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蓬运河原长约2公里,现存长约1.5公里(其中,西段约900米因水库蓄水被淹没)。河道平均宽度约8.2米,最窄处7.8米,最宽处12.9米。运河两端出入口因海堤、水库等的建设现已无海水注入,与大海隔断。其中,运河东段口由海湾变耕田,是因为防城籍国民党将领陈济棠之兄陈维周于家乡建设“基围”(海堤)阻断海水,使运河东段口海水东退数公里于基围外,从而使该运河段从沟通海湾变成衔接“旱地”。陈维周在完成东段口拦海建坝之后,为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于民国年间在运河西段口即今江山半岛环岛西路公路旁又筑坝建设水库,使原与西端海湾处于同一水平线的运河因蓄水而“升高”,形成运河与海湾的落差而阻断海水注入,原运河原始河道也淹没于水库之中。
此后,相关部门又于距水库直线距离约550米处的海湾修建海堤,现海堤至水库堤坝即运河西段口为滩涂和水产养殖塘。运河河道自东而西所穿越平地、山丘高低不一,部分河段从巨石山体穿过,但更多的是沿着低洼的山谷开凿。运河开挖深度从连接东西两端海湾入海口处的两三米深到东段的十余米深不等,其中,开挖深度最大的为离东段出入口约120米处,即穿越巨石山体高峰的河段,约有100米长。运河各段因山峰或山谷起伏而开挖深度不一,大致呈现两端深度持平、东深西浅的状态。
目前运河两岸石壁保存较好,凿痕等清晰可见,河道原始宽度明显易辨。但因停航、失修等原因,运河东段上方土石坍塌、阻塞,造成部分河道变窄、河床堆高。自陈维周建设“基围”后,东段河道被用作新造的大片农田的灌溉水渠(通过西段筑坝建设水库和利用运河中、东段原有的包括水柜在内的几个淡水注入点等有利条件,将运河东段作为引水灌溉的水渠加以运用,解决了大片新造农田的灌溉水源问题),其中,东段坍塌、淤塞河道被整理及用石头砌成长约130米、宽约2米的水渠,自西向东灌入农田。运河西段因水库蓄水淹没原有河道,其情况不得而知,但观察与之相连的同样受水库蓄水影响的中段河道,该段河岸未被淹没,而因两岸为山谷低洼处开挖深度不大、河岸不高,且河道两岸多为坚石开凿而成,石壁上方原有土层较薄,因此河道基本未有坍塌、阻塞现象,保存较为完好。从此可以推测与之环境条件相近的西段河道情况亦应如此。
○ 运河东口
○ 运河中段河道
○ 运河东段坍塌局部及河道石壁
○ 现作水渠之用的部分坍塌、淤塞河道
○ 陈维周围海造田之后建设的潭蓬粮仓(图片为防城港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小组拍摄)
○ 河道清理现场
为寻找潭蓬运河开凿、通航相关遗存物和采集原始河道信息,2017年防城港市博物馆对运河东段约4米长的河道进行清理。经清理,该河段及周边区域新发现石刻8处,伴有陶器及陶瓷残片出土。清理点运河两岸石壁河道相距7.8米,运河底部为凹凸不平的石板,其与运河两侧河道形成U字形,运河底部至现有水渠水面为2.48米。从底部为石板、河道两岸皆石壁可知此段运河为凿开一个巨大石山而成。
因还原河道原貌和采集数据需要,在本次河道清理中需对后修的此段水渠进行拆移,施工中发现水下另有成排木桩,其与石墙相依,当是共同防止已坍塌进入运河河道的石土再次滑坡破坏水渠而置。
○ 第1处注水口
○ 第2处注水口
运河全段共有2处注水点,均是为了保持河道水位以便通航而修建,但彼此功能亦稍有区别。自东而西,第1处注水点位于运河东段,距离运河东段出入口约106米,此注水点是通过人工开凿将高出运河河道数米的附近山谷溪流引入运河河道,形成瀑布般垂流注水。此注水点人工开凿痕迹明显,注水口不是从运河岸上直接注入河道,而是在河道往外再开拓深约4.8米、长约9米的通道注入,两者形成近似垂直的交汇,这就使此处河道从原来的8米多宽变成了12.9米,如此既避免了从运河岸上注水而影响行船,又可供船只在运河中掉头转向。第2处注水点为一个水柜。此水柜建设也是利用了高出运河河道的附近可蓄水的山谷及溪流,根据运河河道水位及通航需要而开闸注水以保船只正常通行。此水柜所建位置较高,通往运河河道的注水渠中有多个阶梯层级式的水塘,目前部分水塘“堤坝”保存较好。另有多处疑似注水点,均为山顶注入运河的排水沟渠,沟渠轮廓清晰但人工痕迹不明显,或为天然注水沟,现除雨季外其余时间大多干枯。
此外,运河周边现存三座庙。
自东向西,第一座为伏波庙,位于运河东段开挖深度最大的河道所经山体半山腰,距离运河河道约30米。此庙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庙内分隔成三小间,各设神位。其中,居于正中的一间,以伏波将军、天后娘娘神位居中,左右有赵元二相、黑山大王等神位;另两间分别供奉乾隆皇大帝、杨义皇帝[19]。据周边村落群众反映,民国时期此庙原规模较大,“破四旧”中被拆除,现有小庙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再建。经笔者实地调查,此庙旁确有多条石砌墙基遗存,框架清晰、面积较广,应为较大型房屋建筑遗迹,且周边有单片约1.5厘米厚瓦片的丰富堆积,单从这些残存瓦片特征来看,时代或可追溯至唐代。
第二座为土地庙。此庙位于运河中段河岸上,距离河道约三四米。此庙为露天建筑,形似座椅,规模较小,所供奉之神无文字牌位,当地群众称之为“土地庙”,但从所供奉神位居中位置有龙头可推测应是供奉司水之神。
第三座为杨王庙,供奉明末清初的反清将领杨彦迪,位于运河西段出入口即江山半岛环岛西路旁的小山丘上。此庙为砖瓦架构,宽约3米,深约5米,高2~3米,规模不大。庙中无神像,神位挂红布,无文字,神台上有三个香炉。庙外另有以石条搭建的类似村头社坛的小建筑,内置神台、香炉,正对庙正门。因无文字、神像等资料可考,无法判断此为何庙。但据周边群众反映,此为纪念杨彦迪之庙,笔者且按民间说法,称为“杨王庙”。
○ 伏波庙
○ 杨王庙
○ 土地庙及其龙首细节图
○ 伏波庙供奉的诸神位
○ 杨王庙内部(www.xing528.com)
○ 杨王庙外的小建筑
潭蓬运河于1981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防城各族自治县于运河东段口竖立文物保护标志牌。2013年,防城港市人民政府于运河东、西两段出入口重新竖立标志牌。2015年,被列为广西参与全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补增点。2019年5月,经“2019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审议通过,潭蓬运河正式成为全国参与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
【注释】
[1]〔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60页。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6页。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8页。
[4]〔唐〕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十六,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第89页。
[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二·高骈,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03页。
[6]此处“交阯”即交趾。按文献原文引用。下同。
[7]〔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七八牧守部·兴利,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103页。
[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240页。
[9]〔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9页。
[10]〔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9页。
[11]〔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91-6392页。
[12]〔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3页。
[13]〔越〕作者不详,王云五主编:《越史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3-14页。
[14]〔清〕董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51-3752页。
[15]〔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35页。
[1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第十九上·懿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61页。
[17]王承文:《唐代环南海开发与地域社会变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342页。
[18]王承文:《唐代环南海开发与地域社会变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36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