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品读:微子离去,箕子为奴,比干谏而亡

《论语》品读:微子离去,箕子为奴,比干谏而亡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微子是纣王的同母兄长,箕(jī)子、比干是纣王的叔父。微子揣度纣王终究不听劝谏,遂奔走他乡,逃离是非之地。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以大司寇身份理国相职务。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物价规范,男女有序,路不拾遗。于是就从齐国挑选了八十个美貌女子,穿上华丽的衣服,教会她们美丽的舞蹈,连同身上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一起送给鲁君。

《论语》品读:微子离去,箕子为奴,比干谏而亡

【题解】

本篇记载了贤者、隐士的事迹,诸如微子、箕子、比干柳下惠等人。此外还讲了鲁国的无道之政。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品读】

殷商末年,纣王有三位亲属。微子是纣王的同母兄长,箕(jī)子、比干是纣王的叔父。纣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劝谏,纣王不听,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微子揣度纣王终究不听劝谏,遂奔走他乡,逃离是非之地。纣王淫佚,箕子谏,不听,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都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韩诗外传》卷六)于是,佯装癫狂而为奴仆。比干挺身而出,屡次冒死强谏,以为“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史记·殷本纪》),纣王怒,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史记·殷本纪》)遂剖开比干的胸膛,而观其心是否有七窍。虽然这三人的行为殊异,但孔子赞许说:“殷朝有三位仁人!”这也体现了孔子“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政治观念。

【扩展阅读】

导言:殷之纣王荒淫乱政,微子、箕子、比干谏诤而不听,遭遇不幸。殷民离心离德,周武王遂伐纣,建立周朝

殷有三仁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选自《史记》卷三《殷本纪》)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①士师:狱官。②黜:被罢免。三黜,指多次被罢免。

【品读】

柳下惠在鲁国做狱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你还不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政治黑暗,到处是一样的。如果是以正直之道侍奉君主,那么,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免呢?如果用歪门邪道侍奉君主,又何必要离开本国呢?”柳下惠三黜不去,乃是其坚持直道而事人,不降志不辱身,辞气雍容,后来被孟子称为“圣之和”者。

【原文】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①归:同“馈”,赠送。

【品读】

鲁国无道,统治者沉迷玩乐,不顾国政,致使礼崩乐坏,国家日益衰微。齐国人赠送给鲁国一些歌女,季桓子(鲁大夫,名斯)接受后,非常喜欢,沉湎享受,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因为沉迷娱乐而耽误国政,是怠慢贤者背弃礼义的行为。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以大司寇身份理国相职务。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物价规范,男女有序,路不拾遗。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宾至如归。齐国听到了这个消息十分担心,说:“孔子在鲁国执政下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们离它最近,必然会首先遭到吞并,何不先送一些土地给鲁国呢?”犁说:“我们先试着阻止鲁国,如果不行,再送给他们土地也不迟。”于是就从齐国挑选了八十个美貌女子,穿上华丽的衣服,教会她们美丽的舞蹈,连同身上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一起送给鲁君。季桓子身着便服再三前往观看,连国家的政事也懒得管理。子路看到这种情形便对孔子说:“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孔子说:“鲁国将要在郊外祭祀,如果季桓子能按照礼的规定把祭祀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么我仍可以留下不走。”季桓子最终接受了齐国送来的歌女骏马,一连三天不过问政务,郊祭结束后,又违背礼而没把烤肉分给大夫们。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扩展阅读】

导言:孔子去鲁,文献有不同的记载,《韩非子·内储说》以为乃哀公沉湎享乐,怠于政治,孔子不得已而去父母之邦。事实上,无论是季桓子,还是鲁哀公,执政者沉湎淫乐,不思进取,致使政治衰败,民不聊生,都是孔子所无法忍受的。

孔子为政于鲁

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犁且谓景公曰:“去仲尼犹吹毛耳,君何不迎之以重禄高位,遗哀公(杨树达说,当作‘定公’,下同)女乐以骄荣其意。哀公新乐之,必怠于政,仲尼必谏,谏必轻绝于鲁。”景公曰:“善。”乃令犁且以女乐二八遗哀公,哀公乐之,果怠于政。仲尼谏,不听,去而之楚。(选自《韩非子集解》卷十《内储说下》)

因膰去鲁

【原文】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谏:匡正,挽回。②辟:同“避”。

【品读】

春秋时代多隐士。隐士,首先是自食其力,其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再次他们洁身自好,有操守,令人尊敬。孔子与隐士的共同点在于,都主张“隐”“避”,孔子本人也曾动过隐居避世的念头,如“子欲居九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孔子终究没有付诸实践。隐士的“隐”是隐居山林,而孔子的“避”主要体现在“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此外对于有些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孔子会以“不知”来逃避。然而,面对天下无道的情形,孔子却不忍避世隐居,一直在为改变礼崩乐坏的社会、挽救世道人心而努力奔走。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隐士的态度是尊敬的,但不赞同他们只顾个人、不顾天下苍生的自私。(www.xing528.com)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德行如此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赶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要从事政治是不行的啊!”接舆把孔子比作鸟中的凤凰。凤凰是圣鸟,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而今孔子栖栖遑遑,四处奔走,天下无道而不隐。接舆很是感慨,劝告孔子世事不可为,政治危险,要及时隐居,不必为此栖栖遑遑,四处奔走了。听了接舆的歌,孔子下车,很想同他交谈;接舆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扩展阅读】

导言:隐士接舆乃避世之士,有自己所坚守的道义,他可能是早期的道家。孔门主张积极用世,坚守道义,以自己的才智,努力改变礼崩乐坏的世道,挽救世道人心。

楚狂接舆

楚狂接舆

楚狂接舆躬耕以食。其妻之市未返。楚王使使者赍金百镒造门,曰:“大王使臣奉金百镒,愿请先生治河南。”接舆笑而不应。使者遂不得辞而去。妻从市而来,曰:“先生少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门外车轶何其深也?”接舆曰:“今者王使使者赍金百镒,欲使我治河南。”其妻曰:“岂许之乎?”曰:“未也。”妻曰:“君使不从,非忠也。从之,是遗义也。不如去之。”乃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易姓字,莫知其所之。(选自《韩诗外传集释》卷二)

【原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耦而耕:两人合力耕作。②津:渡口。③执舆:即执辔。④辟:同“避”。⑤耰(yōu):用土覆盖种子。⑥怃然:怅然,失意。

【品读】

隐居者往往独善其身,而孔子主张既要进德修业,同时也要积极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甚至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出更为可贵的品性。

长沮、桀溺两人一起在田中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子路下车,将车辔交给孔子,孔子执辔而立。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人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谁能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接着做农活。子路回来后把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还能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从事改革了。”

因为对局势的认识不同、道德理想不同,因而,孔子和隐者所采取的人生态度不同,所秉持的生活情感也不同。社会动乱、天下无道,孔子与众弟子四处奔波,以一己之力为社会改革而努力。圣人之仁,不以无道而弃天下于不顾,更是难能可贵啊。

子路问津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diào):古代耕田所用的竹器。②植:立。③芸:除草。④止:留。⑤黍(shǔ):黏小米。⑥食(sì):动词,拿东西给人吃。

【品读】

子路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人,用拐杖担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像你这种人,四肢不劳动,稻、粱、麦、黍、稷等五谷都不能分辨,哪个认识你的老师呢?”事实上,老者批评子路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说完,老者便到田里,把杖立在地上去除草。子路知道这是一位隐士,遂拱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人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跟他讲了这件事。孔子说:“这是隐士啊。”遂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发现老人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义’。老者是隐士,让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知道长幼之间的伦理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伦理又怎么能废弃呢?隐士想要获得自身的清白,事实上已经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行君臣之义。至于道之不能行是早已经知道的。”

朱熹说:“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忘义以殉禄也。”孔门主张遵循社会的伦理,出仕乃是为了推行政治理想,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一己之利禄;而且在艰难时世中,明知其不可为而勉力为之,那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救世济民的胸怀,确实令人感动。

【原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①施:同“弛”,怠慢、疏远、遗弃。②以:用。③大故:恶逆之行。

【品读】

周初分封诸侯,周公旦封于鲁,自己留周而辅佐成王,遂使儿子伯禽到鲁国去做君王。伯禽临行前,周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人,不使大臣们抱怨不被任用。故旧之人没有大的恶行,就不要离弃他们。不要对某一个人求全责备。”这四件都是君子之事,忠厚之至。周公的训诫之辞,鲁人传诵,经久不忘。君子不求全责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君子“明有所不见,听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这就是“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大戴礼记·子张》)。

【扩展阅读】

导言:齐桓公待人以宽,不以人之小恶,而忽略其大美,能够衡量每个人的特点而用其所长。正因如此,桓公才能够尽得天下之士,称霸诸侯。

齐桓公得宁戚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听必有以矣。今听而不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选自《吕氏春秋集释》卷十九《举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