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经:古今对‘德行’解释的误导与对‘上’释义的挑战

道德经:古今对‘德行’解释的误导与对‘上’释义的挑战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今本等版本在删除“故失道”这句话后,几乎彻底将“德行”误导到“上等”“下等”这种个人修行层面的解释上来,进而更改了本章老子对古今社会整体“德行评说”的主旨,不仅转移了话题,粉饰了太平,掩盖了真相,而且将整部书的基调改变了。如此,就对两千多年来大家所理解的“上”的释义提出了挑战。另外,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有记载,指出尧的帝位为舜所阴谋强夺。

道德经:古今对‘德行’解释的误导与对‘上’释义的挑战

本章是《道篇》的最后一章,老子再一次强调,“道”运用于天下治理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看重“名分”。治理国家就要盯住“治”字,不能时时把自己王侯将相的名分挂在心上,也就是要将名利、地位与私欲都置之度外,这样才能真正治理好国家和天下。

具体来说,侯王能够守住“无名”的原则,就会大公无私,这样万物就会自然被感化而顺从。如果顺从的民众出现私欲大发、胡作非为的情况,那么,就可以以“道”的不求名利将其制服,这样他们就不会再陷入困顿与侮辱之中了。

注意,老子强调:制服只是一切的开始,最为关键的是要让民众明白他们不再陷入困辱的原因,要用情理去感化他们,让他们真正明白“道”的无名与摆脱困辱之间的关系,这样,天下才能真正的稳定、安宁下来。也就是要让民众发自内心认同,才能天下大治。(www.xing528.com)

今本等版本将“无名”改为“无为而无不为”,这种篡改让世人歪曲了老子的本意和《道德经》的真谛,误解长达两千多年。可见,谬传对于人们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影响太大了,将其更正是很有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