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全面进犯安南之时,安南都护(经略使)蔡袭向朝廷告急,拟求援兵以作抵抗,唐王朝也就近调拨湖、荆2000兵及桂管3000子弟兵共5000人急速集结邕州,欲施援安南,后岭南东道节度使韦宙上奏:“南诏必袭邕管,不先防近而图远,恐捣虚绝粮道。”[32]因此,唐王朝改变救援策略,采取先集结重兵坚守岭南西道之邕管、容管,再图收复安南的策略。一方面急“征诸道兵赴岭南”防守,以防止南诏再犯邕州;另一方面于同年六月废除安南都护府,“置行交州于海门镇”,一个月以后又在海门镇恢复安南都护府建制,并“调山东兵万人益戍,以容管经略使张茵镇之”[33],海门镇因此成为战时安南都护府的临时治所,也成为唐王朝日后收复安南的重要基地。
关于海门镇的具体位置,至今学术界尚有争议,分歧最大的当属越南海防说和中国广西说。持海防说者,较早有清人盛庆绂在其《越南地舆图说》中记载:“安广省,领府一。古安邦,秦属南海郡,汉属交趾郡,唐改武安州,后置海门镇。”[34]1979年版《辞海》将海门镇解释为:“故址在今越南海防省安阳北。”由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唐代时期的海门镇在地图上也是标在今越南海防附近,等等。关于海门镇方位考辨问题,杨希义先生认为:“从顾名思义和水路交通方面推断,把唐代行交州海门镇的方位,定在于此(海防,笔者注),都是不无道理的。但却与当时的历史事实大相径庭。”[35]这里的“顾名思义”当是指古籍所载的“盖有事安南,从广东入者水陆皆经此地”这个特点与“海门”字义较为符合。而与历史事实不符,按照杨希义先生的解释,在安南全境为南诏所陷半年后,南诏其势正猛,进逼邕州,在此情况下唐王朝不可能光复今海防并建临时治所。笔者较为认同此观点,在安南全面危机之初,唐王朝采纳了韦宙的“防近而图远”的建议,“乃诏袭按军海门,诏郑愚分兵御之”[36]。即弃守安南,退防岭南。在此思路下,只要南诏挥军北上进逼邕州的危机不除,唐王朝主动反攻南诏在安南驻地的可能性极小,也就是说,失陷六个月后唐王朝即收复“海门镇”失地,并不断增加驻军以图安南全境,这并不符合常理。况且,倘若海门镇确在海防附近,那其与唐岭南西道其余各管有海、陆间隔,相距较远,唐军即便是克服困难光复了此地,亦将陷入南诏三面重围,孤军在外无异于自投罗网。且海防是邕、广海路与安南都护府治所交州之间交通的途经之地,附近有重要港口,其经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诏在占领安南时必不会允许其成为唐王朝的一块飞地,留下隐患。当然,唐王朝让蔡袭“按军”海门镇,而后他却战死安南,这容易给人造成海门镇即在安南境内的错觉。而从《资治通鉴》关于此事的考异“‘诏袭且住海门’是令弃交趾,退屯海门也。按袭死时犹在交趾,盖诏书到时,袭已被围,不得通也”[37]可知,安南都护蔡袭被困,来不及奉诏退守海门镇,就战死安南。这也从侧面说明,海门镇并不在安南境内。
关于“海门镇”在中国广西说,亦有多个版本,如广西博白县东南说、广西博白县西南说等,笔者比较倾向于杨希义先生的观点:“唐咸通四年,设置行交州和安南都护府的海门镇,其准确方位应在南流江下游、濒临大海的今广西合浦县界,它距离博白县西南约二百七十里地。”[38]原因除了杨希义先生在其《唐代行交州海门镇所在方位考辨》中基于行政区划、唐王朝应对安南危机策略以及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考察以外,笔者认为还有两个方面可佐证:(www.xing528.com)
其一,合浦县为汉代合浦郡郡治,有通往安南为主的成熟的港口基础,且经过历代经营,具有容纳从各地集结而来的大量军队的能力。
其二,《宋史》中有海门镇位于合浦的明确记载。“廉州,下,合浦郡,军事。开宝五年,废封山、蔡龙、大廉三县,移州治于长沙场,置石康县。太平兴国八年,改太平军,移治海门镇。咸平元年复。元丰户七千五百。贡银。县二:合浦,石康。”[39]这是《宋史》所载的宋初对唐代廉州及治所合浦县迁移记录,其中,在咸平元年废“太平军”复立廉州合浦县于海门镇,说明了海门镇即在合浦境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