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LI理论模式兴起之前,学生管理理论经历了“替代父母阶段——学生人事阶段——学生服务阶段——学生发展阶段”四个阶段的变化,而SLI理论是学生发展理论的一部分。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高等教育界开展了一场关于教育质量问题的讨论,这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才能提高本科生的教育质量。1984年,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了《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重要报告,提出了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三个重要条件,即学生投身学习、严格要求、评价和反馈。报告明确阐述行政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寻求提高各种各样的大学生投身学习的途径。这份报告对当时的美国学生发展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87年,美国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发布了《学生事务观》,旗帜鲜明地提出提高和支持院校的教学使命是学生事务的宗旨。1994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提出了另一份报告,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乃当务之急——对学生事务的建议”(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Implication for Student Affairs,简称“SLI”)。这一观点出台后,立即受到美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指导学生事务新的理论基础。
“SLI”报告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促进了学生学术事务和学生管理事务的融合,并且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形成固定的关系,不可再使得学生学术学习和学生管理各自独立、各自为政。也借此提升了学生管理事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作用。新模式下,学生事务管理是对学术工作的支撑和补充,通过促进学生的学习来实现人的发展。学生事务部门的工作应联合其他机构和部门共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由此,学生事务领域再次扩大,包括学生事务管理的专家培养、校园环境的营造和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学生事务人员逐渐把培养学生学习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根本目标,学生事务的政策和方案的制定更加依赖于对学生学习的实践研究和对学院的具体评估信息。(www.xing528.com)
就此可以看出,为了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就必须强化管理学生学术事务的学院和管理学生事务的书院之间的合作。虽然在我国高校有学院统管学生学术和学生事务的传统,但是学术学院的工作重心在学术发展方面,对促进学生的通识教育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心理咨询等学生事务方面并不能提供专业的教育和相应的人力物力支持。因此,新时期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必须加强书院和学院的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