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西周、秦、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渭水之滨的关中一带。从《易经》的角度讲,咸阳原处于泾渭水汇流相夹之间的三角洲地带,古人称其为“汭位”,风水中叫“水口”(即龙穴)。泾渭二水为朱雀、玄武水,二龙交会、明堂清秀、山环水抱、富有生气,为形。秦岭九峻成势,为龙脉。泾渭交汇形成的三角台原又神奇地与天上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的“毕宫”相像,故自西周起凡在西安咸阳区域建都之王朝都把帝陵选在咸阳原上。
图1 咸阳原帝王陵分布图
咸阳原也叫“毕郢塬”“毕塬”,在帝喾时期是司天官吴回后裔的封地,为程邑。约公元前1146年,周王季挥师东征伐程,战于毕,建毕邑。周文王建都于毕邑,伐崇建丰京。周武王盟八百诸侯伐纣之时,毕作为周人的宗庙所在地。在丰镐京建成之前,毕邑是周人东伐扩张、灭商立国的指挥中心。“六年,文王春祭于毕”“文王生于岐,葬于毕。”“武王祭于毕”“毕”“程”故址在汉安陵邑,东距周陵二十里。
咸阳原北有嵯峨九峻连绵的北山系,南有秦岭雄峙,东有华山其脉,西有岐山、杜阳山等阻踞。《周易》中讲“山为龙脉水主为气”,咸阳原山环水抱,远山为龙脉,水深土厚。周陵处于毕都上位,镐京乾位符合古人的“易”礼思想。
(www.xing528.com)
图2 周陵旧图
继周陵之后,秦惠文王、悼武王的公陵和永陵也在咸阳原上。西汉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分别在白鹿原和杜东原上之外,其余九陵皆在咸阳原上,东西一线排列,绵延百里。唐代二十座帝陵,除昭宗葬河南渑池,哀帝葬山东菏泽外,其余18座帝陵都分布在关中渭河以北(号称“唐十八陵”,李晒兴宁陵在咸阳原上),只不过唐帝陵将咸阳原的地理范围扩展到更大范围(陵墓分布跨过泾河)。近年来,北周帝王陵也相继在咸阳原上被找到,而这些帝王陵呈半月形拱卫着周陵。大自然鬼斧神工,以秦岭、九峻、泾水、渭水所形成的咸阳原,无处不彰显“易”的神秘。西周王陵是按照天穴、地穴、人穴的布局定位,周公、太公等大臣处于左辅穴。后世各朝帝王陵都是遵循“周礼”按昭穆制处于周陵的挂穴。如一代女皇武则天认为武姓是文王、武王的正宗传人,她当政后改唐为周,追封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周武王为睿祖康皇帝,并将其母的陵地选在周陵的“艮山挂穴”。这样,就在这自然的“易”之地增加了“礼”的内涵和文王八卦的精髓,使这块神奇的“易”地更加神秘。
图3 周陵旧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