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健美操运动总体任务和发展情况看,健美操运动可分为竞技健美操和健身性健美操两大类。[8]而“体能”定义中,一般认为是涵盖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四个方面的内容。根据以上的分类和定义,对涉及健美操体能训练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综述。
在体能的形态方面,主要侧重于对运动员的外部形态特征(各环节高度、围度、长度、宽度、充实度等) 以及内部形态特征(心脏的纵横径、肌肉的横截面等) 的描述性研究。健美操是技能主导类难美项群评分类项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对其艺术表现力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戚子华 (1999) 对优秀男子健美操运动的形态指标筛选结果中,腿长、比上臂围、胸围、手臂长均达显著水平(P<0.05),另与成绩相关性较高的形态指标为肩宽/身高,大腿围/身高[9]。许常芳等 (2000) 通过对我国24名优秀女子单人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形态与世界选手情况之对比,筛选出身体形态要素中,手臂长、上臂围、胸围、体重对运动成绩有影响,均达极其显著水平,另与成绩相关性较高的形态指标为手臂长/身高、胸围/身高。我国优秀女单健美操运动员在身体形态方面与世界级优秀选手存在差异 (表1-1),两者之间在比体重、比上臂围等指标上差异不明显,而身高指标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认为,我国优秀女单健美操运动员的形态特征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较,身高偏低,身材偏瘦,比上臂围较小,其他形态指标无显著差异。[10]冯晓辉 (2006) 对110名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2004年) 的女健美操选手 (平均年龄21.4岁,平均训练年限4.8年) 的形态指标进行过筛选和权重分析后,认为身体形态类有效指标分别为肩宽/身高×100、腰围/身高×100、胸围/臀围×100等3项指标[11]。
表1-1 我国女单健将级健美操运动员与世界优秀选手主要形态指标对比
(数据引自许常芳,《我国优秀女单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形态素质特征的研究》,2000)
从现有的研究看,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形态指标的研究尚未统一,不同年龄组选材指标体系研究留有空白,比较敏感和成熟的指标仍然少见,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和数据库。这将影响到健美操的选材,从而限制健美操的可持续发展,期待这方面更多的研究。
在机能方面,主要是针对优秀运动员在安静与负荷后的各器官(如心血管器官、呼吸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等) 的工作能力进行研究。冯晓辉 (2006) 的研究结果显示,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机能类有效指标为血乳酸一项指标,我国优秀女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为X=12.53 (mmol/L),S=0.40 (mmol/L)。陈立龙 (1997) 曾对优秀竞技健美操男单运动员的14次运动负荷进行测试,认为训练负荷偏小,准备活动的量与强度也略显不足,并提出竞技健美操男单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应控制在运动后即刻心率165次/分的范围。[12]毕献为等 (2007) 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无氧供能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完成成套动作演练、实验室完成定量负荷等不同运动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 受试者心率最大值、血乳酸最大值、平均功率、峰值功率及30s无氧功率下降率均存在显著性组间差异 (P<0.05); 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进入运动状态的机能动员快,最大负荷时机能水平高,运动后恢复快。研究启示,无氧糖酵解供能水平是限制耐力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体能训练中,无代谢氧能力是关键[13](表1-2)。
表1-2 不同测试内容前后一级健美操运动员血乳酸变化情况 mmol/L
(数据引自毕献为,《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无氧耐力研究》,2007)
马晓云 (2003) 对参加有氧健美操锻炼的女性的身体形态、机能、心肺功能、血液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受试者体重无显著变化,净体重、总脂量、体脂百分比以及体围显著下降,安静心率、最大心率有变化但不显著,最大摄氧量及力竭时间显著增加; 低密度蛋白质和高密度蛋白质的比值显著下降,尿酸值无显著变化,血红素、血容比及红血球数目显著上升[14]。
吴亚娟 (2003) 运用生理指标对健美操选项大学生的机能状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出“心功能指数快速增加—快速恢复—慢速恢复”的变化特征,健美操的练习提高了呼吸系统的换氧功能,增加了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提高了心肺功能。[15]李亚楠 (2005)研究了有氧健身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竞技水平的长时间健美操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良好影响,表现在对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整与心功能储备的改善方面,健美操练习的强度与量,在决定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面是至关重要的。[16]涂相仁(2005) 研究了女大学生健美操锻炼1年前后身体成分和心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长期健美操锻炼可一定程度降低女大学生体脂百分比,减轻体重,减慢安静心率、呼吸频率,降低血压,提高肺活量。[17]殷超等 (2003) 通过不同强度的健美操练习研究女生体形及心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强度的健美操练习对降低安静时血压、改善肺活量等方面均有效果,高强度练习组在改变女生身体形态、减轻体重方面效果更佳。[18]
对健身性健美操的健身功能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这部分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心肺功能的改善进行了实证研究,肯定了健美操的健身价值,但对练习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竞技健美操而言,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竞技健美操在供能上采用以糖酵解为主要供能方式的多系统供能,血乳酸是机能类的有效指标,而对于具有健美操专项特色的无氧耐力训练方法及负荷监控则缺少研究。
运动素质方面,在竞技健美操领域内,主要研究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各器官、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度和灵敏协调等基本素质,竞技健美操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项目,技术动作的难、美是项目的制胜要求之一,健美操的难体现难度规定动作的完成质量,即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跳与跃、平衡与柔韧这四组难度动作在高强度成套动作中的完成水平。戚子华(1999) 对优秀男子健美操运动的素质指标的研究表明,我国选手在素质方面表现为专项力量方面总体水平差异不大,但速度和弹跳力与世界优秀选手存在明显差距,影响我国男子优秀健美操运动员成绩的主要素质因素有肋木收腹举腿和分腿跳。许常芳等 (2000)的研究认为,我国女单选手在素质方面表现为专项力量总体水平差异不大,速度和弹跳力与世界优秀选手存在明显差距,影响我国女单优秀健美操运动员成绩的主要素质因素有引体向上和立定跳远。冯晓辉 (2006) 的研究结果表明,身体素质类有效指标分别为:800m跑、俯卧撑、1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等5项指标。力量练习是健美操基本运动素质的重点,李遵 (2001) 在分析了规则对健美操力量素质的要求后提出,难度动作要求运动员有出色的弹跳能力、良好的躯干及腿部控制能力和出色的上肢推撑力量,健美操选手的力量训练主要围绕下肢爆发力量、上肢推撑力量、躯干及腿部的控制力量三方面进行。[19]沈芝萍、张继晶(2002) 对高校大学生在健美操运动中柔韧素质练习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学生的柔韧素质经过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可以提高的,并能有助于提高运动时肌肉伸展性、肌肉张力、动作幅度、动作质量、动作难度。[20]杜峰、王竹影 (2007) 对健美操运动员3种状态下 (静息状态、有氧运动后即刻、无氧运动后即刻) 的平衡能力进行测试后的结果表明: 竞技健美操和健身健美操训练并不能改善静息状态下的平衡能力,但有氧及无氧运动后即刻的平衡能力明显提高; 女生在静息状态和有氧运动后即刻平衡能力较男生好,但在无氧运动后即刻平衡能力明显下降。[21]张陵芝、潘华山 (2001)对运动员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后认为,男、女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与对照组的运动员在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测定与评价的4项指标: 男子为15s单臂单脚俯卧撑、15s悬垂举腿、15s分腿跳跃、站立高处体前屈; 女子为15s单臂双脚俯卧撑、15s悬垂举腿、站立高处体前屈、横劈叉。[22]吴辉扬 (2000) 的研究结果显示,双摇跳绳可有效地提高弹跳力和下肢力量,对竞技健美操专项的爆发力、上下肢协调能力和时空感觉,并可以发展踝关节力量和灵活性。[23]
现有的研究涉及了力量素质的指标甄选和训练方法,但对于力量素质指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2001年以前,而对专项速度、耐力、灵敏等其他素质的研究显得不足。“难”、“美”、“新”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目的制胜规律,难度动作的创新对各素质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也是制约运动员竞技表现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滞后,不能反映出难美项群的专项特点和创新要求,应突出专项化和前瞻性的研究。同时,缺少对于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和不同阶段的负荷手段及选择的研究。
健康水平方面,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员伤病情况和免疫机能的研究。王玉琴等 (2006) 选择了6名训练年限分别为3—7年的男性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对其休整期安静时及为期1周的大强度训练跟踪检测,对T细胞亚群、NK细胞的比例、s IL-2R等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大强度竞技健美操训练可对运动员的免疫系统产生明显抑制作用。[24]倪湘宏 (2005) 的研究结果表明: 健美操的健身功能不存在性别和层次差异,健心功能存在性别和个性差异,对不同心理需求的人能够予以不同的健心效应。[25]杨凤娟(1998)[26]、洪涛 (2005)[27]、姜丽 (2005)[28]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损伤部位、损伤性质、损伤原因进行过研究,通过本文的比较,结果表明,大学生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患病率比较高,并与训练水平有关,训练水平高者患病率较低; 患病率与性别无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各部位的损伤前四位排序为腕、踝、腰、膝; 从各组织损伤部位看,韧带、关节、肌肉列前三位; 从损伤的性质来看,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其中急性损伤占58%,慢性损伤占42%,急性损伤较多。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错误、机体疲劳、局部负担过重、生理心理欠佳等。损伤次数较多的部位是: 上肢关节 (腕、肘、肩)、踝关节、腰部、膝关节; 下肢受伤次数多于上肢,躯干居中。腕关节和踝关节是健美操运动中承受负荷较大的部位,对于这两个部位的损伤也有专门的研究。魏纯镭 (1999) 对竞技健美操大学生腕部损伤性质为腕关节扭挫伤 (62.3%) 和下尺桡关节损伤 (24.5%) 的群体进行了研究,揭示损伤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错误、腕部力量薄弱等,并发现男子腕部更容易受伤。[29]许波 (2005)、钟进 (2005) 对健美操专选学生踝关节损伤情况进行了分析,损伤比例高达61.4%和65%,损伤部位又以外踝、内踝为主,外踝受伤比例大于内踝。损伤原因以支撑脚落地不稳、技术动作不正确等因素为主。[30]
涉及对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多维度综合研究较少,冯晓辉(2006) 筛选出能有效反映其体能水平的9项指标,身体形态类有效指标分别为肩宽/身高×100、腰围/身高×100、胸围/臀围×100等3项指标; 身体机能类有效指标为血乳酸1项指标; 身体素质类有效指标分别为800m跑、俯卧撑、1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等5项指标。戚子华 (1999) 对我国优秀男子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素质特征进行过综合研究,提出过形态特征与素质特征和运动成绩的相关量化关系,与此类似的还有许常芳等(2000) 提出了对女单健美操成绩有显著作用的形态素质因素的量化关系。在对健身性健美操对大学生的健身功能的研究中,多数研究选取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中的部分指标作为评测指标,如牛蔚林 (2002) 研究了健美操教学对改变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及体成分的影响,研究表明,体重差异、体脂含量、瘦体重变化显著(P<0.01),对呼吸系统及有氧耐力有显著性促进作用 (P<0. 01),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呈显著增长 (P<0.01),对腰腹肌力量及柔韧性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下肢力量、耐力、上肢力量和速度。[31]
从文献情况来看,在研究对象或测试对象上,以高水平优秀运动员为样本的研究少; 在研究思路及论域上,现有研究对于竞技健美操体能的研究多涉及体能的部分方面,且缺乏以系统、整体和联系的角度对其本质属性的把握与界定,对于竞技健美操体能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的梳理深入; 在有关竞技健美操训练的研究上也存在同样的欠缺,缺少与项目技术紧密融合、贯通的专项体能训练研究,这些都是本次研究努力重点突破的方向。
[1] 刘浩: 《逻辑学视角下体能概念研究的整合》,《体育学刊》2008年第9期。
[2] 熊斗寅: 《浅析“体能”概念》,《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3]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
[4] 李之文: 《体能概念探讨》,《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 孙学川: 《现代军事体能探索》,《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6] 袁运平: 《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 2002届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 王兴等: 《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探索》,《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年第1期。
[8] 肖光来: 《健美操》,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www.xing528.com)
[9] 戚子华: 《我国优秀男子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素质特征》,《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10] 许常芳: 《我国优秀女单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形态素质特征的研究》,《体育学刊》2000年第3期。
[11] 冯晓辉: 《我国女大学生优秀竞技健美操选手体能能力评价标准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2] 陈立龙: 《竞技健美操男子单人项目优秀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初探》,《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3] 毕献为: 《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无氧耐力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4] 马晓云: 《女子有氧健美操生理负荷的机能评定及意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5] 吴亚娟: 《由心功能变化指标看健美操教学的特点》,《体育与科学》2003年第3期。
[16] 李亚楠: 《有氧健身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17] 涂相仁: 《女大学生健美操锻炼1年前后身体成分和心肺功能的变化》,《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年第5期。
[18] 殷超: 《不同强度健美操练习对女生体形及心肺功能的影响》,《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9] 李遵: 《论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力量训练》,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0] 沈芝萍: 《对高校健美操运动中柔韧素质练习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1] 杜峰、王竹影: 《健美操运动员三种状态下的平衡能力》,《体育学刊》2007年第4期。
[22] 张陵芝等: 《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指标》,《体育学刊》2001年第8期。
[23] 吴辉扬: 《双摇跳绳对提高竞技健美操专项素质的作用》,《体育学刊》2000年第4期。
[24] 王玉琴: 《大强度运动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5] 倪湘宏: 《大学生健美操健康功能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实践》,《体育学刊》2005年第4期。
[26] 杨凤娟等: 《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损伤状况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27] 洪涛: 《对我国大学生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8] 姜丽: 《我国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9] 魏纯镭: 《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腕部损伤的原因及治疗》,《中国体育科技》1999年第8期。
[30] 许波: 《健美操训练中踝关节损伤因素分析及预防治疗》,《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31] 牛蔚林等: 《健美操教学对改变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及体成分的探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