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今读《论语》,仍能从孔子与弟子的生动对话中感受到情同父子的师生情。欧洲中世纪大学师生关系亦密切持久,其真挚情谊令人向往。[11]这一点与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异曲同工。浮山书院尤重师生之间富有生命气息的精神交往,这或许是学生们在书院找到归宿感,毕业之后对书院仍然充满美好眷恋的重要因素。[12]学生精神的成长、灵魂的唤醒离不开教师的激励,离不开师生之间精神的交往。
中国古代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今读《论语》,仍能从孔子与弟子的生动对话中感受到情同父子的师生情。宋代书院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师生关系淳厚深笃,范仲淹、胡瑗、程颐、程颢、朱熹等书院大师与生徒以诚相感,营造无拘无束、相互切磋的讲学氛围,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留下“程门立雪”等感人佳话。欧洲中世纪大学师生关系亦密切持久,其真挚情谊令人向往。牛津大学实行的导师制,更是创造了师生之间频繁接触、心灵互动的空间,学生通常每周一次到导师家或在咖啡馆与导师见面接受课程辅导,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正如胡晓钦所说,中世纪大学的师生关系直接源于艺徒制度中师父与学徒之间的关系,因此大学教授对学生享有“父权”,师生关系密切。[11]这一点与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异曲同工。
浮山书院尤重师生之间富有生命气息的精神交往,这或许是学生们在书院找到归宿感,毕业之后对书院仍然充满美好眷恋的重要因素。书院实行教席聘任制,根据课程需要,从青岛大学各学院或校外聘请适合的教师为博雅班授课。唯师德高尚、人文底蕴深厚、治学严谨的教师方可受聘。教师除传授知识外,须得春风化雨,以身示范,做学生心灵的燃灯者。雅斯贝尔斯对教育之本真曾发表过睿智见解,认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12]学生精神的成长、灵魂的唤醒离不开教师的激励,离不开师生之间精神的交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