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的内容有乡人和弟子对孔子的评价,如何修养德行、守礼、勉学,此外,还有对颜渊的评价。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品读】
孔子很少主动谈及“利”与“命”,也不轻易许人以“仁”。
孔子对“利”一直是持轻视的态度,凡提到“利”,基本都是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利是乱之始,过度算计利益,就会损害仁义德行,“放于利而行,多怨”。《孟子·梁惠王上》中讲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就谈“利”,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如果大家都谈“利”,那么“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只有重视仁义,才能达到长治久安,“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因而孟子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形象地说明了乱由利生的道理。
“命”在《论语》中有两重含义,首先指客观规律,如“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的“命”。其次是指因对某些社会、自然问题无法理解、无法解释而归结为“命”。本章所言之“命”便是这层含义。命运十分微妙难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所说的“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即不期而至,这是对孔子命运观的最好注解。《论语》一书中,只有伯牛与公伯寮两处,孔子谈及无常难解的“命”。《雍也篇》:伯牛重病,孔子前去探望,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感慨命运无常,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表达出深深的痛惜之情,说这个人不应该有这样的病。《宪问篇》:公伯寮(字子周,孔子弟子,曾任季氏家臣)向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鲁国大夫)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我能把公伯寮杀了陈尸示众。”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论语》一书中关于“仁”的内容比比皆是,所谓罕言“仁”,并不是说孔子很少谈及“仁”,而是说每每谈到“仁”,孔子态度都十分谨慎,从不轻易以“仁”自居,也从不妄言评价他人是否具有仁德,不断以仁道为标准自勉和勉励他人,如《公冶长篇》,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孔子评论弟子仲弓、子路、冉有、公西华、令尹子文、陈文子等为人的记载,但对于他们是否具有仁德,孔子一概谨慎地回答“不知其仁”。可见,仁道至大,并不能轻易判断。
【扩展阅读】
导言:利与仁,先仁后利,但也不能排斥利。司马迁作《货殖列传》,指出追求财富(利)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
人富而仁义附焉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选自《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原文】
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③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①麻冕:缁布制成的礼帽。细密难成,不如用丝节约。②纯:丝。③泰:骄纵、傲慢。
【品读】
孔子非常重视礼,日常生活中也严格遵守周礼。孔子说:“用缁布制成礼帽,这是礼制规定的。现在大家都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比过去节省,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子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是礼制规定的。现在大家都省去了堂下跪拜,直接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无礼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样,但我还是主张拜于堂下。”孔子认为君子处世,凡是无害于礼义的事情,都可以从众;但是有害于礼义之事,绝对不能随大流。孔子不是固执坚持一切都要合乎周礼规定的顽固迂腐分子,但跪拜问题涉及君臣礼义名分,与礼帽的材料选择上有根本区别,所以这件事上孔子坚持不从众。
【原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品读】
孔子平日处事,断绝了四种毛病:不主观臆猜,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钱穆说:“圣人自谦者我,自负者道,故心知有道,不存有我。”(《论语新解·子罕篇第九》)
【扩展阅读】
导言:孔子对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四人之优缺点做出了评价,进而解释了自己能成为四者之师的原因,很有辩证思想。
孔子兼能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诎,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选自《孔子家语疏证》卷四《六本》)
【原文】
大宰①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②。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③,故艺’。”
【注释】
①大(tài)宰:官名。②鄙事:卑贱的事情。③试:被任用。
【品读】
大宰称赞孔子多才多艺,是圣人,而孔子以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只因少年贫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会做许多鄙贱的事,这些都是被艰辛的生活打磨出来的,并不是天纵奇才。《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孔子伟大,学问渊博,但在普通乡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专长。“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射、御乃六艺之一,而御是为他人服务。达巷党人见孔子笃学厚德,惋惜孔子不能以某一具体擅长的技能称名于世。这样的评价是源于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乡人的生活主要依赖于某种劳动技能,所以比起厚德笃学,更加重视具体的专长。孔子对于来自他人的评价、批评并不恼怒,而是以平常之心,希望能够掌握驾车而为他人服务,足可见其品德之谦逊和伟大。
职司乘田
【原文】
颜渊喟然①叹曰:“仰之弥②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③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④。虽欲从之,末由⑤也已。”
【注释】
①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②弥:更加、越发。③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④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⑤末由:指没有办法的意思。末,无、没有。由,途径、方法。
【品读】
《论语》通过对孔子日常言行的记载,从这些具体的言行事例中可以看到一个立体、多面、丰富的孔子形象:他是知识渊博、勤学不辍的学者;他是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良师;他是行仁守礼、执着坚毅的君子;他也是一个幽默可亲的普通人。颜渊非常理解孔子,崇敬孔子,并极力赞美孔子的德行、学问:“夫子的学问与为人,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不可及;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能穷尽。夫子之道博大高妙,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夫子教导弟子十分有序,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先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使我知古今、达事变;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知尊卑、懂荣辱,勉励我在学习一事上不断前行从不停止,直到用尽全力。夫子的学问德行,就好像有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面前,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前进的途径。”孔子彰显的是完整人格和人生境界,深深地打动了颜渊,因而才有“欲罢不能”的感动。
钱穆说:“惟孔子之道,虽极高深,若为不可几及,亦不过在人性情之间,动容之际,饮食起居交接应酬之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常,出处去就辞受取舍,以至政事之设施,礼乐文章之讲贯。细读《论语》,孔子之道,尽在其中,所谓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非舍具体可见之外,别有一种不可测想推论之道,使人无从窥寻。学者熟读《论语》,可见孔子之道,实平易而近人。而细玩此章,可知即在此平易近人之中,而自有其高深不可及处。虽以颜子之贤,而犹有此叹。今欲追寻孔子之道,亦惟于博文约礼,欲罢不能中,逐步向前,庶几达于颜子所叹欲从末由之一境,则已面对孔子之道之极高峻绝处。”(《论语新解·子罕篇第九》)
【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①,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②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③,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①病间:病情减轻。②无宁:宁可。③大葬:大夫规格的葬礼。
【品读】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让孔子的弟子作为家臣,负责料理孔子的后事。按礼,大夫之丧,有家臣治其礼。孔子不是大夫,所以没有家臣。子路就让弟子扮作家臣,意图是尊敬孔子,但却不知没有家臣却设家臣这种行为是僭越之举,陷孔子于不义。当孔子病稍好一些时,知道此事后说:“子路欺骗我太久了!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要装作有家臣,这是要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弟子的侍候下死去。况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被安葬,难道就会曝尸荒野,没人埋葬吗?”孔子一生恪守礼义之道,即便在病重之际,仍然不愿违背礼义,而且孔子认为,师生之间的感情,更比大夫与家臣亲近。
【扩展阅读】
导言:礼为规矩,要自觉遵守。不违礼,是人的基本品性。君子以德爱人,小人以姑息放纵爱人。
曾子寝疾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选自《礼记集解》卷六《檀弓上》)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品读】
这大概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句哲学话语。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天地间的变化往来都蕴含在时间的流逝之中,这些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流水将这种无声无息的改变具体化,所以孔子借此抒发感叹。孟浩然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古往今来,时间的长河构成了历史,而历史却实实在在地由一代代流逝的生命所构成;面对由生命与时间所呈现的广阔空间(江山),登高远眺,其情何如?
【扩展阅读】
导言:孔子观于水,以为水似君子,有德、仁、义、智、勇、察、正、志、包容以及善教化之品性。
在川观水
孔子论观水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选自《说苑校正》卷十七《杂言》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①篑(kuì):盛土的筐子。
【品读】
大凡做事,如能持之以恒,不懈进取,自然有成;如若不能坚持,半途而废,自然不会成功。孔子以堆土成山做比喻来阐述这个道理:堆土成山,只差最后一筐土,如果停止,那么最终还是没有完成;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是倒下第一筐土,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会成功。这就是“功亏一篑”成语的来源。凡为人做事,进德修业,应当自强不息,有韧性,积少成多,避免中道而止,前功尽弃。当然,不管是坚持还是停止,都在于自己的选择与坚持,而不在于他人。
【扩展阅读】
导言:大凡做事,进德修业,贵在持之以恒,要有韧性,自然会有成就。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锲而不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选自《荀子集解》卷一《劝学》)
【原文】(www.xing528.com)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品读】
颜渊很勤奋,且能持之以恒。孔子说,他看见颜渊不断前进,从来没有停止过。颜渊早死,令孔子很是悲痛惋惜。“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孔子说,只要和颜渊谈过,他就能毫不懈怠。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就全白了,过早地死去。孔子伤心恸哭,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越来越和我亲近。”孔子说颜回是弟子中最勤奋好学的人,有不迁怒、不贰过的好品质。不幸的是寿命很短,他死后再没有这样的人了。
【扩展阅读】
导言:颜渊聪慧颖悟,以驾驭马而比喻治理国家,开导鲁定公。
颜渊论御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出自《孔子家语疏证》卷五《颜回》)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品读】
青年人的前途、未来,不可限量。年轻人来日方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敬畏;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一无所成,他已经没有什么发展余地,那就不足畏了。青年人年富力强,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用来成长、学习,其势头可畏,不可过早下定论。当然,如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能抓住机会珍惜时间勤勉于学,到老就会一无所成。孔子以此警示世人,勉励人们勤奋向学。晋平公问师旷:“吾年七十,欲学,恐晚,如何?”师旷说:“少年而学,如日出之光;二十而学,如日中之光;老学,如秉烛之明。”老年学习,如秉烛之光明,虽不会照得太远、太亮,但是比起眯着眼睛而行,要清楚得多了。可以说,任何时候学习,都是不会太晚,“朝闻道,夕死可矣”。学习,乃博综古今而发明道义者也,古人很重视“晚学”,所谓“逮迟暮之岁,厌泥涂之辱,改节不吝,服勤自修,覃研六艺之文,砥砺五常之行,致位卿相,垂名简册者,比比而有。以至既居显赫之任,方从来学之业,斯乃朝闻夕死,老而弥笃者之谓也”(《册府元龟》卷八一一)。
学习、做事,皆贵在坚持,要有韧性。“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稻麦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是有的。孔子以稻麦的发芽、开花、结果这一过程来比喻人一生成长的过程。有的人资质很好,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不能有所成就。想要顺利发芽、开花、结果,就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勤勉努力。世间有诸多年轻人,稍有成就,则沾沾自喜,甚至骄傲自大,很快就不再长进,而终无所成。所谓“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扩展阅读】
导言:民国时期,湖北崇阳有儒医熊伯伊,不仅妙手回春,而且爱读书,善音韵,博学多才。在熊伯伊看来,无论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都是读书的好天气,他曾作《四季读书歌》。
四季读书歌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
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
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雁来促我忙。
菊灿疏篱情寂寞,枫红曲岸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
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
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遂平生志,十载寒窗一举场。
【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②,能无说③乎?绎④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⑤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①法语之言:法,指礼仪、原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加以规劝。②巽(xùn)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委婉的话。③说:同“悦”。④绎:本义为抽丝,引申为推究、分析,引出头绪,寻求事理。⑤末:没有。
【品读】
君子如何做才能提升修养品德呢?显然,要先学会倾听、聆听。孔子说:“符合礼法原则的严肃规劝,谁能不听从呢?并按照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可贵。恭顺赞许的话,谁听了会不高兴呢?但只有不被表象蒙蔽,认真推敲它的是非真伪,这样才可贵。听到委婉的话,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推究,只表示听从而不实际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也没有办法。”对于他人的规劝,不但要听从,更要从行动上去改正。诚然,忠言逆耳,但更要警惕顺耳之言的是非真伪,应仔细辨别。《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曰:“惧之而不恐,说之而不听,虽有圣人,亦无若何矣。”
【原文】
子曰:“衣①敝缊袍②,与衣狐貉③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④不求,何用不臧⑤?’”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
①衣:用作动词,穿。②敝缊(yùn)袍:敝,坏。缊,旧棉絮。这里指破旧的棉袍。③狐貉: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④忮(zhì):害。⑤臧:善、好。
【品读】
大凡人皆有优点,如若沾沾自喜于那点优长,而不思积极进取,画地而止,就无法进一步进德修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要积小成大,进德修业。子路之人格学识都高,孔子说:“穿着破旧棉袍,与穿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内心却不觉得惭愧羞耻的,大概只有子路吧。《诗经·卫风·雄雉》说:‘不嫉妒不贪求,有什么不好呢?’”子路听后,常常诵读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呢?”孔子对子路,既夸赞又批评。不嫉妒不贪求是很好的品质,子路为此沾沾自喜,不再追求更加高深的学问与德行,孔子又出言以警醒,说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内心应该有超越物质贫富,具有更加丰富内涵的内容。孔子教育弟子,方法灵活,一方面积极肯定、鼓励弟子发扬心中的善端,进德修业;另一方面也时时提醒弟子,勿骄勿躁,并示以广阔的前景和境界,促其奋进。
【扩展阅读】
导言:利则为害始,福则为祸先。一国之为政者当不忮不求,不贪天下之利,并勤勉自持,进德修业。
利为害之始
利则为害始,福则为祸先,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侯而求霸者必失其侯,霸而求王者必丧其霸。故国以全为常,霸王其寄也;身以生为常,富贵其寄也。能不以天下伤其国,而不以国害其身者,焉可以托天下也。不知道者,释其所已有,而求其所未得也。苦心愁虑以行曲,故福至则喜,祸至则怖,神劳于谋,智遽于事,祸福萌生,终身不悔。(选自《淮南鸿烈集解》卷十四《诠言训》)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品读】
孔子说:“要到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人应像松柏那样,忍耐严寒,坚守己道,不随波逐流,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小人与君子在太平之时没有什么大区别,但当遇事、面临重大利害抉择之时,方可见君子操守。孔子在陈、蔡之间遭受困厄之时,七天不能生火做饭,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孔子虽面色疲惫,仍在屋里弹琴唱歌,依然乐观。不是苦难本身,而是抵御和战胜苦难,才有伟大品性和乐观向上精神的彰显。
【扩展阅读】
导言:1962年,陈毅元帅在《诗刊》第一期上发表了《冬夜杂咏》组诗,《青松》是首篇。发表时有小序,曰:“一九六〇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陈毅,字仲弘。诗歌借物咏怀,写松其实是写人。既承受雪的压迫,又挺直躯干,松在压与挺的抗争中,充溢、激荡着豪情。
陈毅《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品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朱熹引侯氏注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也。”所谓“志”,就是人的理想、志向,是发自内心、由自己决定的。孔子对于“志”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并提。匹夫如此,君子之品德更是高尚、坚定。《礼记·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真正的君子应具备这三种品德。知识充足的人,对各种事物都能看透它的道理,知道该如何去做,就不会疑惑不决。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会做损人害己之事,正道直行,因而没有忧愁。见义勇为的人,即使赴汤蹈火,也不怕牺牲,因而无所畏惧。
【扩展阅读】
导言:段干木守道不仕,有智、仁、勇之达德,魏文侯以为“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遂以客礼待之,过其门而肃然立于车轼,以示尊敬。
段干木守道不仕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心志不遂,乃治清节,游西河,师事卜子夏。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居于魏,皆为将,唯干木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就造其门,段干木踰墙而避文侯。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庐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轼其庐,不已甚乎?”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选自皇甫谧《高士传》卷中,四库全书本)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①;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②;可与立,未可与权③。”
【注释】
①适道:适,往。指有志于道、追求道。②立:坚持道义不改变。③权:秤锤,引申为权衡轻重。
【品读】
人生在世,可以找到共同学习的人,但未必能找到共同求道的人;可以有共同求道的人,却未必有共同坚持原则的人;可以有共同坚持原则的人,却未必能够有一起通达权变的人。孔子认为,人生在世要处理好“经”(原则性)与“权”(灵活性)的关系:既要坚持原则性,完成共同的事业,也要有灵活性,懂得适时权变。权,乃是坚持原则性前提下的灵活性。原则性,不是教条,不是僵化,而是坚持应有道义、立场、原则前提下的适时调整、发展,即灵活性。同样,灵活性不是放弃原则,而是在坚持道义、原则、立场前提下的适度变通。礼制规定“男女授受不亲”,淳于髠问孟子:“假如嫂子掉在水里了,是不是要伸手拉她上来呢?”孟子认为:“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书呆子往往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迂腐无能,不足以成事;而阴谋家、政治家,只重权变,讲灵活,只讲利害,不顾原则,以至无所不为。孔子指出对于学问与道义,仅是追求坚持还不够,还需要懂得权变。所谓“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标准,应该适时适世。
【扩展阅读】
导言:既坚持原则,又懂得权变的人,能根据事情实际情况,随之伸缩俯仰,没有一定的可做、不可做的死规定,应做到随机应变。
圣人乘时应变
是故圣人论事之局曲直,与之屈伸偃仰,无常仪表,时屈时伸。卑弱柔如蒲韦,非摄夺也;刚强猛毅,志厉青云,非本矜也,以乘时应变也。夫君臣之接,屈膝卑拜,以相尊礼也;至其迫于患也,则举足蹴其体,天下莫能非也。是故忠之所在,礼不足以难之也。孝子之事亲,和颜卑体,奉带运履,至其溺也,则捽其发而拯;非敢骄侮,以救其死也。故溺则捽父,祝则名君,势不得不然也。此权之所设也。故孔子曰:“可以共学矣,而未可以适道也。可与适道,未可以立也。可以立,未可与权。”权者,圣人之所独见也。故忤而后合者,谓之知权;合而后舛者,谓之不知权。不知权者,善反丑矣。故礼者,实之华而伪之文也,方于卒迫穷遽之中也,则无所用矣。是故圣人以文交于世,而以实从事于宜,不结于一迹之途,凝滞而不化,是故败事少而成事多,号令行于天下而莫之能非矣。(选自《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三《泛论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