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帝王陵之周陵话语

关中帝王陵之周陵话语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2武王陵远景图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相传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有关资料显示,关中帝王陵有七八十座,一个省份保存有这么多帝王陵在全国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罕见,为海内外所关注。在周陵附近竟然发现周文王的后裔,令人惊喜。清政府后来考察周文王、周武王陵,认为既然这里有周文王、武王陵,周围就应该有姓姬的人,但在方圆十里内没有找到。

关中帝王陵之周陵话语

图12 武王陵远景图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侯。其在位期间,立志改革,国势强盛。周武王姬发是文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业,建立了西周王朝。相传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石,大多为祭告之文。

“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虽然对此民间谚语存在争议,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陕西帝王陵之多。有关资料显示,关中帝王陵有七八十座,一个省份保存有这么多帝王陵在全国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罕见,为海内外所关注。这些帝陵以其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向公众传播自然、历史考古艺术、科技和综合人文信息。

(一)周陵发现周武王弟后裔

费家村在崔家村北边,东距传说的周武王陵约五六百米。在周陵附近竟然发现周文王的后裔,令人惊喜。

◆“朝朝有人做官”

“姬家朝朝有人做官。我公公姬立法好像封的是五经博士。”姬瑞生多年前已经去世,其老伴77岁的程玉琴说,姬瑞生是周武王弟弟周公姬旦82代后人,从周文王算是83代世孙。

10年来研究周陵文化的周陵文管所所长张俊辉经过查阅资料得知,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周公36代孙姬嘉就被诏封为周子南君,俸禄相当列侯,为的是让其祭祀祖先。西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周公45代孙姬章被封嗣圣公。北魏道武天兴二年(公元399年),周公48代孙姬邵被封永成侯。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拜周公52代孙姬勋为昭德侯。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周公53代孙姬顺被封为咸阳公。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周公58代孙姬邠被封为周南公。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诏封周公77代孙姬肇勋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肇勋卒,子守礼袭。守礼卒,子琏璧袭。琏璧卒,子柄袭。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周公81代孙姬立法奉命为元圣奉祀官。

◆“原有10顷‘没粮地’”

就姬姓人原籍及来到费家村的时间、目的,人们的说法不一。

姬姓人住在费家村是为了守周陵吗?姬瑞生的儿子姬军看过一个河南姬姓人的家谱,说他们祖籍在山西,明朝洪武年间有兄弟二人,老大考了官,被皇帝调到周陵。老二后来因躲避灾难到了河南。

费家村74岁的费珍德曾听长辈说,费姓人大约在清初来到这个村,因此这个村叫费家村。清政府后来考察周文王、周武王陵,认为既然这里有周文王、武王陵,周围就应该有姓姬的人,但在方圆十里内没有找到。凑巧有一天费家村来了位四川修鞋匠,自称姓姬。官员问他有啥根据。他说他家有周文王留下的家谱。官员让他把修鞋担子放到衙门,限40天时间回家把家谱拿来。修鞋匠果真把家谱背来,清政府将周文王、武王陵和周成王、康王陵周围10顷“没粮地”拨给他,此地全部归姬家管,不收一分钱,不征一两粮。

“姬家人是从河南封到咸阳做官的。”张俊辉说,有关资料显示,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封周公40代孙姬观为卫公,诏居咸阳,奉文、武、周公祠。由此可见,他们大约在东汉时来到这里,主要为祭周文王、武王和周公,但不是来守陵的,守陵另有他人。

本来姬家有家谱,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丢失,很多东西无法说明。

程玉琴说:“姬家原来在陵大圆周围的10顷‘没粮地’,或雇人种,或租出去。后来公公姬立法把地卖了。那些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产立前被单位栽成树,还建起北原上第一个中学——周陵中学。姬立法用卖地的钱在咸阳城里开了一家药铺,被掌柜的弄完了。她嫁到这时,家里还租人家的地种。”

“因我们家没有了地,1949年后评成分是下中农,‘文化大革命’中没有受冲击。”姬军说。

◆“和其他老百姓不一样”

“在咸阳的祭周活动,有文献可查者上溯至北魏,直至中华民国,绵延上千年。”张俊辉说,祭祀形式有祠祭、庙祭、墓祭,有时庙墓并祭,从一年小祭、三年大祭到一年春秋两祭。每年清明和农历十月初一,来自四面八方的华夏儿女相聚在周陵,祭祖祈福,自古有“先祭周陵再祭黄帝”“咸阳祭周,曲阜祭孔”之说。明代祭祀扩大到成王和康王陵。

费珍德对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看到的场景记忆犹新:每次祭祀周陵时,姬立法都戴礼帽穿蟒袍,走在队伍前面,其他官员跟在后面。

周陵街道陵照村79岁的刘文德也记得,当年祭陵时,姬家代表抱着周王的牌子,坐在上殿门前台阶上,下面文武官员都给人家行礼。姬家虽然也是种庄稼的,但谁不害怕他家?他们和其他老百姓不一样。

“过去祭祀周陵是有要求的,头不能仰起来,走路也不能甩手。”费珍德说。

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清乾隆年间,有个朝廷官员来周陵祭祀,进了关中见当地条件落后,祭祀时大大咧咧,嘴里还嘟嘟囔囔说风凉话:“当是祭啥,才是个土堆。”结果当地绅士把此官员告到皇帝跟前,说他“甩手走御路,仰面笑君王”。结果此官员没有出潼关,就被割了头。

也有传说这是姬瑞生的曾祖父姬琏璧告的御状。

“姬立法有文采,1949年前咸阳县城每年过春节,都请他下去写对子。”费珍德说,虽然姬立法没有任啥官,可政府都封得大,和县长平级。他那时还小,有年收麦的时候费珍德的八大(叔)把陵里的树撞坏了,林警拉住就打,并往法院送。走到咸阳县城,被在县城开药铺的姬立法看到,上前说把人给他,他找县长去。结果到了县长跟前,县长把林警批评后,让把人放了。

(二)“断臂遗风”

姬瑞生63岁的侄子姬洪海说,以前费家村姬姓人多,中华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闹饥荒时,人都逃难走了,姬家只回来了弟兄3个,现在发展到十几户,有70人左右。

姬军家还保存着2块床板大小的牌匾。一块在1965年做成门扇,受损严重,已难识匾上的文字内容,隐约可见“钦赐”两字;另一块虽做成床板,但损失不大,上有4个篮球大的字“断臂遗风”。

图13 周武王83代侄孙姬军和母亲端详“断臂遗风”匾

程玉琴说:“据说清朝末年,姬琏璧去世早,其妻董氏守寡。咸阳知县闻听姬家大名来拜访,董氏严守当时风俗,拒绝见外人。衙役们为了不让知县难堪,强逼董氏出来见知县。董氏用刀剁下一根手指,让人用盘子端给知县看,表明自己不见人的决心。衙役们见此景只好如实转告知县,一帮人悻悻而归。此事让当时的人们视为楷模,并相互传颂董氏老祖母的事迹。后来,陕甘两省200多名绅士送了这块匾。“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才把这块匾取下来。”

程玉琴说,家里原来还有一块“烈性成真”的小匾,也是送给董氏老祖母的,10多年前外县一自称姓姬的人拿走挂到他们那了。

(三)给过蒋介石一把“文王蒿”

“周文王陵顶上生长的这种蒿叫文王蒿,到秋天秆儿通红,清香四溢。”张俊辉说,传说周文王当年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就是用此蒿秆演绎八卦,将伏羲八卦演绎为文王八卦,因而文王蒿为文王陵顶独有,传说能辟邪。1934年,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来周陵祭祀时,姬立法给了蒋介石夫妇一把文王蒿,蒋介石赏给姬立法10块银元

(四)戴季陶复制了家谱

关于姬家那份遗失的家谱,费珍德见过2次。在他小时候,姬立法在院里晒家谱。他和姬立法的侄孙姬嘉祥要拿家谱玩,姬立法忙说不敢动、不敢动。另一次,在20世纪60年代社教时,费珍德为村“四清”组成员。1966年红卫兵搜家时从姬瑞生的大哥姬国恩家把家谱拿走,在“四清”组的箱子里放了2天。姬家家谱跟折子一样,只登记每一代的长子。最后一代记的是姬嘉祥。改革开放后,听有人说周陵是假的,姬瑞生想看家谱是怎么记的,但把亲戚问遍都没有找到。

程玉琴说:“曾担任中华民国政府考试院院长的戴季陶自称是周公的后人,1949年前来复制了一份姬氏家谱。老伴姬瑞生生前说他上周陵中学时,曾见父亲取出家谱晾晒,上有周文王、周武王等的图像。”

改革开放后,拜谒周陵的海内外人士增多,特别是2002年恢复了周陵公祭活动以后,不断有人访问姬氏家族。

姬军说,前年河南姬姓人还带着家谱来核对。

由于找不到老家谱,姬家人也没有信心重新编家谱。

(五)让人纠结的周武王陵

提起周朝开国君主周武王的陵,立即会想到曾经去过的渭城区周陵。翻开一些介绍帝王陵的书,也将周武王陵定位在周陵,但一接触专家,他们则说,这是一讹传。

◆“不是周陵已是定论”

“咸阳北原周陵里肯定不是周武王陵。”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学理说,战国之前,君主埋葬时“不封不树”,其意就是墓地不封土堆,不种树木。而周陵有高大的坟丘,称其为西周君王的陵墓,显系讹传。他认为周陵里所谓的周文王和周武王陵,应为秦惠文王与皇后的合葬陵园。

根据陕西省文物局和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辑的《陕西省帝陵档案》,所传的周武王陵封土呈圆丘形,底径66~68米,高17.7米,陵顶海拔495米。

“咸阳以北毕原上坟丘很高的所谓‘周王陵’,是出于后人的张冠李戴。”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宽生前就指出,从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来看,中原地区最初墓葬没有坟丘。中原地区坟丘式墓葬开始于春秋晚期,普遍推行在战国时代。

“光由有封土,就说明周陵的时代已经晚于西周。”咸阳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岳起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毓芳认为,周陵是传说的周文王陵实为秦惠文王陵,周武王陵为秦悼武王陵。他们在2000年出版的《帝陵史话》中还认为,周陵附近传说的周成王陵应为汉孝平王皇后陵,周康王陵应为汉孝元皇后陵,周共王陵应为汉成帝妃子班婕妤陵。

◆“对此唐代已经进行了辩证”

“几千年来,人们把秦陵误传为周文王、周武王陵,几经订正,又几经讹传,后被汉人误,被三国人订正;被晋人误,在南北朝被订正;唐人再订,宋人再误。”王学理说,说周陵不是西周陵,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唐代学者已经作过辩证。

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提道:“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周公葬于毕……皆无丘垄之处。”

东汉崔寔《政论》称:“古者亩墓而不坟,文、武之兆(墓地),与平地齐。”

三国《皇览》(《史记·秦本纪》集解引)说:“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一以为周文王冢,非也。”

唐《括地志》(《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也说:“秦武悼王陵在雍州咸阳西十里,俗名周武王陵,非也。”

《皇清经解》引清代学者孙星衍《毕陌毕原考》称:“毕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先诸书甚明,其误自宋人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北京大学阎文儒教授考证后著文称“周陵实秦陵也”。

◆考古钻探找到证据

“中国墓葬形制有一定的规律,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特点。”岳起说,过去人们说周陵不是西周王陵,但拿不出证据。咸阳市考古研究所2001年通过钻探,探明了传说的周文王和周武王陵、周共王陵墓道的数量和形制,初步判断其为战国时期。2003年,咸阳市在修建通往机场的迎宾大道时,在周陵西边发现了一道南北向壕沟。他们发掘后认为这可能属于周陵的西围沟。2004年,他们通过钻探发现周文王和武王陵有一个统一的长方形围沟,在周共王陵也发现了围沟。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秦王陵的一个典型特征和流行做法。在周共王陵周围还发现瓦片多以饰细绳纹的秦瓦为主。最近几年咸阳市考古所和陕西省考古院在周陵围沟内钻探出200多个小的陪葬墓,钻孔里带出一个铜镦,即兵器柄套,是错银的。错银工艺流行于战国晚期。(www.xing528.com)

“周陵完全可以确定是战国秦陵,但至于是谁的陵,说法不一,都是推论。”岳起认为,传说的周文王和周武王陵是秦悼武王及其夫人的永陵,而传说的周共王陵,为秦惠文王及其夫人的公陵。

◆后代会否为前代陵封土

西周时期中原地区“不封不树”,那么后代会否为了祭祀西周帝王按自己的爱好补上封土?

“周陵的封土不可能是后代加的,做那么大封土,劳民伤财,不会有人去做。”王学理说,考古中已发现了战国时的东西,而战国时期这里归为秦国领地,就是秦都咸阳最早规划的陵墓区。古代都城附近都有墓地,陵墓区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纳入城建总体规划之中,死人安葬不能乱埋。秦咸阳城最早在渭河北边,以渭城区窑店街道为中心,陵墓区就规划到西北的毕陌了。到秦昭王以后,随着秦国国家强盛,咸阳城扩大,政治中心从渭河北边转移到南边,才把最早的陵墓区放弃,迁到现在的临潼区一带。

◆为何会把帝陵张冠李戴

为什么会把秦陵误认为是周陵?

“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王学理说,一是人名、地名相近,容易混淆。周、秦都有文王、武王,同时历史上说周武王葬于毕,而长安有毕原,咸阳有毕陌,也容易混淆。二是魏时,咸阳既有周文王祠,又有秦惠文王陵,容易将二者合一。三是感情的因素。秦始皇执政固然有建树,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对秦的暴政有看法。现在一般说周文王、周武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文治武功,执政也是关心民生,热爱百姓,所以受到百姓的爱戴。老百姓对周文王、周武王的仁政很满意,希望实行仁政的王者出现。

王学理讲的道理很容易想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简称,很容易把秦惠文王陵、秦悼武王陵简称为文王陵、武王陵,久而久之就分不清是哪个文、武王陵了,加之没有在其他地方发现有周文、武王陵等原因,难免错当成声名巨大的周文王、周武王陵。

◆周武王陵会在何处

本来以为周武王陵就在眼前,可是让专家一否定,没有了着落。周武王陵会在何处?

史料记载周武王“葬于毕”,这个“毕”在哪里。

刘庆柱在《帝陵史话》一书中提到,关于“毕”地,一说“毕”在丰镐东南,即今西安市西南郊一带。此地唐代墓葬出土的墓志记载其地为“毕”。另一说“毕”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此地中古时代始称“毕”,据传为毕公封地。

“西安有毕原,咸阳原过去也叫过毕原。”岳起说,把咸阳原叫毕陌原,是隋唐以后的叫法。咸阳原的叫法本身就不统一,还有叫延原、石安原的。这里有小概念和大概念的关系问题,现在不知道它说的是哪一块。

在周陵当地群众把咸阳原叫毕郢塬。

周陵文管所所长张俊辉说,郭沫若写的《中国历史稿地图集》中《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清楚标明“毕”在咸阳原上。

“现在在咸阳原上也发现有高等级的周代墓葬,但考古证据还不充分,未做定论。”岳起透露。

王学理坚持认为,西周王陵所在的“毕原”就在“镐东南社中”,大致范围在长安区韦曲北边的原上。西周人绝不会北越渭河,爬上咸阳原,把周王埋在“毕陌”。

◆盼早日找到周武王陵

有人认为,将周武王陵变为秦陵,两者属于同一性质、同一等级。这种观点难以服人,一个是影响深远的独立王朝的开国君主,一个是晚了700年、没有多大名声的诸侯国的国王,两者陵墓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许多人一直坚持将周陵看做周文王、周武王陵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2010年出版的《陕西省帝陵档案》,虽然介绍了专家观点,但还是把周陵放在西周条目下作周文王、周武王陵介绍。

自2002年就到周陵园区工作的张俊辉说,有关周陵的归属问题,学术界争论不休几百年,但有一点没有变,自北魏至今,人们都在每年春秋之际来祭祀周陵,这个传统文化千年未变。这是国人精神的寄托,是民族灵魂的凝聚。与此相比,学术界对周陵陵墓主属问题的争论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周陵所载的文化精神,所产生的效应已远远超过了其陵墓本身。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周陵成为中华儿女灵魂升华之地,冯玉祥、杨虎城、张学良、陈嘉庚、关麟征、于右任等爱国志士曾先后拜谒周陵。

张俊辉讲的有一定道理,周文、武王陵无论在哪里,都不会否定已有文化的存在,但客观上如果能找到真正的周文王、周武王陵,对于研究周文化会更有利。早日找到周文、周武王陵,无疑是大家的期盼。

◆打败纣的武王

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次子。根据《史记》等史料,商纣王“材力过人”,文武双全,能言善辩,但刚愎自用,过于自负。而周武王善用贤能,用姜子牙为军师,让周公姬旦辅佐政务。他即位第11年,一举推翻商朝,成为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3个奴隶制王朝,3年后的公元前1046年病故。(六)风土地理

◆“背儿抱孙”的周陵

传说的周武王陵所在的周陵位于咸阳市北郊五陵原,行政区划归渭城区周陵街道,距咸阳市中心5千米。

由于周武王陵在传说的周文王陵之北,周文王陵西南方向约1.3千米陵照村北有传说的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陵,周文王陵东南方向约1.6千米新庄村西有传说的周成王之子周康王陵,周成王陵西南约1.8千米还有传说的周康王重孙、西周第6代国王周共王陵。因此民间用“背儿抱孙”形象地总结了这一带周陵分布的形式。

(七)周陵见闻

◆毕沅立的碑倒了

周陵四周被高大的围墙所包裹,由于园内被更高大的柏树所遮挡,在陵园大门和西边迎宾大道上,看不到陵丘。从写有“文武圣地 礼易之根”的陵园大门进入,先遇一建筑群,有木牌坊、戏楼、献殿、享殿、碑廊等。走出建筑群后门,被一高大陵丘挡住视野。陵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周文王陵”碑,此碑东侧有1958年3月咸阳县人民委员会立的石碑,上面写道:周陵系文武成康四王之陵及周公太公墓。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8月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图14 毕沅立的周武王陵碑

登上周文王陵北望,看到一圆丘状陵丘,明显比周文王陵小。踏过100多米留有包谷秸秆断屑的耕地来到陵下。陵前有新修的水泥台阶,平台上是高大的碑楼,上书“周武王陵”4个大字,亦为毕沅所立。

碑后陵丘南面呈丫字形的小道撕开了陵上的荒草。记者登上陵顶,顶上并不像远处眺望的球面状,像是被切掉一圆顶,但又起伏不平,直径约10米。北望可见现代化的机场高速公路;东望是被民间称为姜子牙的不高的墓丘。

考虑到传说的周成王陵、周康王陵、周共王陵都被专家否定,而且不是其他独立朝代帝王的陵,又都在所传说的周武王陵附近。

周成王陵在咸阳市农科所后院,紧临办公楼,南距办公楼约5米,相对周武王陵要小,可能为后期破坏,形状不规则。陵上长满灌木,陵南侧立2块碑,西边的碑为咸阳市人民政府1984年12月立,东边的碑系陕西省人民政府2011年5月立。东边的碑面用来刻字的纸样还没有掉,正面碑文为:陕西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孝平王皇后墓(康陵陪葬墓)。

周共王陵在王车小堡村南,没有周武王陵高,但宽一点,形状为覆斗形。穿过500米庄稼地到了陵前,才在陵南侧发现陵碑分为两截倒在地上,一截有“王陵”二字,和其他毕沅所立碑字体相同,但没有发现小字;另一截扣在地上看不到文字。

周康王陵与新庄村村子相距有两三百米,中间有密植的小树林相隔,从树林中穿过,见此陵明显比周武王陵高大,呈覆斗形。陵周围有2米高的土台,上了土台,在陵南侧发现陵碑,但上半截扣在地上,下半截也是有“王陵”二字。小字说明是毕沅立的碑。

两处都看到毕沅立的碑倒地,让人联想到被专家推翻了的毕沅给这几处陵的定名。

(八)张俊辉:对秦王墓的疑点

(1)如果发现的为秦悼武王和秦惠文王之墓,那么在附近发现的200多座战国时期的平民墓又怎么解释?

“从平民墓中发掘出来的东西已经确认是战国时期的,如果是秦代的两个帝王,那平民墓就不可能进入帝王的陵园范围,这是封建陵寝礼制问题,也不可能出现此类事情。”

(2)如果是秦王墓,在他们那个时期已经由公墓制度转化为陵园制度,两个王怎么会在一个陵园中?

“公墓制是好几个帝王葬在一块,而陵园制已经发展到一个帝王一个陵园,秦宪公已经是一个陵园了,而秦悼武王和秦惠文王之墓却葬于同一个陵园,这就难以说明问题。”

(九)“毕”成为揭开谜团的最终答案

《史记》曰:“葬周公于毕”,而岐周至今找不出毕地,被排除有西周王陵的可能性了。从文史资料来看,“毕”是文武周公的葬地,这一点大家都没有异议,只在于“毕”在何处?

张俊辉将他对这个字的推断和分析给出:

(1)《史记》成书于西汉武帝时代,上起黄帝,下至武帝。如果“毕在镐东南杜中”,那么《周公世爵》曰:“姬嘉,周公三十六代孙,武帝元鼎四年,封周子南君秩比列侯,元封三年弟昭袭。元帝初元五年,追封承休侯,缮治陵寝。”西汉帝王为什么要封咸阳的周公子孙爵?

(2)从地望来看:丰在镐西,丰镐相距二十五里,杜在镐东南,毕郢在丰镐西北,如果“毕在丰镐东南杜中,”那么“毕西于丰三十里”又是怎样?

(3)“毕”在殷周时期,地在咸阳,不在杜中。司马迁认为:“毕在镐东南杜中”,他所指的“杜”可能是依据汉初杜县的位置来说的。此句中的“杜”可推定为依杜伯国位置,不可能依杜县位置。史公不可能在阐明“毕”地的关键语中用两个朝代的地名来指地望,另《史记》中用国名、州名、县名表示国都。

(4)从历史地名考来看,史公在《史记》及有关周的史料中用的是西周时的地名。“文王卒于毕郢”“武王上祭于毕”等,“毕”是西周时或商晚期的封地名,既然周王陵在杜伯国之毕地,史公可直说成“祭于杜”也免留下这些费解和争议。

程、毕地望在今咸阳市东北16千米渭城韩家湾乡白庙村附近。是吴回后代的封地,商代封其后裔于此,称程邑、殷末,古公亶父子季历、孙姬昌(文王)曾都于此。毕地在程地之北,周武王伐纣之后,将此地封给姬高,称毕国,后人称其为“毕郢”(郢通程),称咸阳北部的黄土原为“毕原”“毕陌”或“毕郢原”。(《咸阳地名志》)

(十)古人建都造陵的法天思想和毕程与丰镐的位置

二十八星宿,是古人为比较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象测时的标记。“宿”的意义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相同,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分东方七宿,北方七宿,西方七宿,南方七宿。西方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咸阳毕原的位置和地形为:北纬34°21′~34°29′,东经108°38′~108°56′位,是黄土台原的南部边缘,东西长32.7千米,南北宽13.5千米,最窄处仅有1.5千米。总面积为350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略有起伏。最高处海拔519米,最低处411米,平均每320米高差1米。背泾面渭,东端被泾渭汇流切断,形成三角形的原面,形状很像二十八星宿里的毕宿(《咸阳地名志》),也就是说咸阳毕原像“毕宫”且土厚水深,原面平坦。

文王精天文,通地理,后又坐羑里演周易,在他的父亲季历先后打败西落鬼戎、余无、始呼、翳徒等部落后,以程地作居邑,国土沿渭河向东扩展的基础上,继位后在伐崇侯虎,作丰邑前,仍居程邑。他依据“毕程”的奇特地位和地形,在此修建宗庙,后又将占地作为自己的墓地是符合逻辑的。“毕”地处在新都丰京的“乾”位,也符合文王八卦“乾”为天子之位和古人都朝北而葬的定位思想。所以民俗文曰:文王身卧福地,头枕岐凤(岐山、凤凰山)二山,手扶泾渭(泾河、渭河)两岸,脚蹬金斗潼关(潼关县志说:潼关日产斗金)。

《古本竹书纪年》载:“六年,周文王初礿于毕,毕西于丰三十里。”也就是说,六年(帝辛),文王初行春祭于毕,按周制“天子诸侯同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东曰烝。”天子的祭为特祭,其余三祭为合祭。前文已述过:杜在镐东南,毕程在丰西北,《史记》说文王“伐崇侯虎,而作丰邑。”正义解“崇”在丰镐之间,又说文王“伐崇侯虎前,仍居程邑”。《国语·晋语八》注说:“豕韦自商之末,改国于唐,周成王时灭唐而封其弟唐叔虞,迁唐于杜,谓之杜伯”。显然杜是在周成王灭唐之后形成的。可以推断出杜伯是向镐靠近了一步。因“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迁于杜伯是便于管理和监视。即就是殷唐、周杜、汉杜县,唐毕原就是史公所指的毕地所在,那么从时间上文王在居程邑而向东伐地的那个时段,不可能帝辛六年在那里行春祭。唐国也不可能有周人的宗庙。此时的周人宗庙文王只能建在他和父亲所居的程邑。

无论是谁的陵墓,它都有自己的本位文化和附加值在内,学术论证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很正常。一个文物古迹,我们要看到它的历史价值。假如真正开发挖掘的是秦墓,我们也不可能将现在的周陵碑碣推倒,因为它已经在我们的信仰文化、民俗文化中培植了一种文物文化的载体。

(作者: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西安日报》金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