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喜欢对着书本,凝思苦想,他问老师:“怎样算第一等事?”老师答:“只有读书。”
王守仁(1472 ~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母亲怀孕14 个月才生他,五岁还不会说话。这位王守仁,曾在绍兴筑室称阳明洞,因而被人们称为王阳明。祖母,年逾百岁卒。王阳明九岁时,其父王华考中状元,后来做了弘治帝的老师。十一岁时,父亲接他和祖父住到北京。路过镇江金山寺,祖父带他和朋友们饮酒吟诗。大家还没成句呢,王阳明忽然在祖父身边大声吟道:
王阳明像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就是说,如果从空中俯瞰,金山好像一个拳头打破了扬子江;而妙高台高到可以把月亮当作倚靠,玉箫吹响动听,打搅龙王睡眠。众人惊异,命他再作一首。王阳明随口吟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www.xing528.com)
说如果从下往上仰视,看到的是山比月亮大;而如果从天上往下俯视,看到的是渺小的山和阔广的月亮。他不仅出口成诗,而且诗意高远,内含哲理。
到北京后,王阳明开始就塾读书。对王阳明的幼年影响更多的是他的祖父王天叙。王阳明为人胸次洒落,吟歌自得。阳明的父亲身在官场,见他豪迈不羁,常常为之担忧,而他的祖父却对他充满信心。阳明疑道:“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做圣贤罢?”这颗理想的种子,在少年的心田种下,终究会生根发芽。
十三岁时,母亲郑氏去世,这是阳明人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大挫折。他回老家居丧尽礼三年,又回到北京。途中,他先去了长城居庸关一带。当时蒙古一直威胁明朝,王阳明想出关去看个究竟。他骑马射箭,经过历练,既弓马娴熟,又磨炼了意志。
十七岁时,他奉父命去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结婚,岳父是他的远方亲戚,做江西布政司参议。他在岳父家住了一年半,从早到晚练习书法,把衙门里积攒的纸竟全部写完,悟出写字的道理,他说:我起初学字,对着古帖临摹,只学得字的外观,入后提着笔,不轻易落纸,先凝思静虑,把精神会聚一起,字体默运在心,然后下笔,如此好久,才通得字法。
十九岁时,祖父去世,父亲回乡守孝,召集阳明及从弟、妹夫等一起学习经义。王阳明白天随众课业,晚上便搜取经典诵读。随着读书修养的长进,王阳明在举止上也端容慎言。
二十一岁,阳明考中举人,二十二岁会试失败,接着又一次会试失败,直到二十八岁,考中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二十九岁被授为刑部主事。王阳明到而立之年结束了第一阶段人生。这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沐浴在父祖两代双亲的爱和教育里,读书、写字、赋诗、游历、求道、习兵,对知识的追求如饥似渴,独立思考读书的道理,奠定了扎实基础。
王阳明入仕后,便受到大太监刘瑾的残害,人生蒙受大挫折。正德元年(1506),刘瑾逮捕御史戴铣等20 余人。王阳明疏救,惹怒了刘瑾,被缚午门外,遭廷杖40,阳明气绝,很久才苏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