能力、心智能因素的综合竞技能力 (图3-3)。这种理论抽象上的分化在实际的训练实践中遭遇碰撞和张力,训练活动中,竞技能力训练实质上是包含了技能、体能、战术能力、心智能在内的训练,而各单项能力的训练之间同样存在着交叉和整合(图3-4)。这种张力情况下,对体能和体能训练下一个周全的定义是困难的,因为体能的内涵是如此的综合,在实践中与其他训练活动的分水岭并非清晰可辨。在一般训练理论中,体能似乎可以等同于身体素质训练,而在专项训练理论中却并非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将体能寓于具体专项中似乎更有意义,将对体能的探讨放在专项的语境中显得更为重要。
图3-3 竞技能力构成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对体能概念的认识源于人们对于竞技体育训练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需求,体能概念是在竞技体育语境中出现并辐射到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去的,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训练实践水平的提高,它将会朝着更接近其本质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