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的内容主要为评论古今人物之贤否得失,其中既有孔子及孔门弟子,也涉及其他历史人物。孔门看重人的德行修养,通过对每一个人行为的评价能看出个人的德行修养高下。论人论事,旨在明理,指示门人及后世知其贤否得失,从而树立其为人处世的标准、节操。
【原文】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③之。子谓南容④:“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①公冶长,字子长,春秋时齐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②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借指牢狱。③妻:名词用作动词,为妻。④南容:南宫适,字子容,亦称南宫括、南容,春秋末年鲁国人,孟懿子之兄。
【品读】
孔子说起公冶长,认为他是可以托付自己女儿的人。虽然身陷囹圄,但并不是他的罪过。孔子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公冶长勤奋好学,德才兼备,终身治学而不仕禄,鲁国国君多次请他出仕,他一概不答应,其品性深受孔子赏识。
孔子评价南容,说国家太平时,他不会被埋没,国家不太平时,他为人做事能够谨言慎行,可以避免遭到杀害。《先进篇》讲:“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每日反复诵读《诗·大雅·抑之》中关于白圭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如果有了污点,尚可磨掉,但人的言行一旦有了污点,是没有办法磨掉的。南容每日诵读以自勉,言行互映,德行美好,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儒家十分注重人的德行修养,即便是孔子,看人只在其人之好与不好,唯求美好品性,而不问其境遇,亦不求物质、利益。
【扩展阅读】
导言:相传,公冶长知鸟语,为人所误解而身陷牢狱。
公冶长知鸟语
公冶长贫而闲居,无以给食,其雀飞鸣其舍,呼之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尔食肉,我食肠,当亟取之勿彷徨。”子长如其言往取食之。及亡羊者迹之,得其角,乃以为偷,讼之鲁君。鲁君不信鸟语,逮系之狱。孔子素知之,为之白于鲁君,亦不解也。于是叹曰:“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未几,子长在狱舍,雀复飞鸣其上,呼之曰:“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师侵我疆,沂水上,峄山旁,当亟御之勿彷徨。”子长介狱吏白之鲁君,鲁君亦弗信也,姑如其言往迹之,则齐师果将及矣,急发兵应敌,遂获大胜。因释公冶长而厚赐之,欲爵为大夫,辞不受。盖耻因禽语以得禄也。后世遂废其学。(选自马骕《绎史》卷九五引《留青日札》,中华书局)
【原文】
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注释】
①子贱:即宓(Fú)不齐,字子贱,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鲁哀公时任单父县县令。
【品读】
孔子说子贱是君子,鲁国若没有很多君子,那么子贱是向谁学习而成就君子之德的?鲁国乃周公旦之封国,素来尊重道义,又有孔子以礼教教人,因而多守礼的贤人君子。多君子,相互影响,遂能养成君子之风。
宓子贱治单,善于用人,功绩卓著,为后人传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贱出任单父县县令时,他向孔子报告说:“单父县有五个人比我贤能,他们教给我施政治民的方法。”孔子听后说:“可惜呀!子贱治理的地方太小了,要是能治理更大的地方就好了。”
《史记·滑稽列传》中对子产、子贱、西门豹三人治理地方做出了评价:“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从“不忍”二字之中可见子贱为政的君子之风。
【扩展阅读】
导言:宓不齐为单父宰,能够举贤任能,广泛听取意见,避免举措失当,百姓得以亲附。君子成德,得益于尊贤取友之益。孔子以为,子贱治单父,只是小试牛刀,若得大用,功可与尧舜相参。
子贱为单父宰
子贱治单父,其民附。孔子曰:“告丘之所以治之者。”对曰:“不齐时发仓廪,振困穷,补不足。”孔子曰:“是小人附耳,未也。”对曰:“赏有能,招贤才,退不肖。”孔子曰:“是士附耳,未也。”对曰:“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师者一人。”孔子曰:“所父事者三人,足矣教孝矣。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弟矣。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袪壅蔽矣。所师者一人,足以虑无失策,举无败功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齐之所为者小也。为之大功,乃与尧舜参矣。《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子贱其似之矣。”(选自《韩诗外传集释》卷八)
放鲰知德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①。”子曰:“焉用佞?御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①佞:善辩,巧言谄媚。②御:抵挡,引申为应答。③口给:应答敏捷。形容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品读】
冉雍字仲弓,春秋末鲁国人,与冉伯牛同宗,孔子弟子,做过季氏宰,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孔子认为冉雍德行美好,说“雍也可使南面”。“南面”是指居帝王或诸侯、卿大夫之位。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孔子认为冉雍可以胜任诸侯之治。
冉雍为人忠厚仁慈而寡言,但当时人们认为巧言善辩、富有口才之人更好,所以有人说,冉雍虽有仁德却不会巧言善辩,认为这是他的短处。孔子听了反问为什么要巧言善辩,巧言善辩之人以口舌取胜,只会花言巧语,而没有实际行动,屡屡遭人憎恶,虽不知冉雍是否有仁德,但不长于言辞实在算不上什么缺点。看来,孔子厌恶空谈之人,不喜欢说大话、说空话,希望人们能够务实求真,做行动的巨人。
事实上,孔子很是看重冉雍。《雍也篇》讲冉雍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冉雍说:“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很好吗?但是内心鄙野简陋,又以简单的方法行事,这样岂不是太草率了吗?孔子对此大为赞同。
【扩展阅读】
导言:冉雍向孔子询问子桑伯子其人,孔子很不赞赏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的做派,孔子认为外表的“文”是内在“质”的体现,不可忽视其一,应当做到文质并重。
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
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曰太简。(选自《说苑校证》卷十九《修文》)
【原文】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①。”子说②。
【注释】
①信:自信。②说:同“悦”,高兴。
【品读】
漆雕开,字子开,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为人谦和,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孔子认为漆雕开可以去做官,但漆雕开说“吾斯之未能信”,认为自己的能力、德行、学问还不足以入仕做官治理百姓。孔子听后很高兴,喜其谦逊礼让。漆雕开崇德向学、志向坚定,不愿匆忙出仕,立志极大,不安于小有成就。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
①桴:筏。
【品读】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仲由)性情粗犷直爽,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教化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引荐来拜师。孔子对子路有很多评价,诸如“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仲由这种性情,恐怕不会得到善终吧。“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穿着粗麻做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仲由的学问好像登上了正厅,但还没能进入内室。从这些评价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子路其人。
本章孔子感伤天下没有贤君,感叹己之道不行于世,想要乘筏漂流去海外,子路性格勇武,所以孔子说:“只有子路会与我同行吧。”这是假设之辞。子路却信以为真,非常高兴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但孔子却说:“子路,你真是好勇过我,可惜我们没有办法弄到做筏的木材。”言语中充满智慧与狡黠。孔子赞美子路勇敢,同时也调侃了他不懂裁度事理以合于义的鲁莽。
子路生性率真,急切正直,勇于实践。因而孔子评价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听到一条道理,还没能亲自实践的时候,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因而,《礼记·杂记下》曰:“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说的也是学问、道义要躬行的道理。
【扩展阅读】
导言:子路闻善,勇于必行。其率直的性格,勇于为义的品德,很受孔子喜爱。子路出任蒲大夫,孔子告诫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选文讲述子路之死,“君子死而冠不免”令人读来动容。
子路之死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选自《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
【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①赋:兵,军队。
【品读】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是否算得上“仁”。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分别是:子路有统领千乘之国军队的军事才能;冉有具备管理千室之邑的治理才能;公西华具有在朝廷应对外来宾客的外交才能。孟武伯大概想挑选孔子的这几个弟子去做官,孔子以“不知其仁也”表明,“仁”并不是某些具体的才能本领,如军事、治理、外交等。仁乃人生之全德,至大至高,是学问修养的最高标准。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注释】
①愈:更好。
【品读】
孔子评价诸弟子,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卫人)很想知道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这话有褒有贬。器,乃器皿。《论语》有“君子不器”的说法,是说君子能够随机应变,不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君子应多能,善于随机应变。孔子赞许子贡为用于朝堂之上的有用之器(瑚琏),乃高雅贵重之物,另一方面也是说子贡才能发展不太全面,尚需进一步砥砺,进德修业,才能有大的成就。
子贡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比不上颜回,颜回能够知一返十,而自己只能知一返二。孔子喜爱颜渊之贤,不违仁,不贰过;又喜子贡能有自知之明,肯定其诚实之品德。其实,孔子自谦,期望颜渊进德修业,将来能够有更大的成就。子贡“闻一以知二”,《学而篇》说:“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好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因贫富之问而悟《诗》切磋之义。《述而篇》说:“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子贡因孔子赞伯夷叔齐而知其不会帮助卫君。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说:“我所不喜欢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情,我也不会强加于别人。”孔子说这不是子贡能做到的事,意在勉励子贡终身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扩展阅读】
导言:叶公、鲁哀公、齐景公皆问政于孔子,而孔子各有不同的回答,子贡不明白,遂向孔子请教。正是这种勤学善思的品性,砥砺德行,造就了子贡丰富的知识储备,锻炼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子贡问政
子贡曰:“叶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附近而来远。’鲁哀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于谕臣。’齐景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于节用。’三君问政于夫子,夫子应之不同,然则政有异乎?”孔子曰:“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志焉,故曰在于附近而来远。哀公有臣三人,内比周公以惑其君,外障距诸侯宾客,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齐景公奢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之乐不解,一旦而赐人百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于节用。此三者政也,《诗》不云乎:‘乱离斯瘼,爰其适归。’此伤离散以为乱者也。‘匪其止共,惟王之邛’,此伤奸臣蔽主以为乱者也。‘相乱蔑资,曾莫惠我师’,此伤奢侈不节以为乱者也。察此三者之所欲,政其同乎哉!”(选自《说苑校证》卷七《政理》)
【原文】
宰予昼寝①。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②也,于予与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①昼寝:白天睡觉。②杇(wū):粉刷墙壁。③诛:责备。
【品读】
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能言善辩。宰予白天睡觉,孔子看到后十分生气,称其为不可雕的朽木、不能粉刷的粪土之墙。对于这样的人还能有什么可责备的呢?说不足以责备,实际是深深责备之义。古人珍惜时光,善于利用白天的时光,勤勉努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孔子说,以前听一个人说的话,就相信他所行必然与所言一致,但现在看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还要观其行,看他是否言行一致。宰予能言善辩,却言行不符,这种人就是无信,遂招致孔子严厉的批评。《韩诗外传》卷六记载卫灵公昼寝而起,志气衰惫;宋玉《高堂赋》说楚王昼寝于高堂之台,大概古人认为,白天阳气正盛,昼寝并非有益。
【扩展阅读】
导言: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一定要观察其本质。(www.xing528.com)
以容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选自《韩非子集解》卷十九《显学》)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①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
①刚:坚强不屈。
【品读】
孔子说没有见过坚强不屈的人,有人说申枨(chéng)就是这样的人。申枨,字周,春秋时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但孔子认为申枨多欲,算不得刚。人多欲望,就会屈从于欲望而改变其坚强不屈的品性。所谓刚,并不是血气之勇,而是道德意志的坚强;应该是富贵贫贱、威武患难以及利害毁誉,皆不足以动其心,变其性。程颐说:“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一个人如果能够坚强不屈,就不会被欲望所引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亲笔手书的自勉联,正是儒学品性的体现。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品读】
孔文子,名圉(yǔ),卫国大夫。为人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因而死后,卫君赐予“文”之谥号。子贡不懂孔文子为什么能称“文”,所以请教孔子。谥法:勤学好问曰文。凡性敏者总会自恃有点小聪明,多不能勤奋好学;位高者常常顾忌面子,多耻于下问。孔圉身居高位却还能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良好品质,十分难得,因而被谥为“文”。
【扩展阅读】
导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乃谦虚谨慎的品德,能做到这些,才会有学问的长进和品性之砥砺,最终能成就大事。孔子感慨铜鞮伯华有这样的品性,可惜不幸死矣。
敏而好学
孔子闲居,喟然而叹曰:“铜鞮伯华而无死,天下其有定矣!”子路曰:“愿闻其为人也何若?”孔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学,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以下人。”子路曰:“其幼也,敏而好学,则可,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则可,夫有道又谁下哉?”孔子曰:“由不知也。吾闻之,以众攻寡,而无不消也,以贵下贱,无不得也。昔在周公旦,制天下之政,而下士七十人,岂无道哉?欲得士之故也。夫有道而能下于天下之士,君子乎哉!”(选自《说苑校证》卷八《尊贤》)
【原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品读】
郑大夫公孙侨,字子产,郑穆公之孙,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公元前554年他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为郑国中兴做出卓越贡献。
孔子高度评价子产,认为子产之为人,行为态度谦逊、庄重;侍奉君长严肃、恭敬;抚养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理而适当。“使民也义”,即役使百姓,一定是百姓应该去做的事;凡是不关政事的工役,便不派百姓去做。而且一定是在百姓可以做的时候,才使百姓充工役;百姓有农务之时,也不强充工役。子贡赞扬子产为政:“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后汉书·陈宠传》注引《新序》)
【扩展阅读】
导言:子产在郑国,实行比较开明的政治,不毁乡校,放开言论,及时了解民情,从而听取意见,兴利除弊。
子产不毁乡校
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选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三十一年》,中华书局)
【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品读】
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也称晏子。晏子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纠正国君的错误,提倡节俭并且能身体力行。传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的。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即便相识的时间已长,晏子对人尊敬之情丝毫不减。”通常,人与人之间交往时间越久、越熟悉,敬意就越少,而晏子与人交往,久而敬之,可见晏子为人之仁善、品德之高。
交朋友而能够长久保持友谊,并非容易之事。往往因为太亲近,反而一刹那反目成仇,太疏远却又关系断绝。秦汉之际,张耳、陈余为刎颈之交,后来却互生怨怼,相互陷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司马迁说:“张耳、陈余,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杰,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然张耳、陈余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扩展阅读】
导言:晏子品德高尚,能够尊礼贤人,折节下士,积极发现人才,为国举贤。
晏子荐贤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选自《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
【原文】
子曰:“臧文仲居蔡①,山节藻棁②,何如其知也?”
【注释】
①居:藏匿。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②山节藻棁(zhuō):古代天子装饰宗庙的做法。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棁,为房梁上的短柱。藻棁是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
【品读】
臧文仲,春秋时鲁大夫臧孙辰,谥文。南方蔡地多生长一种大龟,因而将此龟也称为蔡。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而且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这是僭用天子宗庙样式。这样的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博学多闻,在鲁国执政期间,曾废除关卡,以利经商,于国于民,尽职尽责。但他不顾周礼的规定,擅自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样式,是“僭礼”之举。臧文仲的这种僭越礼义的行为,犹如季氏之“八佾舞于庭”,管仲之“有三归”“有反坫”,因而孔子批评他“不仁”“不智”。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①,无喜色;三已②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③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①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已:罢免。③弑:古时指臣杀君、子杀父母。
【品读】
子文,姓斗,名谷于菟(wūtú),是楚国历史上著名的令尹之一。子文三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三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子。他每一次被免职后,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务情况全部告诉接任者。孔子认为这样的作为,已经尽职尽责,可以算是“忠”,却不能算作“仁”。
齐国大夫崔杼弑庄公,是不义之举,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因此离开齐国,连家里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又到了另一个国家,发现这里的执政者也和崔子差不多,就又离开了。孔子认为陈文子只能算得上清高,也称不上“仁”。
仁道至大,孔子从不轻易评价他人是否称得上仁。一个人是否具有才华,并不难看出,但是否具有仁德,却不能轻易得知。有才能,不能跟有仁德简单地画等号,通过一两件仁义之举,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就是具有仁德之人。
【扩展阅读】
导言:崔杼弑君,劫士大夫盟誓,晏子不从,陈文子逃离。
崔杼弑君
崔杼弑庄公,令士大夫盟者皆脱剑而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十人,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恶乎!崔子将为无道,杀其君。”盟者皆视之。崔杼谓晏子曰:“子与我,我与子分国;子不吾与,吾将杀子。直兵将推之,曲兵将勾之,唯子图之。”晏子曰:“婴闻回以利而背其君者,非仁也;劫以刃而失其志者,非勇也。”《诗》云:“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可谓不回矣。直兵推之,曲兵钩之,婴不之回也。崔子舍之,晏子趋出,授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拊其手曰:“虎豹在山林,其命在庖厨。驰不益生,缓不益死。按之成节,然后去之。”《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选自刘向《新序》卷八《义勇》,四库全书本)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品读】
鲁国大夫季孙行父,谥为“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遇事多考虑没有错,但想太多必然会流于疑惑,导致人行事畏缩犹豫。所以说“再”正好。凡事思之再三,往往是世故太深,私心甚重,瞻前顾后,过于谨慎,反而畏葸不前,不能有决断。大凡孝义节烈之士,虽兼有天分与学养,然而往往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决断力和气概。
【扩展阅读】
导言:事贵于刚决明断,多思则犹豫不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往往于福祸利害计较过细,故而其平生行事,美恶不相掩。
季文子将聘于晋
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选自《春秋左传注·文公六年》)
【原文】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酰①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①酰(xī):醋。
【品读】
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亦称尾生高,以信义正直著称。孔子说:“谁说微生高正直?有人来问他借醋,他家没有,却不直接告诉对方,而是去邻居家借了再转借给人。”醋是最为普通之物,他人来借,有就直接借与;没有就直接告诉,不用为得个好名声,而从邻居转借来再给予。圣人眼中的“直”乃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的正直。像微生高这种掠美市恩的行为,不能算是正直。孔子对这件细枝末节的事做出评论,旨在以小喻大,告诫人们不能成为乡愿——为得好名声而故作姿态。
【扩展阅读】
导言:君子贵于真情,不做作。微生高委曲世故,以博取他人之称誉,孔子最不喜欢此类人。
君子贵真
东坡云:孔子不取微生高,孟子不取于陵仲子,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苕溪渔隐曰:余尝三复斯言,可谓至论。(选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文】
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③善,无施劳④。”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侍:在尊长旁边陪同、侍奉。②盍:何不。③伐:自夸。④施:表白。劳:功劳。
【品读】
孔子教学,经常老师弟子讨论,率真无隐,其乐融融。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畅谈各自的志向。子路说:“我希望有车马乘坐,穿轻暖的裘皮衣服,并且能与朋友分享这一切,即便用坏了也没有抱怨。”颜渊说:“我希望为人不夸大,不表白自己的才能与功劳。”而孔子的志向则是:“建立一个能使老人安心度过晚年,朋友以信义而交,年轻人心怀恩德的社会。”
子路的志向停留在物质富足的层面,但是仍然彰显其重然诺、讲义气、悲歌慷慨的豪迈气概。颜渊的志向上升到修身的层面,谦虚、谨慎,重在自我修养。“无伐善,无施劳”,就是“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也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孔子的志向则是建立一个理想社会。这是更高层的内外兼顾的“仁”境。后世讲孔颜之志、孔颜之学,也就是这个“仁”境。
【扩展阅读】
导言:儒家对大同、小康社会的构想,就是仁境。
大同与小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选自《礼记集解》卷二十一《礼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