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经:古今差异详解,揭示篡改嫌疑与误导》

《道德经:古今差异详解,揭示篡改嫌疑与误导》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笔者认为,传世诸本添加这一句有混淆视听、误导并企图掩盖老子所揭露当世某些真相的嫌疑。二是,帛书甲本在解决传世诸本中的争议或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方面大多比乙本更合理。四是,从文意上来说,“故失道”在这里承前启后,非常重要,被删除后,整章文意陡然转变。老子本来是谈整个社会的德行问题,如此一来,则突兀地变为“逃避世事、明哲保身”的个人修行问题。显然,这就不再是疏忽或失误了,而是明显的篡改与误导。

《道德经:古今差异详解,揭示篡改嫌疑与误导》

复原本与今本有15处不同,对照其他重要传世版本(下同,故略),突出的是:

1.除了帛书甲乙本与《韩非子·解老》之外(楚简缺失本章),几乎所有的传世版本(包括今本)都凭空添加了“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或“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这一句。文中连续用了“上德”“上仁”“上义”“上礼”四个词语领头的排比句,其间突然冒出一句“下德”开头的句子,不论从文意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唐突的。同时,笔者认为,传世诸本添加这一句有混淆视听、误导并企图掩盖老子所揭露当世某些真相的嫌疑。另外,由于复原本没有这句话,对该句前面文句的理解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详见【阐释】部分解读。

2.“上德”“上仁”“上义”“上礼”的“上”字,“下德”的“下”字,以及“无以为”的理解与翻译,本书与过往众多解读存在不同,详见【阐释】部分解读。

3.“故失道”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和几乎所有的传世版本(包括今本)都没有这一句(基本上都直接表述为“故失道而后德”)。本书取用帛书甲本的内容,认为其最能体现老子的本意,原因有四:一是,帛书甲本比乙本更古老。二是,帛书甲本在解决传世诸本中的争议或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方面大多比乙本更合理。三是,从帛书甲本誊写的风格来看,其笔法随意洒脱,很可能属于当时高层贵族私录秘传、不示外人的绝品,否则这样“不入流”的墨迹不可能与笔法工整、质量上乘的帛书乙本一起入土,并和价值连城的伴物放在一起。四是,从文意上来说,“故失道”在这里承前启后,非常重要,被删除后,整章文意陡然转变。老子本来是谈整个社会的德行问题(将上古社会与当下社会作比较),如此一来,则突兀地变为“逃避世事、明哲保身”的个人修行问题。(www.xing528.com)

此处,今本等版本不仅与帛书乙本的误解和改动相同,而且还在前面有意添加了一句“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以佐证这种误解和改动的正确性。显然,这就不再是疏忽或失误了,而是明显的篡改与误导。

4.“则攘臂而仍之”的“仍”字,帛书甲乙本为“乃”字,《说文》解释“乃”是“仍”的假借字,另景龙本、易玄本、庆阳本、磻溪本、楼正本、遂州本、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苏辙本及《韩非子·解老》等版本中均为“仍”字,王弼本(今本)、范应元本等版本为“扔”字,帛书整理小组校勘为“扔”字。“扔”虽然有“牵引”的意思,但也有“强拽”,即强行、不自愿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意,此处选用“仍然”的“仍”字可能更符合古貌。那么,这里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仍之”的意思就变成“以礼行事不求回报(报酬上的回应),依然奋臂相迎(而上)不推辞”。这与过往众多解读截然不同。

5.复原本中的8个“也”字被今本等版本删除,看似变得简洁,但是不妥。一者,有“也”字的原文阅读起来绵柔一些,更能让人体察古风和感应顿挫连绵的意境;二者,这里删除助词“也”后,文意确实没有多少变化,但是《道德经》后面很多章节在删除“者”“也”等语气助词后,导致大量文句断句不明、逻辑不通、意思晦涩,有些还出现误解、歧义甚至文意相反的情况;三者,今本等版本删除这些助词,让《老子》失去了气韵上的本真和形式、文字上的古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