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述
周陵陵园在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的基础上,经过1929年、1934年两次大维修和扩充之后,柏林环绕,殿屋辉映,在北塬上营造了可与山东孔林相匹的被称为“咸阳祭周,曲阜祭孔”的祭祀和游览胜地。
周陵不仅是文物,还是一种象征,更重要的是文化。周陵在留给我们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同时,也留下了历代诸多的考证。但无论怎样争论和考证,在“文武圣地,礼易之根”的周陵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民族情怀与历史功绩,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祭祀周陵是国人的一种文化寄托,从封建社会以来,历代政府均有在周陵祭祀的习俗。少数民族统一中国后,更加注重对周陵的祭祀,隋代、唐代、元代祭祀规格也在不断升级,从庙祭、祠祭、墓祭到庙祠墓并祭。清代皇帝遣官致祭,凡国家有重大事件或盛大庆典时都要遣官致祭文武陵寝(平大小金川、平三番、征准噶尔祭碑尚存有文字记载)。周陵碑廊所陈列的众多御制祝文碑充分说明“咸阳祭周,曲阜祭孔”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周文王和周武王,以他们继承和发展周族先祖后稷和公刘开创的农耕文化及剪灭残暴的商纣政权的功绩,而在中华文明史上享有崇高的威望。3000多年以来,中华大地上的各族政权,无不对他们尊崇备至。文王、武王、周公等人也就成了华夏子孙共同崇拜的偶像,受到各代人以祭祀方式表达的敬仰和怀念。日久天长,祭祀方式也经历了由分散到集中,由庙祭到陵祭的演变。
我国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我国的礼仪制度在西周得到了规范。“周礼”的推出,说明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文明从西周开始。
对于周陵,多少年考证不休。其实,古人对在历史上有过较大贡献、死后又没有留下陵冢的华夏先祖尧舜、禹汤文武等,在他们生卒或建功立业的地方,或指山为陵,或堆土为冢,或积木瓦为庙,定期纪念,以求将本民族的文化继承下来,再传承下去。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周陵都是人们纪念周文王、武王的一种象征和标志,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周陵文化遗存保护完好,文化积淀相当深厚。我们一定要正视周陵的存在和人文资源丰厚的现实,让其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保护好陵区内留存至今的历史遗迹,是今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着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自我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智慧,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世界文化,支脉很多。在最古老的文明中,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两河流域文明以及美洲玛雅文化等早就夭折了;曾辉煌一时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也经历了中断的厄运。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中华民族屡经曲折磨难,却一次又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巍然屹立。华夏文明5000年来绵延不绝,并且代代都有伟大的成就,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奇迹。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庆幸、骄傲和自豪的,更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大家都有责任续传薪火,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辉煌灿烂。
图4 周武王陵远景
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周文化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和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态结构,并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朝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周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它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周朝存在约800年,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为中国历代最长的王朝。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对周陵合理科学的保护与开发,源于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弘扬。
堪称上古文化史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的《周礼》产生于周朝,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所著。《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仪做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周礼》所涉及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xù)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中的奇葩。《周礼》居《三礼》之首,为儒家的皇皇大典之一。
中国的文化结构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特有性格,决定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思想精神和文明传承。从伏羲到三皇五帝,再经过西周、东周,历数几千年,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以易学为起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之中主要是五家,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蕴含有极其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和易理之道。先秦以后的历代政治家和哲学家,秉承易学和五家思想传统,在他们的“文集”中进一步阐释和总结出了中国的治国管理之道。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无不闪耀着易学和人文精神与可大可久的生命哲学智慧。
图5 周陵碑廊雪景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太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而言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人“天”的精神信仰起源于《周易》。周人以“乾”卦为首,表现了周人对“天”的精神的崇拜。这一“颠倒乾坤”的转变意义重大,它可以和西方16世纪哥白尼将“地心说”转变为“日心说”相媲美。哥白尼的“日心说”改变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从根本上动摇了基督教的宇宙观念,西方伟大的“哥白尼革命”,使科学的发展从此大踏步地前进。周人确立以“乾”为首卦的“天”的精神信仰,改变了远古时代的拜物教信仰,使得周人的精神信仰超越了狭隘的物神范围的限制。“天”的精神信仰的确立,对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孔子讲的“天命”,墨子讲的“天志”,老子讲的“天道”,始终没有离开“天”的精神信仰,这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并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合理性、神圣性的基础。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知道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研究流派众多。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
《易经》的科学价值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易》:一是变易,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天地运行,寒暑交替,人生物死,没有竟时;二是简易,一阴一阳,就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互为正反,对立统一的;三是不易,“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唯规律不变。《易经》是经过先民千万年的生存实践总结的,蕴涵着深刻的自然法则和朴素的哲学、辩证思想。
周公制礼作乐,周人隆礼重仪,确立了一个伟大的伦理观念,那就是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周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观点,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伟大的突破,是开辟鸿蒙,将史前的文化带入文明。自此以后生命才有意义,人才能有善恶好坏的标准,才有超越的道德判断。《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赋予周人讲“诚信”讲“仁义”的伟大道德传统。周人确立的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内容。
周人所提倡的“德”,要求人们办事得当适宜,心思端正,其内容包括敬德、慎罚、敬天、孝祖、保民,等等。在处理政事时要根据“德”的要求,处处明察,实行宽厚政策,周人之所以取代殷人,建立了周国,周公认为根本原因是周文王“明德慎罚”,是修德的结果,武王极力效法文王,实行大德,受到人民欢迎,取代了殷位,这是天意,所以德的意义非常广泛。
图6 周陵大殿雪景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周文化确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行动理念,那就是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周人的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这就是说,周人在婚姻上奉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必须聘娶异姓的女子为妻;周人在经济上反对闭关自守,实行与诸民族互通有无的贸易政策;周人在政治上反对一人独断专行,实行广纳贤才、广开言路的方针。通过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周人创造了一套使差异、矛盾、对立达到和谐的礼乐制度。孔子称赞周人的礼乐制度“郁郁乎!文哉!”礼乐制度概括为“取和去同”的社会行动准则。“和”就是“以他平他”,即让相互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相结合,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和谐;“同”则是“以同裨同”,即排斥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的相互结合,只求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按照“和”的社会行动准则办事,就会不断有新事物产生,出现新效用,事物就会兴旺发达。相反,按照“同”去办事,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了。所以,周文化主张“取和去同”的社会行为准则。孔子将“和”规定为君子的一种美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君子的德行,“表面上迎合附和”是小人的德行。只有差异、矛盾、对立和谐统一了,才能真正建立大德大业;只有差异、矛盾、对立和谐统一了,才能保持事业长久不衰。
图7 周武王陵远景
周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
伴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城市形象趋同的问题开始被人们所关注。为了让城市形象不在城市化中被湮没,挖掘城市特色,展示独有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咸阳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帝都、首届中国魅力城市,全市文物景点5000多处,国家级文物12处,省级73处。诸多文物景点中,古代帝王陵寝是浓重的一笔,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夫妇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闻名世人,昭陵(唐太宗墓)、茂陵(汉武帝墓)、阳陵(汉景帝墓)等27座帝王陵墓和256座陪葬墓,形成绵延百里、蔚为壮观的帝王陵墓群。
因而对于咸阳而言,古代帝王陵寝可以说是成为一种特色文化,它展示了城市悠久的历史,折射出厚重的人文气息,彰显了从古至今,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偏爱和归属感,陵寝文化和其中蕴藏的城市魅力是咸阳最好的城市名片之一。
由周陵引申出的祭祀文化可以成为展现咸阳地域和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曲阜祭孔,咸阳祭周”。周陵是咸阳众多陵寝之一,但它的建造历史年代和其他陵寝相比更为久远,其代表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中的价值与地位不可替代,这些都决定了对它的科学保护与开发旅游将为打好咸阳这张文化名片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把公众对咸阳的历史印象向纵深拉长,对其历史文化的追溯更久远。
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每一项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在创建宜居城市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理念、体现了厚重文化底蕴的内容还能激发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
因而,对周陵的保护和开发在营造优美生态环境、提供人性化休闲场所、增加市民满意度和归属感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与人的和谐。这里主要指周陵景观规划中的人性化内涵与功能性要求。周陵现有的主要来往人群是周围市民和部分外地游览者,前者的主要行为是锻炼与休闲,后者的主要行为是参观和游览。完备的设施建设、便捷的园区道路、合理的功能分区会为游人带来方便与舒适,是人性化场所营造的必要条件。
(2)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里主要指周陵景观规划中融入的美学和生态内涵。保护与开发后的周陵作为文物景点,其景观的美学效果是设计的基础性问题,其在美化城市环境方面发挥着作用。周陵原有的古树、规划设计后融入的植物景观也会让其作为陵寝公园绿地城市绿化系统的一部分,并充分发挥作用,带来相应的生态效益。
图8 周陵公祭宣传牌
(3)人与人的和谐。这里指旅游开发后,被改善的环境、旅游带来的城市活力、被提升的文化意识带给人们对城市的更多的满意感、认同感与归属感。人们会更加具有责任心来维护城市环境,对自己的城市更加充满感情和认同,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4)发展旅游行业,带动地域经济增长。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众所周知,从旅游企业在市场运作的角度来说,第一个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的竞争,这是最低层次也是最普遍的竞争方式,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的竞争,达到最高层次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企业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企业。因此,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文化内涵是未来旅游业的战略调整方向。同时也应看到,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文化内涵是发展大旅游的核心与关键,也唯有此才能为旅游就业打造新天地。
现在,“旅游”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许多人也选择将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方式。我们知道,自从劳动者有了休假的权利以来,使得旅游从有限阶层的有限范围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普遍范围内,旅游便有了广泛的社会性。旅游者的目的是“求新、求知、求乐、求得一个美好的回忆”,是现代社会中民众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旅游的功能已很难适应人们的需求。因此,应赋予旅游以更多的内涵。文化寻根旅游更多的是强调人的一种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以及多方面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选择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休闲方式已比较普遍,然而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休闲过程中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感受能力和鉴赏眼光,让出门旅游成为人们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情操的一种综合的休闲方式,将文化休闲旅游变成社会文明的一份动力成为时代的需要。
(www.xing528.com)
图9 周陵庙会
旅游业的大发展必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有吃、有住,进得来、出得去,有物可购,有处去乐。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不断带动与这些要素直接相关的饮食、建筑、交通、邮电通信、园林、商业、轻纺、保险等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增加就业机会。由于旅游业发展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因而,本项目的开发将为咸阳及周边地区提供1000多个就业机会,并带动咸阳及周边地区的旅游文化经济发展。
由于人们具有强烈的旅游欲望,加上信息传递的现代化和交通工具的发达,只要所开发的旅游区具有独特的景观和丰富的内容,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同时景区再把宣传工作做到五洲四海,千家万户,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见成效,因此,旅游业是见效快、永久性的扶贫开发项目。
人类在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了高度的社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全球环境的变化、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人类的生存不仅需要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更需要一个协调稳定、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对周陵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根本原则为生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规范系统的文物保护、景观生态规划、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3个方面:
(1)文物保护的规范系统性原则。对文物的保护是历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周陵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基本点落在对文物的保护,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周陵文物保护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对其开发利用与展示。
(2)景观规划的生态性原则。合理利用现有场地条件,尊重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坚持物种多样性原则,构建丰富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
(3)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原则。合理利用资源,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与发展规划。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3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
(二)项目开发的方向和规模
1.项目投资规模与建设周期
项目投资1.5亿~3亿元人民币,占地约1000亩,第一阶段将在4~5年内完成。
2.形象定位及内容
将打造一个以“周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以“周文化”、周文王、周武王等的“文治武功”“文武圣地、礼易之根”的周陵为基础引申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去扩大、延伸主题内容,建立《陕西咸阳周文化旅游景区》社会形象、企业地位及地区“品牌”。
图10 周武王陵前走步
展示“周文化”主题的核心内容:
祭祀文化:祭祀广场、华人姓氏祠堂、祈福苑、碑林等园林式景观,每年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推广组织策划。
周礼文化:复古式的周礼传统礼仪表演,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课堂结合现实进行传统中国礼仪、文化、德育教育。
周易文化:在原周易预测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一定规模的学术论坛、研讨会,每年安排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和周易有关的预测、风水、哲学、现代管理思想结合的学术研讨会及有关书稿的出版发行,兴建与周易有关的游客参加互动的预测项目,感受体会传统周易文化玄学之魅力。
礼乐文化、农耕文化:通过传统古乐、戏曲、游客参与的服饰、民俗、传统农耕种养殖、饮食制作、茶艺等的表演、园林绿化、农业观光、园区果蔬采摘、加工制作的多种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表现周文化的魅力,感受华夏文化深厚的渊源。
图11 周陵公祭
整个园区各个功能区布局动静分离,通过巧妙构思设计布置错落有致的声、光、影、网络、文物、殿堂、牌坊、文化墙、陵园中遗存着的大量碑文、景观小品、大型雕塑、小品、园林绿化景观等文化元素组成的文化长廊,将周代历史与传说、周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周代文化与传统,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以及姜子牙等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典故,封神演义人物故事、历史名人文化足迹等多种形式呈现给游人,使其身临其境零距离触摸历史,感受周文化对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影响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彰显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充分体验“文武圣地、礼易之根”的丰富内涵和底蕴;还原历史,在追溯几千年华夏文明寻根中得到启迪的乐趣,真正达到寓教于乐,让游客有所游、有所看、有所听、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
图12 参加公祭的群众祭拜周文王陵
3.功能定位
项目突出对周陵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通过景观规划和公园维护,充分发挥其参观和游览、教学与科研、休闲和度假的功能,其中包括通过移植古树、搜集特色奇石和巨石而进行的展示。并在现有植物保护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始终贯穿生态性原则,发挥植物在城市园林生态中的绿化作用。
还将围绕“周文化”进行商业旅游服务及商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其中包括拟建设一座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含客房300间,同时配套中西餐饮、茶艺、酒吧以及康乐休闲为一体的三星级酒店、容纳3000人以上的餐饮及娱乐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打造出具有浓厚“周文化”气息的周陵文物旅游商圈。
4.经营管理定位
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宏观发展方案,组织一支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业务上联系密切的规划设计队伍,定期更新发展规划。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体制,搞活运营机制。
增强旅游服务意识,提供系统服务内容:导游服务、咨询服务、宣传资料服务、电话服务、邮政服务、电脑触摸屏服务、特殊人群服务、健康医疗服务、安全保卫服务等。
(三)拟定项目
祭祀广场:铸九鼎,鼎高5米,象征九五之尊,背景依托周文武陵。为每年“咸阳祭周”之场所。
中华姓氏祠堂:传统式祠堂风格,单姓营造。堂内供奉该姓氏图腾文化图案,展示该姓氏的起源、发展、分支、分布等以及该姓氏历史时期的名人故事,供游者瞻仰。同时,为大众提供一个完善的宗族祭拜场所。
图13 周陵公祭群众文化活动
周礼文化区:分多个场所,以传统和现代方式系统展示中华礼仪文化。鼓励游客参与真人表演,重点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礼仪,倡导知礼、互爱、和谐、文明、尊崇、爱国之传统美德。
周易研究院:拟和世界各地周易研究机构及院校联合,依托周陵,建立全球周易学会,挖掘弘扬周易文化。
太公钓鱼园:改造陵区约3.3万平方米砖场为垂钓园,与约13万平方米柏树林结合,向游客提供垂钓、休闲、养生等活动。
封神台:依托姜太公墓建封神台,用现代科技的声、光、电等手段,让游客参与其中,再现封神榜故事。寓乐于教,弘扬正气。
周陵博物院:主要分农耕文化、祭祀文化、古陶文化、民俗文化、金石文化(碑林)等陈列区。
陶吧:游客参与项目,体验陶艺文化之奥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