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1937-1949年的变化

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1937-1949年的变化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1937年到1949年中国处于连绵的战火之中,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客观战争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激发群众斗争、开展群众歌咏运动所需要的作品上。他对发展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执着追求精神,使他的钢琴作品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40年代,他又创作了几部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如在1945年创作的钢琴组曲《春之旅》、在1948年创作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作品。

1937年到1949年中国处于连绵的战火之中,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客观战争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激发群众斗争、开展群众歌咏运动所需要的作品上。

(一)钢琴创作特点

1.钢琴作品以中小结构为主,数量较少

这一时期钢琴作品以中小结构为主,数量较少是因为当时国家处于半壁河山沦陷,敌占区的文艺音乐作品创作、演出与教学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大后方的音乐工作者主要以歌咏运动为主。当时产生的钢琴作品有20余部,共30多首。

2.民族风格与西方风格相结合,钢琴体裁日益丰富

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创作将民族风格与西方风格结合起来,创作出许多新体裁的作品。比如,丁善德的《序曲三首》《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是中国民歌与印象派作曲技法巧妙的结合;《花鼓》情趣横生,贯穿全曲始终的锣鼓节奏和大二度和声音响吸收了中国民间的加花技法,与中国式的热烈气氛融为一体;《在那遥远的地方》则用了无调性手法,格调清新,韵味十足。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1.江文也

江文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创作题材广泛,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并将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与民族精神相结合的创作原则贯穿于钢琴、交响乐、声乐、室内乐等音乐体裁领域。

江文也的钢琴音乐丰富多样,早期的钢琴创作主要以民俗生活现实的个人感受为题材,比较自由的小品套曲形式鲜明地体现了他倾向于日本现代民族乐派的风格。中期的钢琴作品创作突出地表现出他对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执着追求。后期是先前风格的综合,较为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新的题材,力求探索一种新的超出奏鸣曲形式的大型套曲形式。

江文也的音乐作品包括12首大型管弦乐曲、1首钢琴协奏曲、5部舞剧音乐、8首室内乐、12部钢琴曲集、12部歌曲集等。在钢琴曲创作方面,以《5首素描》《16首钢琴小品》、《绮想曲——渔夫舷歌》和《杜甫赞歌》等较为突出。江文也1937年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6),是他唯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也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最早的一部钢琴协奏曲,在中国钢琴协奏曲创作领域属于开先河之作。

江文也创作的作品虽然体裁不同,题材各异,但都注重将音乐中的民族寻根倾向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相结合。他对发展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执着追求精神,使他的钢琴作品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丁善德

丁善德是我国现代音乐领域在作曲和钢琴演奏两方面做出卓越成就的音乐家。他对钢琴作品创作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之调性布局明确、音乐层次分明,由此形成作曲家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

丁善德早期的音乐创作呈现出多元的风格,如他将传统和声、民族乐派和印象派和声三种风格交织在一起。他早期的作品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某些知识分子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向往光明的心情,同时他在早期作品中表现出的创新思想、追求个性和民族风格的美学品格,对今天的钢琴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丁善德的主要作品有大型器乐曲《长征交响曲》《新中国交响组合》,大合唱《黄浦江颂》等。其中《长征交响曲》是我国第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20世纪40年代,他又创作了几部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如在1945年创作的钢琴组曲《春之旅》、在1948年创作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作品。这两部作品反映了作曲家对光明的渴望和对祖国的热爱。

谱例4-3选自《春之旅》中的《晓风之舞》,它是一首欢快、戏谑的舞曲,用三部曲式写成。曲中用舞蹈性的节奏和充满活力的音乐旋律描绘了一副庆祝光明、欢呼胜利的热烈场景。

谱例4-3:

晓风之舞

《春之旅》是中国的第一部钢琴组曲,除此之外,丁善德在钢琴音乐方面还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如1935年他最早在国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1946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钢琴奏鸣曲《E大调奏鸣曲》。

3.瞿 维

瞿维,原名瞿世雄,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歌剧《白毛女》(与人合作),钢琴独奏曲《花鼓》,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其中《花鼓》是他影响较大的一首钢琴作品。该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喜悦心情。它把歌声与锣鼓点、复调与主调、功能和声与非功能和声自然地结合起来,使这部作品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中国式的热烈气氛。同时《花鼓》也表现出瞿维的创作思想——既成功运用西洋乐器表现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又使钢琴的表现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www.xing528.com)

瞿维创作的《花鼓》标志着中国钢琴曲一种新的创作境界,在我国钢琴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4.桑 桐

桑桐,原名米镜清,我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他的作品有《幻想曲》《随想曲》,钢琴曲《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等。出于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热爱,他还创作了中国国内音乐创作史上最早的先锋派作品——无调性现代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作曲家在创作中力求把欧洲多声部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调相结合,从而扩展了调性布局与和声结构变化的可能性,丰富了钢琴作品的音乐表现力,这部作品体现了作曲家探索民族多声思维方面的独到之处,是中国钢琴曲创作上的全新尝试。除了钢琴创作外,他还著有《和声学专题六讲》等。

除了上述作曲家外,还有一些作曲家的钢琴作品在表现新时代情感方面也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马思聪作于1939年的大型钢琴作品《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四重奏在福建音专任教的陈田鹤1940年创作的钢琴曲《血债》;福建音专德籍教师马占士创作的《新中国在成长》;张肖虎1945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等等。

(三)钢琴音乐文化思想

由于1937年至1949年中国一直处于战争环境之中,因此救亡思想影响到所有艺术层面。钢琴音乐文化也不例外,这是当时钢琴音乐发展的唯一文化选择。救亡音乐思潮是20世纪上半叶影响最为广泛的音乐思潮。

抗战胜利后,救亡思潮退出历史舞台,但新音乐运动与新音乐思想一直得以延续,并赋予了新的含义。拥有权力话语的新音乐思想,也同样制约影响到创作,由此提出了“音乐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思想。

除了救亡音乐思潮外,值得一提的是丁善德的钢琴音乐文化思想。他的钢琴音乐文化思想主要表现在中西交融的美学思想、自觉的民族意识和浪漫主义表现风格三个方面。

中西融合的美学思想贯穿于丁善德的所有作品。他有机地将西方的美学思想融于创作中,将西洋作曲手法与民族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有选择地吸收西方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从而丰富和声语言,使其更为自由、大胆、新颖。

丁善德的民族意识首先来源于他早年的经历。丁善德生长在昆曲的故乡江苏昆山,自幼喜爱民间音乐。读小学时学习锣鼓、琵琶、二胡、三弦等民族乐器,江南丝竹、评弹和昆曲艺术的韵味深深地根植于他的灵魂之中。他的钢琴作品《降G大调序曲》表现出细腻的艺术情趣,主题就是从昆曲《玉簪记》中《琴挑》一折的《朝元歌》变化来的。

(四)钢琴教育

1.抗日战争时期的钢琴教育

抗战期间,钢琴专业教育只能在大后方重庆艰苦、断续地进行,而处于沦陷区的上海则情况惨淡。

在大后方重庆,音乐工作者先是在1940年办起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后又在1943年成立了松林岗“国立音乐分院”。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由重庆的国民党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组织筹办,师生均为从日寇占领区迁入内地的音乐家。松林岗“国立音乐分院”则由国民党中央音乐干部训练班改编而成,教师大多为原上海国立音专的教师和毕业生,全校只有3架立式钢琴和1架三角钢琴,办学条件十分艰苦。

上海在沦陷前夕,国立上海音专因国民党教育部未同意其内迁广西桂林而留在上海,随后于1941年由汪伪政府接管,1942年6月改名为国立音乐学院,院长李惟宁兼任教务主任。1941年9月,丁善德为爱国正义而辞去母校教职,脱离了国立上海音专,自己筹办了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这所学校设钢琴、小提琴、理论作曲、乐队乐器四个专业,学制五年。其学生共有130人,钢琴学生最多,著名的钢琴家朱工一和周广仁都曾是该校的学生。

除了重庆和上海,西安还成立了西北音乐院,创办者赵梅伯任院长。这是抗战时期的一所私立性质的高等音乐院校。它以培养专门音乐人才及音乐师资为办学目的,主要吸收西北地区、京津沪及其他沦陷区的流亡学生中有志于音乐的青年。专业设置有理论作曲、国乐、键盘、声乐、弦乐五组。该校十分重视艺术实践,经常举办音乐会,马思聪就曾开过两次钢琴独奏音乐会。

2.解放战争时期的钢琴教育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钢琴音乐的过渡时期,当时在大后方的各艺术院校纷纷迁回原址,开始了战后的重建工作。这一时期,设在青木关的国立音乐院于1946年将本科随国民党政府还都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国立音乐院,设在松林岗的国立音乐院分院也于1946年搬抵上海,并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和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进行院校合并、三校合一。

这一时期新建的专业音乐院校还有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国立歌剧学校、国立湖南音乐专科学校、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等。这些教育机构积极培养了大批钢琴艺术人才,为我国的文艺事业做出了贡献,为中国专业钢琴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也为中国钢琴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一些艺术院校回迁、新建的同时,一些著名的钢琴家,如丁善德、洪士珪、李嘉禄、吴乐懿等开始陆续出国深造。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钢琴教育是早期钢琴教育的延续与发展,它基本上是西方钢琴教学体系的移植,在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无不留下西方钢琴教学体系的痕迹,并且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的办学方向发展。该时期的钢琴家对中国专业钢琴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步伐,为中国专业钢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