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对某一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它反映了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的特性,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形成是人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也在不断深化。体能概念是竞技健美操体能概念的上位概念,竞技健美操体能的研究必然要从体能概念开始。回顾我国体能概念的研究历程,能够折射出我国学者在思维上对于体能问题探索的进程,从而更新对竞技体育中的体能训练问题的认识和理念。
定义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事物概念内涵的方法,体能的研究也首先从体能的定义开始。英文中,“体能”一词常被表达为stamina,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physical fitness,physical performance,physical capacity。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多用“体适能”这个概念。香港学者钱伯光认为身体适能 (physical fitness)简称体适能,包括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和与竞技运动相关的体适能 (sports-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两大范畴。台湾出版的《体育运动名词辞典》 (1984) 中将physical fitness译为身体素质、身体适应能力、健康。台湾学者林正常 (2001) 认为“人体的体能可以分成三大类,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与基本运动能力有关的一般运动体能 (sport-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以及与运动项目有关的专项技术体能 (skill-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在中国大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体能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之一。《辞海》(1999) 将体能定义为: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和运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悬垂和支撑等。
《体育运动词典》(2000) 中将体能定义为“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运动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结构特点,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四方面”。
熊斗寅 (2000) 认为,体能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有大体能和小体能之分,大体能即泛指的身体能力,包括身体运动能力、身体适应能力、身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 小体能则是指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等。[2]
田麦久等 (2000) 认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的体能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体能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3]
李之文 (2001) 在《体能概念探讨》一文中提出,体能是经过身体训练获得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身体形态的适应性变化和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及柔韧等身体素质。[4](www.xing528.com)
孙学川 (2001) 在《现代军事体能探索》一文中认为,军事体能是指军人在各种特殊环境下,为完成各种长时间、大强度和高标准的军事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生物学能力,是一个融生理学、心理学和时间生物学等多学科素质为一体的综合生物学素质。[5]
袁运平 (2002) 认为体能是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功能与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的储存与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其大小是由机体形态结构、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能量物质储备与基础代谢水平及外界环境等条件决定的。[6]
杨世勇等 (2002) 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
王兴等 (2003) 认为,广义的体能是指人们进行日常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相应的基本生活能力。狭义的体能是指人们进行各项体育运动而相应具有的跑、爬、攀、蹬等竞技能力。[7]
体能概念是一个仍在发展中的概念,对于体能概念属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涵盖了身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心理因素及环境等体能系统的各个层面,这些不断发展的认识既体现了训练思维和理论在不同视角下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当代体育学科在多学科分化和融合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