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聆听世界的钢琴文化:中国复苏与多元化发展

聆听世界的钢琴文化:中国复苏与多元化发展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复苏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繁荣阶段。他们以中国民族调式为基础,对民族和声、织体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不仅保持了作品的原貌,还充分发挥了钢琴乐器的特长,进一步丰富了音乐形象的塑造。它是中国钢琴、中国钢琴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钢琴家的摇篮。因此,中国有十大音乐学院的说法。

聆听世界的钢琴文化:中国复苏与多元化发展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复苏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繁荣阶段。中国作曲家主要倾向于以传统民族器乐曲、民歌或创作歌曲的旋律素材进行改编、移植性的创作。他们以中国民族调式为基础,对民族和声、织体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不仅保持了作品的原貌,还充分发挥了钢琴乐器的特长,进一步丰富了音乐形象的塑造。依据改编曲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

1.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曲

比如,王建中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储望华的《浏阳河》《红星闪闪》《解放区的天》,崔世光的《松花江上》,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殷承宗的《北风吹》等。这些创作都包含了熟悉的民歌旋律,又运用钢琴技法进行创新,使民族的灵魂在钢琴音乐中复活,在这件国际化的乐器上弘扬了民族精神。这些作品歌唱性比较强,大众熟悉,易于接受与流传。

2.将传统民族乐器曲改编为钢琴曲

根据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古曲、民族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也有不少。比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王建中的《百鸟朝凤》《梅花三弄》,殷承宗的《十面埋伏》,朱践耳的《流水》,储望华的《二泉映月》,陈培勋的《平湖秋月》等,采用广为流传的民族传统曲目在钢琴上移植并再创造,产生移花接木、更添异彩的效果。独奏曲《夕阳箫鼓》就像一幅中国的水墨画那样幽雅恬静,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吸收中国传统的支声部织体手法,四、五度空泛的和声,优美的旋律,模仿古筝的奏法,展现了一幅江南春美景。《百鸟朝凤》用欢快的旋律,以独特的钢琴技法对百鸟的叫声进行模仿,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3.根据中国音乐素材为基础的钢琴曲

这部分作品的旋律创作手法仍以传统民间音乐或者民族风格的自创旋律为主;调式上也多采用民族五声性调式;在选材上选取了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音乐和民族特色文化,如黄虎威的《嘉陵江幻想曲》,倪洪进的《壮乡组曲》,崔世光的《山东风俗组曲》,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等。

《嘉陵江幻想曲》创作于1979年。这首标题音乐作品以四川民间音调为基础,风格鲜明、结构简练,在创作手法上采用自由转调和非三度结构的和弦,表达了作曲家在家乡巴山蜀水风物人情中孕育的真切感受。

《嘉陵江幻想曲》采用复二部曲式写成。全曲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有对比型中段和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二大部分是有展开型中段和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乐曲主题材料采用了四川地方民歌,前奏引用了淡雅而乡土风味浓重的《槐花几时开》为开头乐句加工而成。主题音调具有四川山歌特色,并模仿古筝刮奏的音响,表现了巴山蜀水的如画风景

(二)钢琴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1.中国钢琴教育两个中心、十大学院、三大特区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期间,在全国发展成为以上海、北京为中心,以十大音乐院校为龙头,以三大特区为特色,以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南、华北等以地域划片经营,人才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局面。为了钢琴教育的系统性,大部分院校都设有音乐附中,有个别学校从音乐附小就开始培养人才,这是中国钢琴教育的主体。

(1)两个中心。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为依托,中国专业音乐事业形成了京沪比肩、南北呼应的两大中心。这种战略格局的基本意义不仅体现为地缘性差别,而且在艺术观念、理论认知及实践把握等方面也显示出了许多不同。

①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金融决策和管理中心,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这座有着3 000多年建城历史、86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还是全国高等院校的中心,聚集了全国数量最多的著名高校。它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诸多钢琴专业名校的所在地。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国际性艺术赛事,中国钢琴演奏艺术最高赛事——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三届。

②上海:简称沪,中国第一大城市直辖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心的长江入海口,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共同构成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国第一大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上海具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它是中国钢琴、中国钢琴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钢琴家的摇篮。

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赛事——上海国际青年钢琴比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也成功举办了七届。

(2)十大音乐学院。在高等音乐院校恢复钢琴专业教育的同时,各省、市、自治区及各地级市也都开始建立各地的音乐院校并设立钢琴专业。有些音乐院校,凭借自己的地源优势,独占一方,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据称,教育部门曾根据声誉、学术资源、学生成绩、教师资源、物资资源几个角度进行统计,并对中国艺术院校进行排名。因此,中国有十大音乐学院的说法。

①中央音乐学院(简称“中央院”):1978年,正式恢复钢琴系,工作开始走上正轨。钢琴系拥有钢琴主科教研室、钢琴共同课教研室;主科教研室的老中青年教师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和较好的人才梯队,教学秩序和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完善。开设课程有钢琴主课、室内乐、钢琴艺术史、声乐伴奏、指挥法、钢琴表演风格研究、钢琴共同课等。每年有多位世界一流的大师到系里进行讲学、演出等学术交流;教师经常参加世界各种类型的演出和讲学活动,并担任各种国际比赛的评委。

多年来,钢琴系师生在国际国内各类比赛中获奖90多项,为我国培养了一代代钢琴人才,几百名毕业生遍布中国和世界各地。今天,在院担任钢琴教学的优秀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由本系培养的,有不少人还在国际比赛中获过奖。

②上海音乐学院(简称“上音”):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钢琴系扩大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每年都有来自欧洲、澳洲、美国、苏联(后为俄罗斯)的演奏家、教育家到该院讲学并演出,使钢琴系在严格规范的教学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开阔了教学思路。

多年来,钢琴系培养了近千名本、专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和各类进修生。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和钢琴教授在这里产生,而后,在他们的精心培养下,一批又一批的钢琴演奏、教学事业的骨干力量相继成长。

近年来,留学海外的青年钢琴家纷纷学成归国来到上音,为上音钢琴教育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增强了该系的教学力量,同时,也为钢琴系的新一轮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钢琴系以培养高水平的钢琴演奏和教学人才为目的,设有四年制本科,三年制硕士研究生以及各类进修生。面向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生,同时也接受外国留学生入校学习

③西安音乐学院(简称“西音”):西安音乐学院于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学院建制。钢琴系专业设置历史悠久,专业建设有章可循,充分体现了音乐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学科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拥有较为雄厚的学术积淀。钢琴专业的教学水平已处于全国音乐院校的前列。

钢琴系钢琴主科教研室专业设有四年制本科,三年制硕士研究生以及各类进修生。主科教研室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其中现任教师25人,返聘教授3人,聘用教师7人(其中外籍3人)。教研室师资结构有“三高”:一是学历高,博士学位1人,研究生学位8人;二是具有海归经历的教师比例高,俄罗斯2人,英国1人,德国3人,法国4人,挪威1人;三是教研室在全国的知名度较高。该校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其中许多在国际国内钢琴比赛中获奖,教学成绩斐然。为我国教育与艺术团体输送了大批专业艺术人才。

④中国音乐学院(简称“国音”):1964年9月21日建立,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在原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专业、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和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基础上,从全国选调了一批民族音乐专家共同组建。它是以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和研究为特色的综合性高等音乐学府,以培养从事民族音乐表演、创作、理论和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为主,同时也培养其他音乐专业和音乐教育人才。

钢琴系成立于2001年。其目的和宗旨是将历史悠久和丰富灿烂的中国音乐文化融入更多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之中,使之发扬光大和走向世界。发展目标是“发展并完善中国钢琴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演奏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

2001年,获得“国内第一所全施坦威钢琴学校”称号。该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教学和训练条件,并且在多媒体教学方面开创了国内同专业教学之先河;与此同时还完成了“早期键盘乐器研究和教学工作室”和“钢琴演奏数字化研究工作室”以及国内唯一的“施坦威音乐工作室”等一系列教学建设,使中国音乐学院钢琴教学的整体硬件水平迅速达到了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水平。在黑龙江、山东、山西、宁夏、贵州、云南、河北、江西、福建和广东等地建立了十余个学生演奏和教学实践基地,给学生们提供了“走上舞台、感受舞台、熟悉舞台,最终驾驭舞台”的实践机会。

⑤武汉音乐学院(简称“武音”):武汉音乐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可上溯到1920年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85年5月,由湖北艺术学院的各音乐专业改建为武汉音乐学院。是中部地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突出的高等音乐学府。

钢琴系于1986年建立,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1年钢琴系被评定为武汉音乐学院院级重点。1988年至今,先后聘请了几十位中外钢琴家、教育家授课,其中,有乌克兰钢琴家亚历山大·布加耶夫斯基、白俄罗斯钢琴家、教育家尤什克维奇·列奥尼特·彼得路维奇和中国钢琴家、教育家周广仁等。通过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如教学、演奏、讲座、大师班公开课、国际钢琴艺术节等,不仅提高了钢琴教学水平,还拓展了师生们的视野。

20多年来,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演奏人才,先后多人次在国内外各项钢琴比赛中获奖,其中多项获得第一名。

天津音乐学院(简称“天音”):1958年,中央音乐学院迁往北京,留在天津的人员和设备组建了河北音乐学院,1959年,更名为天津音乐学院

钢琴系前身是管弦键盘系,1991年成立键盘系,2007年更为现名。钢琴系以本科教学为主,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钢琴演奏人,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够胜任培养高水平演奏人才的专业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特别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钢琴演奏主课、学习研讨钢琴教学法的小组课以及钢琴艺术指导、钢琴艺术史、钢琴室内乐等专业大课。

⑦四川音乐学院(简称“川音”):四川音乐学院的前身为1939年建立的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1959年6月改为现名。

钢琴系师资力量雄厚,钢琴学术氛围浓厚,对外交流频繁。多位教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出国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和讲学、进修和艺术交流;众多青年教师赴欧美国家进修学习,后回到学校为钢琴系的发展继续工作。

学院培养的优秀拔尖人才吴驰、刘忆凡、杜静、朱小铭等先后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奖。

2012年5月,李云迪荣归川音,接受学院新成立的钢琴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及教授聘书。川音钢琴艺术研究院是国内首个钢琴艺术研究院。

⑧沈阳音乐学院(简称“沈音”):沈阳音乐学院源起于1938年在延安创立的鲁迅艺术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鲁迅艺术学院迁至东北,1958年7月更为现名。现已发展成为专业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的综合高等艺术院校。

钢琴系创建于1956年,着重培养钢琴演奏和教学人才。近年来,围绕专业课建设了钢琴即兴伴奏、钢琴结构与调律、钢琴艺术发展史、钢琴伴奏实践等课程群,促进了教学;还注重吸纳海内外人才来系任教,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加强。

⑨星海音乐学院(简称“星海院”):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其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创办的广州音乐院。几经易名,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音乐家冼星海,更为现名。

新时期,利用大好时机和广东丰富的人文资源,依托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融身于广州大学城多学科共处的教育生态环境,成为建设文化大省的艺术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钢琴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其结构有五大特点:一是学历高,博士及硕士学位占70%;二是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高,占50%;三是中外教师结合,有来自美国(沈惠莲,美籍韩裔)、乌克兰(波波娃)等国家的外籍教师;四是在钢琴事业上有突出贡献的钢琴演奏家和教师多,如李淇、黎颂文、杜宁武、冼劲松等;五是老中青教师相结合,保持了教学的连续性。

⑩浙江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是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教育厅负责业务指导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2012年7月启动筹备工作,12月26日破土动工兴建新校园,2014年11月16日教育部批准筹建,2015年秋季交付使用。

自2014年11月以来,钢琴系根据计划引进了多名优秀青年钢琴演奏家和有一定教学经验及水平的骨干教师,进一步打造合理的教学师资梯队,使教学研究、教学水平及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顺应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三大特区。中国钢琴事业蓬勃发展,合理的布局,优良的教育,丰富的创作,多品牌的研制,各种级别的比赛格局逐步完善。钢琴之乡、钢琴之岛、钢琴之城三大特区业已形成。它们各具特色,各有荣誉。

①钢琴之乡——宁波。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因境内有甬江故简称“甬”。是全国16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是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又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钢琴在19世纪中叶被带入中国后,宁波人在钢琴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的重大贡献,形成了钢琴世界里的“宁波帮”。这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钢琴界都有名的钢琴家,如吴乐懿、周广仁、朱工一、李名强、洪腾、应诗真、林尔耀、金迪善、钟慧、谢哲邦等,都流淌着宁波人的血液。

最早走出国门的钢琴技师也是宁波人。20世纪初,一批宁波人到日本创业,其中最成功的是李佐庭。他加盟横滨钢琴厂,参加厂的改造及兴建,并提供了大部分资金和主要技术,后来成为日本雅马哈钢琴厂的第一任厂长。宁波人还最早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开琴行,成为当地钢琴行业的“始祖”。1943年6月,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钢琴也是出自宁波人之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架钢琴由宁波籍特级技师王来安在北京试制成功;中国第一个被评为调律师的王节才是其儿子。

2005年,宁波海伦钢琴创办了“维也纳中国钢琴城”,并成为第一架在金色大厅亮相的中国钢琴。这是中国钢琴第一次进入欧洲主流市场。如今,海伦的营销网络已遍布国内170多个大中城市和欧美国家的300多家琴行。

宁波出了这么多钢琴家、制造家,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很罕见,宁波的钢琴文化是中国百年钢琴文化的一个缩影,宁波是“中国钢琴之故乡”名副其实。有人说:中国的钢琴史,前50年是宁波史。

②钢琴之岛——厦门鼓浪屿。厦门,意寓国家大厦之门。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经济特区之一,全国16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是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

鼓浪屿凝聚了厦门的精华,素有“钢琴之岛”的美称,是世界上拥有钢琴“密度”最高的地方,仅有2.4万居民,岛上却有5 000多架钢琴;古钢琴博物馆坐落在此,其中最特别的是30架古老的欧洲与美洲钢琴,集中陈列在钢琴博物馆中。

19世纪中叶,外国传教士来到厦门,带来了管风琴。20世纪初,现代钢琴传入厦门,但学琴之风却是从在水一方的鼓浪屿兴起;到20世纪50年代初,全岛钢琴已近500台,按每平方千米平均拥有钢琴的数量来计算,鼓浪屿稳居世界之冠。钢琴的普及为鼓浪屿营造了浓浓的音乐气氛,鼓浪屿全岛见不到公共汽车与私家汽车,听不到繁华都会的喧哗,它宁静但不寂静,那里日夜都能听到大海撞击海岸的波浪声与一架架钢琴流淌出的悠扬的琴声。

2002年,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小柴)在厦门举办,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厦门举办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音乐大赛,让世人重新认识了厦门。

2007年10月15日至25日,第四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在厦门举办。此后,该赛事永久落户于此,每三年一届,至2013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

③钢琴之城——深圳。深圳,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特大城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其他为北京、上海、广州),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2000年10月,年仅18岁的李云迪获得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这是空缺了15年的第一名,也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这一荣誉,这成为深圳音乐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同时,陈萨获得第四名。两名杰出的青年钢琴演奏家都来自中国,来自同一城市,出自同一个教授但昭义门下。后来,但昭义的多个学生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深圳市领导有了策划、组织建设“钢琴之城”的想法(世界上有公认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但没有公认的“钢琴之城”),这个目标在国际上可能是深圳最先提出来的。2003年,深圳市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并筹划建设“两城一都”,即“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和“设计之都”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

2004年3月,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牵头,组织钢琴界和文化界专家等召开了研讨会,认为“钢琴之城”是没有量化标准的,但可参照别人的成功经验,如创办利兹钢琴比赛的英国小城利兹,创办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的荷兰小城乌特勒支以及拥有雅马哈、河合、乐兰等乐器企业和举办滨松钢琴国际比赛的日本滨松市。

通过研讨得出结论,一座城市要想成为“钢琴之城”,必须具有以下四个条件:

一是必须有一流的钢琴教育,并且成绩显著,要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上获得大奖,这点深圳已经基本具备。

二是必须有国际性的赛事,并且在国际上要响当当,于是策划举办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大赛,直至形成深圳的国际品牌。

三是必须有一些钢琴产业作为支撑,如钢琴制作、维修、服务等,这是一个重要的元素。(www.xing528.com)

四是必须有浓厚的城市钢琴氛围,如家庭钢琴拥有量、琴童的规模以及经常邀请国际上顶尖的钢琴家表演、交流等。

2005年,深圳市推出了《深圳市建设“钢琴之城”规划方案》,提出了“以钢琴艺术为优秀品牌、钢琴文化为鲜明特色的国际知名城市”的目标,计划于2005年至2010年搭建起“钢琴之城”的基础框架,2010年至2020年基本建成“钢琴之城”。

2006年,但昭义创办了深圳市但昭义钢琴艺术中心,钢琴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水平的钢琴教师队伍,使更多钢琴新星的涌现成为可能。但昭义作为带头人的钢琴艺术教育品牌,继李云迪、陈萨、张昊辰等一批蜚声海外的青年钢琴家之后,又涌现出左章、何其真、薛啸秋、潘林子、贾志超、古静丹、尹存墨、孔琪、李一豪、黄杞莹、陈兰、徐起等一大批钢琴骄子,让深圳钢琴的天空群星璀璨。

深圳的专业钢琴教育,目前已经得到了国际乐坛的一致认可和褒奖,打造钢琴之城不仅是为了培养国际顶尖钢琴演奏家,更是为了让市民受到钢琴的熏陶,提高艺术素养,让音乐深入人们的心中。钢琴之城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吸引了国内大师级钢琴家在深圳设钢琴教学、培训基地,如刘诗昆、孔祥东等。

2006年10月,首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举办,取得了良好反响,它成为经国家文化部批准的内地三大国际钢琴赛事之一,也是国际钢琴界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协奏曲大赛之一,它还因其亲民性而被市民投票选为“市民喜爱的十大文化品牌活动”之一,它根据肖邦、柴可夫斯基、利兹、范·克莱本等国际知名钢琴比赛的惯例,比赛周期为四年。周广仁给予高度评价:“深圳举办钢琴协奏曲比赛,是为全世界的钢琴教育界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国际著名钢琴家纷纷来深圳演出、交流,据悉,深圳音乐厅每年有3个演出季,有时一个演出季中有1/3的是钢琴表演,除了国际顶尖的钢琴家外,青少年、华人钢琴家的演出也很受欢迎。深圳琴童多,不少家长还带着孩子来观摩、学习。

2.各大院校的钢琴专业教育

改革开放后,各音乐学院院系纷纷恢复和建立,截至1993年,设有音乐系科的高师院校已达136所(含音乐、艺术院校中的师范专业)。

据中国艺术人才网资料显示,2002年至2013年,全国艺术类专业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 679所,艺考生从12万人激增到近百万人,占高考考生的10%,有的省超过20%。根据教育部体卫艺司2006年统计,设有一个专业或多个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含高等艺术职业学院),共有1 400所左右。

3.钢琴社会化教育的建立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钢琴进入最普及的时代,社会化教育迅速扩展。

(1)业余钢琴学习学校(琴行)。随着中国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家庭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成果之一,具有“乐器之王”美誉的钢琴来到了人们面前。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很多家长认为钢琴课是很好的选择,中国接受钢琴艺术教育的少年儿童数不胜数;有很多为“圆音乐梦”的中老年人也加入这一行列。随着学习钢琴的人越来越多,加上钢琴教育一对一进行的特殊性,业余钢琴学习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沿街兴盛。有些琴行也加入到教授弹琴的行列,成为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

此时的琴行已经由最初的钢琴销售的主要场所,逐渐发展成为集销售、培训、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商业实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琴行经营单位2万多家,加上各种大小规模的艺术培训中心、培训学校等,则不少于20万家。

(2)钢琴演奏业余考级。

①钢琴考级溯源:1987年岁末,以广州钢琴学会的名义,进行了全国首次钢琴考级活动,从此拉开了我国(除港、澳、台地区)艺术考级的帷幕。级别设有1至3级。当时报名的仅40多人。随后,上海、杭州、北京等城市也开始举办。

至20世纪90年代初,考级机构迅速发展、蔓延,截至2003年,全国有百余家考级机构。于是,考级机构影响范围出现了密集的交叉与重叠,即使同一座城市,也会出现同时有多家考级机构进行钢琴考级的现象。

在钢琴考级的发展中,曾出现过不少问题,如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特点被忽视,学生的学习负担未轻反重,考级价值观出现偏离,考级教材及评判标准混乱等。2002年5月,文化部颁布了《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第24号文件),钢琴考级管理终于有法可依;2004年又进行了修订颁布。

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简称“艺术考级”,是指依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取得资格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简称“艺术考级机构”,通过考试形式对学习艺术人员的艺术水平进行测评和给予指导的活动。

《管理办法》对考官做出了硬性要求:艺术考级考官必须取得《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资格证书》,由艺术考级机构聘任。

钢琴考级是社会艺术考级的一部分,一般分为十级,也有的分为九级,每年暑假考级一次,有的寒假也考一次。钢琴考级曲目一般为四首,分别是练习曲、复调乐曲、大型乐曲、小型乐曲。这样设计为的是考查学生的演奏能力。考级通过者颁发等级证书。考级只是学习钢琴历程的一个阶段性记录;考级有尽头,而钢琴学习没有尽头。

②钢琴考级单位:钢琴考级单位非常多,以音乐家协会考级和音乐学院考级为主,有的为地方教委举办;有的专业院团举办;还有海外传进来的,如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考试(简称英皇考级)等。承办单位很多,如音乐艺术公司或培训中心等。

音乐家协会考级,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以省为单位展开,如“山东省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上海市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等级考试在各个城市设考点。

音乐院校考级,由各大音乐学院组织,在各地设考点,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

各种考级曲目不同,难度不同,含金量也不同。

4.中国第三代钢琴作曲家

他们出生在中国政权新旧交替时期,成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后,正值年富力强,创作经验丰富,和第一代、第二代作曲家一起创作出了很多精品,其代表人物有赵晓生、储望华、孙以强、刘敦南、崔世光、黄安伦、邹向平、陈怡、陈钢、陈其钢、周龙、谭盾、权吉浩等。

(1)赵晓生。出身于音乐世家,幼年受父亲影响,6岁随周路得女士学钢琴;后师从项信恩、顾圣婴、沈枚和杨体烈。1956年,进入上音附中学钢琴,同时对作曲产生浓厚兴趣,开始模仿写作。随后升入上音钢琴系,师从范继森。1978年,考入上音作曲系第一届研究生,师从丁善德。1981年,获上音作曲系硕士学位,后被公派去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师从雷蒙·赫伯特。1984年回母校任教。他先后完成了“太极作曲系统”“音集集合运动”“音乐活性构造”的作曲理论,走在我国作曲研究及教学的前端。主要钢琴作品有《六首音乐会练习曲》(1976年),钢琴协奏曲《希望之神》(1985年)及《辽音》(1990年)、《简乐四章》(1986年)、《阴阳三阙》(1987年)、《太极》(获1987年上海国际音乐比赛小型作品一等奖)、《碧霄排云》(1988年)、《嫦娥》(1988年)等。1999年,录制《依心集——中国钢琴家赵晓生作品演奏专辑》,包括《啸雪》《阿炳随想》《虞山古风》《黑白子》《斯蒂文·霍金的宇宙景象》《滤》《琴韵》《西湖八景》《钟鼓》《空谷回音》《62343314》等14首作品。

在钢琴演奏方面他蜚声海内外。在中国五十多座主要城市和美国等地举行过钢琴独奏会。他丰富多变的触键艺术,结合自然状态中的肢体语言,并用他全部的情感与心灵深深感染着观众。著有《太极作曲系统》(1990年,2006年新版),《钢琴演奏之道》(1991年,1999年修订版,2007年新版),《琴诀》(1994年),《音集运动——聚合与离散》(1995年),《琴禅》(1996—1997年),《走进音乐》(2000年)《传统作曲技法》(2003年),《钢琴考级技术指南》(2003年),《中国钢琴语境》(2003年),《弹出心中的歌——自娱自乐学钢琴》(2004年)等。1994年、1995年、2002年、2003年上海市钢琴定级考试曲目主编;2004年上海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钢琴考级曲集》主编;《钢琴艺术》杂志副主编。

录制有教学影碟《小巴赫教会你弹钢琴》;常任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嘉宾主持。曾获1986年、1991年“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优秀创作奖及优秀演奏奖,1988年中国艺术歌曲比赛奖,1989年上海文化艺术奖,1997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2001年上海市“育才奖”等。

(2)储望华。作曲家、钢琴家,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湖南兰田县,幼年时已显其音乐天赋。1952年,考入中央院附中,主修钢琴,后转修理论作曲。师从徐振民、朱起鸿、黄翔鹏、何振京等。1956年,其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村歌》在全国音乐周公演,《人民日报》在报道中称他为“戴红领巾的作曲者”。1958年,考入中央院作曲系,后转入钢琴系,师从易开基,课余自己研习作曲。1959年,创作了第一首钢琴曲《海淀是个好地方》;1961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江南情景组曲》及《变奏曲》被选入《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被广泛使用并出版;同年,创作的《筝箫吟》,是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模仿古筝风格的较早探索。1963年,毕业后留校,任指挥系钢琴伴奏,后转入钢琴系任钢琴作品创作员。1964年,钢琴独奏曲《翻身的日子》成稿。1981年,师从江定仙进修作曲。1982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师从彼得·陶尔顿学习现代作曲并深造钢琴演奏;1985年获音乐硕士学位。2003年创作了《茉莉花》,2006年创作了《第二钢琴奏鸣曲》,2007年创作了钢琴四手联弹《城市舞曲》。

他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作品体裁广泛,包括钢琴曲、合唱、二胡曲、交响乐、交响诗、打击乐独奏、钢琴小提琴二重奏等,但钢琴音乐的创作占主要地位。主要钢琴作品有《变奏曲》《江南情景组曲》《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二泉映月》《浏阳河》《新疆随想曲》《南海小哨兵》《前奏曲》《情歌》等;还参加了钢琴协奏曲《黄河》《战台风》《南海长城》的创作。这些作品成为中国钢琴家在音乐会演奏及唱片录制中经常使用的曲目,深受听众喜爱,并被编入音乐院校教材,列为钢琴考级及钢琴比赛曲目,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作为钢琴家,他曾应邀在澳大利亚广播电台、墨尔本大学音乐厅、维多利亚艺术中心、皇家理工学院演奏厅等成功举办了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1993年,与澳大利亚东南爱乐交响乐团成功合作,演出了钢琴协奏曲《黄河》。2001年,举行了“华夏情怀”中国巡演,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6城市举办了“储望华钢琴作品独奏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2003年,创作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在深圳公演。教学上,30多年来教了数以百计的学生。曾出版《储望华钢琴作品选集》《中外通俗名曲钢琴四手联弹18首》。《储望华钢琴作品选集》收入《中国著名作曲家钢琴作品系列》(“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

(3)孙以强。旅美钢琴家、作曲家。出生于上海,从小喜爱音乐,5岁开始学习钢琴;12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李翠贞;是附中音乐创作组成员;1961年以优异成绩升入钢琴系本科;大学一年级时其作品《谷粒飞舞》诞生,被列入钢琴考级的十级曲目后,弹者剧增,可以称之为琴童熟悉度最高的曲目之一。

1967年至1976年他曾在河南省歌舞剧院工作,任钢琴独奏演员。1976年调入中央乐团(现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他和中央乐团在北京上演的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曾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进行实况转播。1980年赴美国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深造,取得钢琴硕士学位。1984年获芝加哥诺里斯钢琴比赛头奖。1993年获新奥尔良第五届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颁发的特别荣誉奖。

20世纪90年代起,孙以强经常回国举办个人独奏会和协奏曲音乐会。美国圣路易斯市邮报曾评论:“孙(以强)的演奏证明他无疑是个在键盘方面无所不能的钢琴家!”

他创作的钢琴作品有《谷粒飞舞》《春舞》等;国际巨星郎朗还把这两首曲子收录在其出版的《黄河之子》专辑中,并在多场音乐会上加演,其魅力可见一斑。

2006年作为外籍专家被聘请回国,担任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外籍客座钢琴教授。

(4)刘敦南。美籍华裔作曲家。出生于四川,1957年考入上音附中,学作曲;后考入该院作曲系,师从邓尔敬,1966年毕业。1974年入上海交响乐团任作曲,并兼任上音作曲系教师。1983年赴美深造,师承作曲家、钢琴家依斯里·布莱克伍德,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建立起自成一家的音乐创作体系——“有调性的十二间聚集”,其创作的数十部各类体裁的作品在海内外受到好评。代表作品有钢琴协奏曲《山林》、钢琴三重奏《乐曲五首》、钢琴套曲《童谣集——赠21世纪的钢琴家们》(2002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等。

(5)崔世光。钢琴家、作曲家。生于丹东,6岁随母亲学习钢琴。1962年,进入中央院附中学习;先后师从陈静斋、郭志鸿、朱工一、刘诗昆、潘一鸣等。1978年任中国交响乐团钢琴独奏家,兼创作组成员。1984年赴美国锡拉丘兹大学深造,取得钢琴作曲双硕士学位,留校任教6年。作为作曲家,其钢琴创作执着于中国风格,其作品有《山东风俗组曲》《乡土小调》《南飞雁》《诙谐曲》《细雨》《花鼓》《山泉》、10架钢琴协奏曲《喜庆中国》《松花江上》《钢琴上的福斯特》(获美国艾德蒙音乐学院为庆祝建校50周年而举行的钢琴作品国际比赛优胜奖,1992年3月22日首演于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等。

(6)黄安伦。作曲家、指挥家。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北京音乐家庭。5岁开始随父母学习钢琴,7岁完成第一册钢琴曲集。1960年进入中央院附小,后升入附中钢琴学科,先后师从楼乾妹、邵元信;1968年毕业,先后在北京军区所属农场劳动及北京京剧团工作;其间师从作曲家陈紫学习民间乐及歌剧作曲。1976年,任中央歌剧院驻院作曲家。1980年赴北美留学,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匹兹堡大学及耶鲁大学深造。1983年获英国圣三一音乐学院院士称号。1986年以“最优秀奖”获得耶鲁大学音乐硕士学位。

他将自己的创作与时代相结合,其作品几乎涵盖严肃音乐的全部领域,包括歌剧、电影、声乐、室内乐、器乐独奏及20余部交响音乐等,堪称作品最多的中国作曲家之一。钢琴作品有《舞诗第三号》(被定为国际鲁宾斯坦钢琴比赛必弹曲目)、《中国畅想曲第二号》(1996年,钢琴家郎朗参加国际青少年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决赛弹此曲,赢得第一名)、《钢琴独奏曲三首》《对花》《山鹰之歌》《钢琴前奏曲十二首》《塞北小曲三十首》等。曾指挥中央乐团、中央歌剧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莫斯科俄罗斯管弦乐乐团、加拿大多伦多华人爱乐乐团、温哥华圣乐团等的成功演出。

(7)邹向平。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出生于音乐世家,5岁学习钢琴。1964年,考入川音附中;1970年,毕业后下乡锻炼,后到阿坝州文工团工作。1971年入伍,任沈阳军区话剧团、歌舞团乐队演员。1980年,转业回川音任教。1985年,在川音攻读作曲、作曲技术理论硕士,1989年毕业,获得该学院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1年至2002年,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任副教授,音乐系主任。先后获得国内、国际作曲比赛以及教育成果方面的十多项重要奖项。任教多年,潜心于教学改革、学术研究和创作。

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体现出现代作曲技巧、个人风格与民族风格完美结合,技术高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受到国际音乐节的承认和众多演奏家的喜爱。代表作品有《即兴曲——侗乡鼓楼》(1995年,获“喜马拉雅杯”首届中国风格钢琴曲国际作曲比赛第一名,2003年,获得由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评出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殊誉,多次被列为国际钢琴比赛参赛曲目)、四手联弹《夔》(2000年5月30日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演),2000年创作的儿童钢琴组曲《玩具动画》《机器玩具与稚嬉》,获上海《21世纪中国儿童钢琴优秀作品征选》入选奖,2007年,获“圣卡罗杯”全国(中小型)钢琴作品比赛优秀奖。

(8)陈怡。女作曲家,生于广东广州,现旅居美国。3岁随李素心学钢琴,4岁学习小提琴。1968年,因下乡插队而中断学业。1970年,返回广州并担任广州京剧院乐队首席。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吴祖强;1983年本科毕业。1984年,创作的《多耶》多受好评,并于1985年获得全国第4届音乐作品比赛一等奖,1999年入选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曲目。

1986年,作为中央院硕士研究生,师从吴祖强。1991年,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深造,师从杰克格里;其间获路州大学协奏曲比赛第一名及路易斯安那州美国全国音乐教师协会钢琴比赛第一名;1994年,获该大学钢琴演奏专业硕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钢琴演奏家及教育家约瑟夫班诺维茨。1996年,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作曲教授。1998年,任美国堪萨斯城密苏里州立大学音乐学院终身特级教授。2006年,受聘任中央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8年,受英国880广播三台委托,创作管弦乐曲《奥林匹克之火》。钢琴作品还有《八板》(1999年)《中国西部组曲》(2007年)、《宁》等。

(9)周龙。作曲家,出生于北京。1973年,师从罗忠镕、黎英海、樊祖荫学习作曲,向严良坤学习指挥。1983年,毕业于中央院,师从苏夏;同年任中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1985年,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93年,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

1998年,任美国堪萨斯城密苏里州立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任中央院、星海院、沈音、西音及天音客座教授。钢琴作品有《五魁》(1983年获中央院教材奖)、《钢琴锣》等。

(10)权吉浩。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吉林省图们市,朝鲜族。1983年,毕业于延边艺术学院作曲专业;1983年至1986年,就读于上音作曲指挥系,先后师从于许元植、王建中、杨立青。1986年至1991年,在延边艺术学院任教;1991年至2001年,于沈音作曲系任教;2001年12月,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为该系曲式与配器教研室主任,教授作曲、管弦乐法及“中国当代作品研究”。

权吉浩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个性突出的音乐作品,曾提出“揉音为根、吟咏为本”的创作理念及“单音化、线性化、色彩化、东方化”的主导思想,并将其一直贯穿在创作实践中;其作品在德国、美国、法国、瑞士、韩国、等地及各国际音乐节上演,曾受瑞士、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内外机构、团体委约创作;数十次在各种作曲比赛中获奖。主要钢琴作品有组曲《长短的组合》,获“第四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室内乐)”一等奖(1985年),《音乐创作》“全国器乐独奏曲征稿评奖”一等奖(1985年),1994年被选定为“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指定演奏曲目,并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钢琴独奏曲《雅之声——琴韵》(2011年)、《宴乐》等。他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在国内外各种作曲比赛中获奖。

(11)谭盾。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出生于湖南长沙茅冲,自幼深受楚文化影响;毕业于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曾下放农村插队,后进入县京剧团任小提琴演奏员。1978年,考入中央院作曲系,随赵行道、黎英海学习作曲,随李华德学习指挥,获得音乐硕士学位。1978年至1979年,创作了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家》,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部钢琴作品,由《秋月》《逗》《山歌》《听妈妈讲故事》《古葬》《荒野》《云》和《欢》八首曲目组成。198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随大卫·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

他的音乐跨越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多媒体与表演艺术的众多界限;他赢得多项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音乐大奖,其中包括格莱美大奖、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等。因创作的多元化使他声誉日隆,钢琴作品有钢琴协奏曲《火》《夜宴》《一个年轻钢琴家的日记》《五首电影音乐》《迹·寂》《露》《儿童日记》等。

(12)陈其钢。作曲家。出生于上海,中央院附中主修单簧管;1977年考入作曲系,师从罗忠镕;1983年以全优成绩毕业。1984年赴法国深造,师从音乐大师梅西安。1987年和1991年连续任法国现代音乐研究所作曲研究员;1988年相继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和巴黎音乐师范学院高级作曲文凭。2000年任巴黎音乐城艺术顾问,梅西安国际钢琴比赛特别设立其作品演奏奖。《京剧瞬间》是用现代技法创作的具有京剧唱腔和节奏的作品,令参赛者“大伤脑筋”。

5.中国第四代钢琴作曲家

中国第四代钢琴作曲家们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他们有着优越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多数在国内打下了良好的钢琴教育基础,然后到国外进行深造,中外理论知识丰富,并把中外文化艺术融合起来,创作出很多知名的钢琴作品。他们中的代表有高平、龚晓婷、张朝、王笑寒、赵曦、王阿毛、刘力等。

(1)高平。作曲家、钢琴家。生于成都,出生在音乐世家,父亲是著名作曲家高为杰,母亲是声乐教授罗良琏;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先后跟随杨汉果、周广仁学钢琴;幼年时就表现出极不平常的音乐天赋,并在父亲的影响下尝试作曲。曾就读川音附中;1990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得巴特勒音乐学院钢琴硕士学位和奥伯林音乐学院演奏家文凭;1994年,获首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北京)指定中国作品最佳演奏奖;时隔13年,以作曲家身份为该赛事创作新的指定作品,这在国际音乐比赛史上是不多见的。1999年创作了《遥远的声音》,这是久居海外的思乡之作;乐曲采用了类似组曲的体裁形式,由相对独立的内蒙古民歌《思乡》、民歌《康定情歌》和陕北民歌《兰花花》组成。这是他创作的一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2003年,获得辛辛那提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学位。2004年,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音乐学院任教;现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及杭州师大客座教授。他创作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秀作品,并在世界各地频繁上演。主要钢琴作品有《夜巷》《山》《钢琴协奏曲》等;2012年创作的“多功能钢琴”与民乐室内乐《四不像》由他本人和紫禁城室内乐团在俄罗斯和以色列上演,引起强烈反响,并受以色列室内乐团之邀改编为西洋乐器版再次演出。曾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如西班牙的霍赛·依图比国际钢琴比赛,美国青年钢琴艺术家比赛等;美国著名作曲家弗德里克·热夫斯基曾说:“高平是为古典音乐传统带来新鲜血液的青年音乐家。听一晚高平的音乐如同一次名副其实的历险与奇遇。”新西兰作曲家波蒂评价:“高平是完美的音乐家……他的即兴演奏让人震惊。”新西兰《听众》杂志称赞他是“拥有1001种音色变化的人”。

(2)龚晓婷。青年作曲家,博士,中央院作曲系复调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自幼随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学习音乐;1985年,考入中央院附中;1988年、1993年先后免试升入作曲系本科及研究生班学习,1995年以优异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2年,考取中国政府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深造。

她的作品风格各异、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有声乐、器乐等;钢琴作品有的细腻抒情,有的情趣盎然,有的色彩炫目,充满了激情与灵性,如《幻想曲》《前奏曲三首》《赋格三首》《雨巷》《写意二章》(1995年获“喜马拉雅杯”首届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国际比赛“国家电台广播奖”)、钢琴套曲《淡彩五帧》(2002年获得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即兴曲五首——望舒诗选》(获2007年首届“帕拉天奴杯”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赛三等奖)、《金栗》(2011年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奖)等。曾出版《圆与缘——龚晓婷作品精选》和《夜是·水中云——抒情钢琴新音乐》两张CD专辑及两部个人钢琴曲集。

作为活跃于乐坛的青年作曲家,其作品曾多次在北京、上海、香港、台湾、首尔、纽约等地音乐节上演,还参与国家一些重要音乐会的创作。2004年5月,在法国巴黎成功举行了钢琴作品音乐会。经常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如1998年赴台湾参加了“国际华裔青年作曲家研讨会”;1999年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交流等。其音乐富含丰厚的文化底蕴,被专家誉为“‘新而不怪,美而不俗’的新的现代中国音乐的风格”。别具一格的特色,清新淡雅的品位受到广泛瞩目。海内外传媒多次将她的作品向世界各地的听众介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欧洲时报》《中国时代》《中国之翼》《国际音乐交流》等都相继对她进行过专访。2006年,她获得第十届霍英东基金会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3)张朝。作曲家,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作曲家。7岁学习钢琴,10岁登台独奏,16岁在《音乐创作》发表处女作《诙谐曲》。18岁与交响乐队合作成功地演出了《山林》钢琴协奏曲。1983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校钢琴专业。1987年,以作曲、钢琴双专业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1996年,与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指挥的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合作,在北京音乐厅成功首演了他的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199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班;先后师从夏中汤、向世钟、郭文景。

1999年出访加拿大,在温哥华、多伦多等城市演出他的作品《大海》。2001年至2002年两度在新加坡演出他的作品《锦绣中华》。2003年参加“中法文化年”在巴黎罗浮宫演出他的作品《银色世界》。2004年在欧洲诸国巡演他的作品《蓝色椰岛》及《中华家园》等。其音乐创作涉猎广泛,包括钢琴曲、交响乐、民族器乐、室内乐、舞剧、歌曲等,不少作品在国内外获奖。主要钢琴作品有《皮黄》《滇南山谣三首》《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遥远的地方》等。

(4)王笑寒。青年钢琴家、作曲家。生于北京,4岁学习钢琴,启蒙老师章道尊;1992年考入中央院附小,直至高中毕业,在校期间先后师从金爱平、周广仁等。1991年和1993年,获北京“星海杯”儿童钢琴比赛一等奖;1997年,获第四十六届德国慕尼黑ARD音乐比赛三等奖(一等奖空缺),成为在该大赛中首次获奖的中国人。1998年,赴德国汉诺威戏剧音乐学院学习,师从著名钢琴教授阿里·瓦迪。2001年,获第十一届美国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决赛奖;比赛中,演奏了自己的作品,成为该赛历史上首位弹奏自己作品的获奖者。2005年,获德国波恩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第四名。后师从著名钢琴教授马蒂·雷卡利奥。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多场音乐会。

他对音乐的追求是立体的,不但喜欢舞台演奏,还喜欢作曲,热爱指挥。2006年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王笑寒作品音乐会”。钢琴作品有《梅兰竹菊》《钢琴画意》《遗失的日记》《画意》(被2007年德国波恩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选为规定曲目)等。德国媒体赞誉王笑寒是“深谙德奥作品真谛,精准诠释作曲家内涵的年轻艺术家”;《今日以色列》评价王笑寒演奏的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激情澎湃同时优雅迷人,如同作曲家肖邦本人”。

(5)赵曦。作曲家,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作曲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生于湖南衡山。1985年,进入武音附中学习钢琴,师从顾子钰;23岁随钟信明读作曲专业硕士;1996年毕业,获作曲、钢琴双专业文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2003年至2004年,赴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深造,师从作曲家基里·沃尔科夫。主要钢琴作品有钢琴曲《滚铁环》、钢琴组曲《热带鱼》、双钢琴《花的记忆》《未找到的钥匙》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