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位郑国大夫的智慧与行政能力,决定了郑国的兴衰

四位郑国大夫的智慧与行政能力,决定了郑国的兴衰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遂往,在战场上听闻战斗惨烈的厮杀声,竟然恐骇而死。当时诸侯争霸,尚力而不尚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仁德而有天下,羿、奡恃武力而不得善终。这四人都是郑国大夫,郑国的行政辞命,必经此四贤之手而成,详审精密,各尽所长,和衷共济。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四位郑国大夫的智慧与行政能力,决定了郑国的兴衰

【题解】

本篇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修养德行的具体做法,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贤士的行为规范,孔子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论,当时隐士对孔子的评价等。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品读】

仁之内容广大丰厚。有德之人一定有美好的言语,有美好言语的人却不一定有德;仁者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有德之人,内心的美好德行外化为动人的语言,但要与善变谄媚的人区分开;仁者见义勇为,但要与好勇斗狠之勇区分开。仁者必勇。崔杼弑齐庄公,有一个叫陈不占的人,闻君之难,将赴之。因恐惧,吃饭掉了汤勺,上车时没有抓紧车前横木。驾车的人说:“怯如是,去有益乎?”陈不占说:“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遂往,在战场上听闻战斗惨烈的厮杀声,竟然恐骇而死。别人评论说:“(陈)不占可谓仁者之勇也。”(《新序·义勇》)

【原文】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①荡舟:覆舟。

【品读】

南宫适问孔子:“羿(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曾夺夏后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善于射箭,奡(ào,即浇,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被夏后少康所杀)能用手推翻敌舟,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和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如此崇尚道德,真是君子啊!”当时诸侯争霸,尚力而不尚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仁德而有天下,羿、奡恃武力而不得善终。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品读】

孔子说:“爱他,能不教给他劳苦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爱而勿劳,只能算是溺爱,忠而勿诲,也不是真正的忠。孔子的话语,既可以从政治学上理解,也可以从教育学上解说;既可以是政府对百姓的政策,也可以是家长、老师对儿女、学生的教育方针。《国语·鲁语》曰:“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爱他,就要让他知道劳作的辛苦,从而懂得生活之艰辛,锻炼生活、劳作的技能,体味人世间的道义、真情与互助的优秀品质,懂得社会属性的人之基本规范。忠于他,就要时时教诲,认知是非曲直,懂得总结经验与教训。“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忠而知诲之,则其为忠也大矣。”(朱熹注)教给他美好的品质才是对一个人真正的爱和忠。

【原文】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注释】

①命:指国家行政辞命。②行人:官名,掌管外交出使事务。③东里:地名,子产所居。

【品读】

春秋时,郑虽小国,但能够自立于诸侯,且颇受尊重。郑国重用人才,各尽其才,每一政令之发布,皆经过严密的谋划、讨论与修饰,因而能得百姓之信任。孔子说:“郑国发表的行政辞命,都是先由裨谌(BìChén)起草,再经世叔(子太叔,名游吉)讨论其内容,提出意见,然后由外交官子羽(公孙挥)加以损益,子产做最后的修改润色,使之富于文采。”这四人都是郑国大夫,郑国的行政辞命,必经此四贤之手而成,详审精密,各尽所长,和衷共济。

【扩展阅读】

导言:郑国子产为政,能够择能而使之,子大叔(世叔)、公孙挥(子羽)、冯简子以及裨谌各尽其才,共同协商。

择能而使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选自《春秋左传注·襄公三十一年》)

【原文】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注释】

①老:指大夫的家臣。②优:宽裕有余。

【品读】

人各有所长,认知这一点,才能使各尽其才。孔子说:“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做晋赵氏、魏氏的家臣,才能绰绰有余,但不能让他去做滕、薛这种小国的大夫。”作为上卿的家臣,受人尊敬并且没有过多的杂事,滕、薛国小而政务繁杂。孟公绰性格廉静寡欲,不善于处理琐碎杂事。人贵因才善用,了解一个人的长处,并使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文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人格完备的人。②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之中。

【品读】

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做到人格完全的人呢?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以礼乐加以文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朱熹说:“言兼此四子之长,则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孔子又根据现实而进一步申说:“现今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利能够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之中还不忘平生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由此看来一个完备的人应当有智慧、克制、勇敢、才艺、礼乐修饰,此外还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诺言,可见人格完备之人于学问、道德二者缺一不可。

【扩展阅读】

导言:成人,要能正直、勇敢、诚信,而达到这一标准,需要有学识涵养性情,礼乐教化。

孔子论成人

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选自《说苑校证》卷十八《辨物》)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释】

①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②兵车:代指武力。

【品读】

春秋时,齐襄公被弑,襄公之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位,而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以殉,管仲却归服于齐桓公,并担任齐国相。子路认为这样是对旧主的不忠,因此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管仲却没有自杀殉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不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他的仁德。”管仲辅佐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不依靠武力,而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其利泽及人,也算是有仁德。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释】

①微:无,没有。②被发左衽:披散头发,衣襟向左开,是当时夷狄的习俗。被,同“披”。衽,衣襟。③谅:守信,这里指小节小信。④自经:上吊自杀。

【品读】

为人处世,大节不可亏,古人又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之说。人无完人,因而对人的评价,要从其行为大节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着眼。子贡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至今还在享受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还过着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的落后生活。管仲其人哪像匹夫匹妇一般,只懂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谁也不知道。”披发左衽,是指中华文化覆亡。管仲虽有缺点,但其行为出处之大节,很是伟大。钱穆说:“管仲、召忽之于公子纠,君臣之分未定,且管仲之事子纠,非挟贰心,其力已尽,运穷势屈,则惟有死之一途而已。而人道之大,则尚有大于君臣之分者。华夷之防,事关百世。使无管仲,后世亦不复能有孔子。孔子之生,而即已编发左衽矣,更何有于孔门七十二弟子,与夫《论语》之传述?故知子路、子贡所疑,徒见其小,而孔子之言,实树万世之大教,非为管仲一人辩白也。盖子贡专以管仲对子纠言,孔子乃以管仲对天下后世言,故不同。”(《论语新解·宪问篇第十四》)

【扩展阅读】

导言:《史记》记述管仲事迹,比较全面,并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选自《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

【原文】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①丧:失位。

【品读】

卫灵公是孔子同时人,是一个无道的君主。孔子说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他为什么没有失位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孔文子,卫国大夫)负责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失位呢?”卫灵公虽无道,但胜在善于用人,这一点就足以保其国。可见统治者懂得知人善任的重要性。当然,没有制度的保障,这些有才能的人,最终也会被无道的君主所驱逐、诛杀;如果有制度的保障,有才能的人能够在其位,可见制度更重要。

【扩展阅读】

导言:为政者善于知贤任贤。无道的卫灵公能知贤任贤,孔子给予积极评价。

卫灵公能任贤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时,君子谁贤?”对曰:“卫灵公。”公曰:“吾闻之:其闺门之内,姑姊妹无别。”对曰:“臣观于朝廷,未观于堂陛之间也。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知足以治千乘之国,其信足以守之,而灵公爱之;又有士曰王林,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无不达也,不能达,退而与分其禄,而灵公尊之;又有士曰庆足,国有大事,则进而治之,无不济也,而灵公说之;史去卫,灵公邸舍三月,琴瑟不御,待史之入也而后入;臣是以知其贤也。”(选自《说苑校证》卷八《尊贤》)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www.xing528.com)

【注释】

①怍:惭愧。

【品读】

孔子说:“一个人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践这些话就很困难了。”修养德行,首先要做到言语信实,不夸口。夸夸其谈,大言不惭,乃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原文】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品读】

子路向孔子请教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君上有过错,则应该犯颜直谏;如果有错而不谏,乃是成就他的错误,也是欺瞒了。中国自汉代设立御史谏官制度,臣子可对君主犯颜直谏,避免君主之独断专行。

【原文】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品读】

蘧(Qú)伯玉,卫国的贤大夫,名瑗。孔子居卫,蘧伯玉派使者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后,孔子赞颂不已,说:“好一位使者啊!”蘧伯玉能做到省身克己,是有德之人。使者言语态度谦恭,更加彰显其主的贤德,可见这位使者十分善于辞令。李泽厚认为,谦恭谨慎,从不自满,这是孔子的真精神。“‘温良恭俭让’,从不以为自己是天才,是超人,掌握了绝对真理。个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应如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因为保持了这种不断努力、从不懈怠、永不自满的精神,即使在虚骄气盛、顽固自大的时刻,也总有勇士出来批判自己。猛击国粹,毫不留情的鲁迅而以‘民族魂’盖棺论定,便是这样。这与那些以为自己乃天才,别人皆蠢货,从而故作惊人语的时髦青年、冒牌学者,实大不相同。”(《论语今读·宪问第十四》)

【原文】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①逆:预先猜测、怀疑。诈:人欺己。②亿:同“臆”,猜测的意思。③不信:人疑己。

【品读】

什么是贤者?贤者的行为规范,首先是不随意评价他人,其次是不随意怀疑他人,但要明察秋毫。“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很聪明,喜欢讥评他人,而孔子很委婉地批评:“子贡啊,你真的贤吗?我就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贤人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自己,也不猜测臆想别人的不诚实,但能够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有明察是非的能力。“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贤者避世,避无道之国,避无德之人,避难听的话语。

【扩展阅读】

导言:孔子不得用于卫国,将西赴晋以见赵简子。孔子至河,而闻赵简子杀贤人泽鸣、犊犨,见微知著,明察是非,遂不渡河。

孔子明察是非

赵简子曰:“晋有泽鸣、犊犨。鲁有孔丘,吾杀此三人,则天下可图也。”于是乃召泽鸣、犊犨,任之以政而杀之。使人聘孔子于鲁。孔子至河,临水而观,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于此,命也夫!”子路趋进曰:“敢问奚谓也?”孔子曰:“夫泽鸣、犊犨,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之未得志也,与之同闻见;及其得志也,杀之而后从政。故丘闻之:刳胎焚夭,则麒麟不至;干泽而渔,则蛟龙不游;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丘闻之,君子重伤其类者也。”(选自《说苑校证》卷十三《权谋》)

西河返驾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品读】

人生在世,总有矛盾存在。那么该如何处世呢?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公正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以直报怨,应该坚持公正,不以有怨恨而改变公正之道,泯灭是非标准。“既不滥施感情,泛说博爱(这很难做到),也不否认人情,一切以利害为准则(如法家),而是理性渗入情感中,情感以理性为原则。在这里,儒家的社会性公德(正义公平)与宗教性私德(济世救人)又是合在一起的。”(李泽厚《论语今读·宪问第十四》)

【扩展阅读】

导言:做了好事之后得到应有的报偿,以正义公平的原则办事,而不破坏规矩,才可以劝人为善。

守法劝善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选自《吕氏春秋集释》卷十六《察微》)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①尤:责怪、怨恨。

【品读】

孔子理想宏大,才能高,可是没有施展的机会。怀才不遇而抑郁感叹,也是人之常情。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时局黑暗,我不埋怨上天;人不用我,我也不责备他人。下学礼乐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学习,也和普通人一样,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能够透彻了解很高深的道理,有高远的理想。孔子的意思,大概是指学习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但也要有仰望星空的高远理想。

【扩展阅读】

导言:凡事应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有问题就责备他人的做法不是明智之举。

君子不怨天尤人

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选自《荀子集解》卷二十《法行》)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注释】

①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②荷蒉:肩扛草筐。荷,肩扛。蒉(kuì),草筐。③硁硁(kēng):击磬的声音。④深则厉,浅则揭:水深,穿着衣服涉水过河。水浅,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是《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的诗句。⑤难:责问、驳斥。

适卫击磬

【品读】

孔子一生努力不懈,“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其伟大可爱之处。“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这是当时隐者对孔子的评价,也揭示了孔子精神之所在。

孔子在卫国击磬时,有一位肩扛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走过,说:“有深意啊!这磬声!”一会儿又说:“真可鄙呀,这声音硁硁,好像在说没有人了解你自己,就只为你自己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涉水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襟涉水过河。”过河,水深水浅,比喻要按情况、环境办事,不能僵化。隐者在批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天下之事,大都在这“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懈努力下才能完成。如果听之任之,何以成功呢?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品读】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向上通达,在道义上不断进步,日进乎高明;小人向下通达,在利欲里不断沉沦,日究乎污下。人生而无君子小人之分,只是在成长过程中,有的不断追求上进,有的则日趋下流,于是有了君子小人之分。君子首先要致力于自我之进德修业,其次要由己及人,以自身能力德行惠及周围人乃至天下人。

因而,当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君子时,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而且还要“使周围的人感到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感到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感到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呢。”可见,进德修业,永无止境,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自满。

【扩展阅读】

导言:《毛诗序》中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的卿士。武和一生廉洁从政,宽容待人,善于接受别人的劝谏,被人们尊敬,遂作《淇奥》赞美他的君子品行。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善良宽厚。

淇 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选自《诗经注析·卫风》)

【原文】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①将命:在宾主之间传话。②益:上进。③居于位:童子与长者同坐。

【品读】

阙党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那个孩子求上进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大模大样地与长辈同坐于席上,又见他大模大样地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求成的人。”古人重视长幼有序。按古礼,童子没有席位,应坐在角落,与长者同行时应跟随在后。这个童子居于位,与先生并行,都是不懂礼让的表现。礼,乃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是应该坚持并遵守的。守礼,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长期的坚持中,形成良好的教养。

【扩展阅读】

导言:曾国藩给幼子曾纪鸿的信中谆谆告诫其子习劳习苦,不要沾染官家习气。曾氏希望儿子将重点放在德行修养上,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谕纪鸿书

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久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选自《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