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钢琴演奏家演奏此类作品,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进而推进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事实上,这些具有新的美学特征的中国钢琴作品与西方钢琴音乐的传播和成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吸收和借鉴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充满了民族音乐的特色和民族情感及民族精神。时至今日,钢琴音乐的民族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一)为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但只有精品的民族音乐才更为国内观众所熟知,更具有亲切感,因此具有民族化特征的钢琴音乐必将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方向。对于民族化钢琴音乐的创作,作曲家们应该建立起民族音乐的自信心,从更深的层面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把握中国的音乐美学特点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作中更充分细致地体现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趣味和民族精神。钢琴演奏家演奏此类作品,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进而推进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拓宽了民族音乐的创作道路,钢琴音乐不仅是指钢琴演奏,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是其音乐表现手法以及形式,这些表现手法、形式、创造理念的引入,对我国部分新的音乐作品的诞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传统音乐的作品,如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萧友梅的《哀悼进行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这些新型音乐作品虽然结构短小,构思简洁,也无过多的、复杂的钢琴技巧,却在一定程度上使源自欧洲的钢琴艺术同中国的民族音乐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技巧,拓宽了民族音乐的创作之路,也推动着民族音乐多元化的发展。

钢琴音乐民族化促使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新的美学品质,西方钢琴音乐为传统音乐引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进而使民族音乐作品具有了新的美学品质,较典型的作品有《二泉映月》《兰花花》《春江花月夜》《黄河》等。这些作品经过钢琴的重新演绎,给人带来新的审美冲击和审美享受,这正符合音乐审美活动中求新求异的心理和艺术需要不断创新的规律。事实上,这些具有新的美学特征的中国钢琴作品与西方钢琴音乐的传播和成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吸收和借鉴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充满了民族音乐的特色和民族情感及民族精神。

中国钢琴音乐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钢琴音乐本是世界性的音乐,又因为民族化的钢琴音乐具备了中国音乐的神韵,因此民族化的钢琴音乐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如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牧童短笛》《书法与琴韵》《浏阳河》《十面埋伏》《东山魁夷画意》《春舞》《天问》《太极》《新疆舞曲第一、二号》《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黄河钢琴协奏曲》等在许多国家演奏时受到广泛称赞。这一系列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也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文化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实现了钢琴音乐的大众化(www.xing528.com)

钢琴作为西方的主要乐器,更多的是体现西方人的音乐思维、审美理念、审美创作、审美情趣及审美体验,与中国人的音乐思维及审美爱好和审美心理有着相当的差异。因此,在钢琴音乐引进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属于学院派乐和贵族音乐,中国大众很难进入这个审美领域,更别提从钢琴音乐中获得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评判。在这期间,即使有一些作曲家尝试探索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并创作了一些民族化的钢琴作品,如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肖友梅的《哀悼进行曲》《小夜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但从钢琴音乐的整体来看,依然与中国大众的审美口味相去甚远,与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缺少大面积的有机融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需求。

时至今日,钢琴音乐的民族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更多的钢琴作曲家在挖掘民族音乐的基础上,用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及民族音乐的题材,创作了更多的具有民族音乐特性、融入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钢琴作品,并能用中国人的音乐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驾驭钢琴技术,准确地诠释和表现这些作品,使钢琴音乐更加贴近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和欣赏习惯,贴近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内容,中国人对钢琴音乐有了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有了自己的审美想象,并在欣赏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复调概念和欣赏复调音乐的兴趣,领略到钢琴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当钢琴音乐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演奏如《春天的故事》《我的祖国》《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等一些大众喜欢的流行音乐的经典作品、大众熟悉的怀旧歌曲,以及钢琴音乐更多地在影视剧中运用,使钢琴音乐与中国音乐融合得更为彻底,与当代大众的音乐审美需求更加合拍,得到更广泛的承认。钢琴音乐的民族化使钢琴音乐融入了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融合了中国流行文化后,实现了钢琴音乐的大众化。

(三)使民族音乐作品具有了新的美学品质

钢琴音乐为传统音乐引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民族音乐作品具有了新的美学品质,钢琴曲《二泉映月》很能说明问题。作曲家储望华在对二胡曲《二泉映月》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成功的改编,这种改编不仅发挥了钢琴的和声丰富、音域宽广、音色多变的特点,在织体结构的安排上以及和声与复调的运用上都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处理,使其由单声作品变为多声作品,音乐变得更为丰满,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艺术亮点。《兰花花》《春江花月夜》《黄河》都因钢琴的重新演绎而获得了新的艺术韵味,给人带来新的审美冲击和审美享受,这正符合音乐审美活动中求新求异的心理和艺术需要不断创新的规律。这与西方钢琴音乐的传播和成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建立在对自己民族音乐的充分肯定与继承之上。比如,肖邦格里格等创作的大多数钢琴作品,都是在吸收和借鉴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充满了民族音乐的特色、民族情感及民族精神,形成具有独特艺术内涵的钢琴艺术,乃至成为世界性的作品。因此,民族音乐成就了钢琴大师;反过来看,民族音乐也因这些钢琴大师的再创作而有了新的艺术生命力,如波兰民族的“玛祖卡”舞曲以及匈牙利、俄罗斯、挪威等一些民族民间音乐,都在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格里格等钢琴大师的再创作中获得了新的美学品质。钢琴音乐在民族音乐中汲取养分,拓展艺术空间;而民族音乐则通过钢琴音乐焕发出新的艺术光芒,获得更丰富的音乐张力和更持久的生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