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方式的变迁是潭蓬运河衰落的直接原因和必然结果。具体而言,这种变迁主要发生在海上和陆地两个方面。就海上来说,主要是因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升及航海科技进步带来了船舶深海远洋航行能力的提高,导致了海上航线的变化。唐代水密隔舱技术的成熟运用,宋元时期制造的载重量数百吨以上的大型船舶和指南针在航海中的普遍运用以及大型船舶中具有较大容量的物质储备设备,甚至可以在船上进行禽畜饲养、酿酒,等等,使得船舶具备远航能力和长期海上生活的条件。因而,在唐代开辟了“广州通海夷道”远程航线。至此,从广州出发东南亚、印度及其他地区的船只在理论上不需再沿北部湾岸迂回弯曲航行,途经防城港的船舶应有所减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此条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终结。其原因在于经过多年发展,唐代时期包括今防城港在内的北部湾地区已经逐渐培育起了市场消费能力,沿海地区形成了诸如洲尾贸易场等区域性质的商贸场所。特别是到了宋代以后,随着安南独立,原作为中国海外贸易前沿的交州港等地已经失去,而今防城港地区则摇身变成了对外贸易交往的前沿,这种变化提升了防城港在面向东南亚地区的海外贸易中的区域地位。“在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广西口岸迅速兴起,有航道与海外诸国相通,海商能够直航钦、廉港湾,同中国贸易。此时广西口岸承担并取代了交州港的海上贸易地位,成为宋代南海西部的交通与外贸枢纽。”[9]但到了明代初期,随着海禁政策的全面实施,此条航线和沿线贸易进一步衰落,防城港地区在海外贸易中的前沿区位优势已经丧失。从此,自东南、广东沿海长途而来的船只日益稀少,取而代之的是铤而走险的各种短途私人海外贸易航行,且这种航行起止点逐渐转移至潭蓬运河以西,与越南更为接近的今防城港市东兴沿海一带,即已渐渐绕开了潭蓬运河所沟通的海域。
就陆路交通而言,其兴起和发展对于海上航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因缺乏历史文献记载,经潭蓬运河所在的江山半岛将防城港沿海地区连接至中越边境的陆上道路建设始于何时,无从考证。按照“元、明、清三个朝代,广东、广西地区的陆路交通运输工具仍是马、驴、轿子。防城县西北部山区在未通公路之前,运输仍以马驮为主”[10]的描述,至清代防城港地区的陆路交通还主要停留在马、驴驮运和人员步行等较为落后的状况,畜力车或受限于道路可能并未广泛使用,可见其运输力仍十分有限,因而在理论上对于海上船舶运输形成不了竞争。至“1926年,防城县修筑的公路有东兴至江平段,共22公里,1928年由防城县政府拨款,自江平修筑公路到防城,共50公里,翌年底完工通车”[11],穿越防城港沿海、连接中越边境公路的正式出现,无疑带来机械运输或至少是畜力车运输的兴起。而陆路交通具有距离近、用时少、效率高等优势,势必对此段海路运输形成巨大冲击,以短途海路运输为主的潭蓬运河航线衰落也在情理之中。(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