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 辉 尚春阳 苏玉波 顾 蓉[2]
摘要:现代书院制是现代大学面向未来的重要选择。本文对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发展历程和组织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回顾国内近年来书院发展的基础上,概括了书院发展的四种不同模式。在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共性问题,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政策机遇和现实挑战。
关键词:书院;挑战;机遇;实践方向
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站在一个机遇和挑战面前。在这一年,西安交通大学开辟了书院建设的试验田——文治苑。文治苑是以交通大学老校长唐文治的名字命名。当年的文治苑,集中了710名电气工程专业的大一新生。这就是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发展的起点。
到了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以带领交通大学迁校西安的校长彭康的名字命名了第一所书院,当年入学的3405名本科生新生成为“彭康书院”的首批学生。2007年,学校以同样的模式建立了“文治书院”和“宗濂书院”。2008年,学校将一万七千余名本科生整体纳入书院管理,并在当年增设了仲英书院、南洋书院、崇实书院、励志书院和启德书院。自此,西安交通大学形成了八大书院与23个学院并存的本科生“书院—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
在“双院制”育人模式下,学生按照“横向交融、纵向贯通”的原则组成书院。即每个书院横向包括了若干文科、理科、工科等专业的学生,纵向则把同一专业的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纳入同一个书院,在专业相对集中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
按照“双院制”育人模式的职责设计,学院和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是相辅相成、协作配合的:本科生学籍上隶属于专业学院,本科生的学生事务和校园生活则归属于一个书院。学院以学术与专业发展为导向,负责学生的专业教育,侧重于建立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等;书院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负责开展课堂以外的学习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侧重于以住宿社区为阵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从书院内涵的角度来看,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建设围绕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展开:一是构建温馨便捷的校园学习生活服务体系;二是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为目的,以专业、专任教师为主体组织书院导师队伍,构建学生学业辅导体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导师制;三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实施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四是以搭建学生自我管理服务平台为载体,培养学生参与学校和书院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与专业学院负责开展的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互补,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从书院特色的角度来看,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建设形成了三个影响力广泛的育人品牌。
第一是知心工程。知心工程就是推动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谈话。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学校设计制作了十四种类型的表格用于指导和记录师生之间的谈话内容。每种表格采用不同的颜色,适用不同类别的学生。通过知心工程所积累的第一手素材,老师将其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典型案例整理成册,编印了《新生百问百解》《毕业生百问百解》,编写了《知心随想》,编制了《知心》微电影系列剧,并将这些作为学生自我辅导的指南以及辅导员开展工作的范例。我们相信,老师和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以前是、现在是、今后也将会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这样的方式,便于洞察学生思想,便于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辅导与教育工作。
第二是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提高学生八个方面的能力:交流与表达、中国文化素养、开拓性思维、职业生涯规划、领导力、公民责任意识、广泛兴趣以及国际视野。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通选层,全体学生通过参加新生养成教育、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认知自我,体察社会;第二层为任选层,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社会实践、领导力培养与素质拓展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升技能与拓展经验;第三层为自选层,鼓励学生以参加境外高校访学、自主研修和科技竞赛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挑战自我,展现个性。
第三是学业辅导。书院为学生建立了学业辅导体系。书院对学生的学业辅导,包括学习兴趣辅导、学习方法辅导、课程学习辅导、职业发展方向辅导等,有个体辅导,也有团体辅导。其中,以学业导师辅导和学长朋辈辅导最受学生欢迎。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为各个书院聘请了校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等担任院长。文治书院院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安芷生教授担任;仲英书院院长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执行董事徐小春女士担任;彭康书院院长由国务院参事、华侨大学原校长丘进教授担任;南洋书院院长由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潘宗光教授担任等。
每个书院都成立了院务委员会,部分书院设立了书院家长委员会、书院环境建设委员会、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事务听证委员会等机构,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在共同参与、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讨论、决定书院的重大事项。
从2005年试点,到2006年建立第一所正式的书院,到今天八大书院和一个书院分院的总体布局,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已经成为学校育人体系中最有活力、最有挑战,当然也是最受关注和常被评议的改革措施之一。
如果有人要问:“书院—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到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或者说,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究竟能给交大学子带来什么?生活在仲英书院,钱学森21班、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本科生,2016年同时被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全奖录取攻读研究生的赵雅婧同学这样描述自己的大学生活:“所有的会发光、所有的被看见,都不过是在无数个风尘仆仆的日子里,不动声色、全力以赴的结果。”这句话,既是书院建设者默默耕耘的写照,也是书院建设者默默耕耘的收获。书院不仅仅为赵雅婧,而是为所有的同学创造了同辈辅导、参与科研训练、组成兴趣小组、鼓励探索、容忍犯错和失败的学习环境。大学本应该就是一个充满了可能性的地方,书院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把握任何机遇,勇敢地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有一个历史时刻令书院的师生非常兴奋。2016年4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视察。他参加了书院学生活动,查看了学生社团和学生宿舍,与学生代表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这些都给了书院师生极大的鼓舞。
十年的时间,感觉很长。其实,书院的探索之路从来就不平坦。据了解,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书院制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探索,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具规模,也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
2011年,《人民日报》记者在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深入采访之后,对照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总结出了中国内地各个大学发展书院制的特点:第一,负责教学之外的事情,书院让师生关系更加密切;第二,打破同专业学生“聚居”,书院让学生的交际更广、视野更宽;第三,不再以成绩为唯一量尺,书院让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全人”。
当然,《人民日报》在此文中也提出了一个现实的挑战:书院制的出现给高校的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即书院与学院如何分工合作?这是书院制与学院制平行共存现状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从书院建设的第一天就已经出现,现在仍然存在,而且,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将会伴随书院发展,一直存在下去。
从2014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组织开展了一次中国大学书院发展调研。通过这个调研,基本上可以了解书院制在中国大学里的成长路径和发展态势。
2005年,可以说是中国高校现代书院建设的开端。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在那一年开始试行书院制。我们简单统计了一下,从那时候开始到2016年5月份,全国已有200余所高校组团来西安交通大学考察调研书院建设的情况。同样,我们也先后派出所有的辅导员到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书院制建设的经验。
通过调研得知,近十年,中国内地大学里的书院建设,呈现出了由少到多的发展势头。
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四所书院,西安交通大学试行文治苑。
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成立。
2007年,西安交通大学文治书院、宗濂书院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成立。
2008年,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启德书院、励志书院、崇实书院、南洋书院成立,汕头大学至诚书院成立。
新事物开始的头几年,往往都走得比较慢,比较谨慎。
2009年,长江师范学院钩深书院、广东肇庆学院力行书院、江南大学至善学院成立。
2010年,暨南大学四海书院,厦门工学院友惠书院、友恭书院,广东肇庆学院厚德书院、明智书院,华北理工大学知行书院成立。
2011年,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在第二附属医院和口腔医院设立分院。复旦大学希德书院、江南大学君远学院、厦门工学院友善书院、苏州大学敬文书院、南方科技大学致仁书院成立。
2012年,书院的建设速度加快。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山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书院,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厦门工学院友仁书院成立;广东肇庆学院博学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行书院、汇融书院、启明书院、航天书院成立。共有9所大学成立了13所书院。
2013年,云南大学东陆书院,河北大学工商明德书院、笃学书院、致用书院、治平书院、诚行书院,厦门工学院友敏书院,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伯川书院、令希书院,南方科技大学树仁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莲峰书院成立。共有6所大学成立11所书院。其中,厦门工学院每年都有1—2个书院成立。
2014年,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南京审计学院泽园书院、澄园书院、润园书院、沁园书院,北京师范大学学而书院,西安外事学院天使书院、开元书院、鱼化龙书院、龙腾书院、雨花书院、智慧书院、博雅书院、行知书院成立,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长春书院,新乡医学院羲和书院、精诚书院、仁智书院、崇德书院、德馨书院,西京学院万钧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右任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知行书院成立。共有9所大学成立23所书院。其中,西安外事学院在这一年里,前后共成立了8所书院。
2015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学知书院成立。
从2005年9月至2015年3月,十年时间,内地共有49所高校成立了书院以及校园社区模式的学院。从地理的维度来看,这49所高校成立的105所书院,分布在全国各地,东西部稍微集中一些。
西部地区:17所高校,36家书院。
北京:5所高校,9家书院。
上海:5所高校,13家书院。
中部地区:5所高校,9家书院。
东部地区:17所高校,38家书院。
另外,中国港澳台地区也是书院的集中地,我们调研了8个学校的24家书院。
通过分析全国各个大学新建书院的架构和规模,从学生的组成结构来看,目前的书院建设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www.xing528.com)
第一,全覆盖模式。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西安外事学院、长江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厦门工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等,这些高校将书院作为其本科生培养的基本模式,将全体本科生纳入书院。
第二,分阶段模式。部分学校将书院作为一年级学生教育的专门机构来对待,学生在第一年结束后,又回到专业学院模式继续大学生活。有的学校仅针对部分学科专业的学生实行书院制,有的学校仅将集中居住在某个校区的学生纳入书院模式。
第三,实验班模式。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这些高校将书院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构或通识教育实施机构,学生经过选拔进入书院学习。
第四,特定群体模式。有的学校面向某一特定学生群体设立书院。例如暨南大学将四海书院作为面向港澳外侨胞学生开设的管理和教育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励志书院则把全校国防生集中起来作为育人主体。有的学校把准备出国交流与学习的同学组织起来,以书院的方式开展集中教育等。
无论是全覆盖模式,还是分阶段模式,书院制始终处在探索和调整之中。如果对中国内地高校书院制发展历程稍微作一点分析和梳理,可以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共识:第一,书院建设越来越受关注,大学和社会都给以书院建设极大的关注;第二,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书院制付诸实践,虽然没有一个地方和部门出台过关于书院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文件,但是,书院的确是越来越多;第三,各个书院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呈现分众化发展的态势。
当然,十年的发展历程也显现出书院建设所面临的一些一致性问题,值得关注,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有的高校将书院仅仅定位为通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试点工程,仅仅赋予书院限定的具体职责;或者仅仅用作示范功能,限定了书院的职能拓展,限定了书院的发展空间,限定了书院发挥更加综合的教育功能。
二是各个大学各个书院特色各异、共性不多。作为育人模式的改革,书院并未形成一套具备较强推广性的基本模式。高校之间、各个书院之间形成合力、产生规模效应的基础不够稳固。
三是更多的高校倾向于将小众教育、精英教育的理念赋予书院。导致书院在大学里面,有被隔离、被疏远、被边缘化的倾向。
四是建设书院的共识尚未达成。书院建设的参与者对书院可以说不离不弃,但是,旁观者总是议论纷纷。关于书院建设不能达成共识的根本所在,就是通识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理念的对比和抗衡。书院的建设者摩拳擦掌,始终饱含对书院深厚的情感,与之对应,很多旁观者并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以高度的热情保持对书院发展的持续关注,关心或批评的声音在书院建设的十余年间,从未停止。
五是书院建设目前仍然是个探索方向,尚未形成改革潮流。与专业学院教育相比,书院仍然不是大学教书育人的对等主体。
六是书院建设需要显著的资源投入,但是书院的成效却只能缓慢显现,难以直观评估。对新建书院而言,书院在发展初期,以硬件建设、环境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为主要形式的物质投入和以辅导员、学业导师为主要队伍的人力投入显而易见,而非形式教育特别是通识教育却无法用直观的数据、具体的观测来进行评估,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书院教育成果的收效不仅难于量化,更有待较长时间的检验。
虽然面临这么多问题,也经常面对各种质疑,面向2020年,书院建设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迎来了难得的政策窗口。按照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规划、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方案以及各个大学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有三项重大改革措施已经呼之欲出,即将变成政策选择和改革方向。这些改革将会为书院建设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
第一,大学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学科大类招生的大背景下,学生在进入大学的一到两年时间里,不分具体的学科专业方向。通识教育必将成为很多大学的自主选择。书院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和组织者,必将有机会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第二,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在完全学分制的环境下,大学里延续了几十年的学科专业班级、行政班级将逐渐会淡化,课程班级、社团班级、书院班级等将会越来越普遍,学生的个性将会得到极大程度的彰显。因材施教、尊重和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发展的书院教育,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第三,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在大学里自主选择和转换专业,不受专业学科局限的书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综合的咨询和指导,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服务功能。
中国大学里的书院建设,从自觉自愿、各自耕耘,已经摸索了十年时间。站在实现2020年教育目标最后冲刺阶段的关键时刻,书院是否能够成为下一个五年的制度设计、政策选择和改革方向,仍然值得书院建设者积极努力、认真探索和勇敢实践。
作为书院的建设者,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和目标,我们都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团队合作意识、高效的沟通交流能力、强烈的创新创业热情以及敢于、勇于、乐于为国家、社会和家庭担当责任的新一代青年人才。培养我们所期望的未来人才,培养未来社会所期望的人才,这是社会和国家,学生和家庭对大学、对书院抱有的真诚期望。
面向2020年,从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书院建设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
首先,我们普遍面临着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引起的财富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人人皆为生存和利益纷纷担忧,进而严密守护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利益调整、优化和整合的余地越来越小,利益固化挤压了所有人的发展空间。要让未来社会充满活力,我们有责任、有意识地去启发年轻一代,无论他们来自怎样的家庭,人人都要对未来满怀希望、充满信心。大学里的书院,要大声地告诉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世界很精彩,人人都可以去采风。人人都可以很精彩,英雄自古不问来处。
第二,我们面临一个移动、智能、互联的网络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在带给人们便捷、高效的物质生活和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引发了人们精神上的依赖、萎靡、沉溺、虚无、失真、空幻、猜疑甚至欺诈。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加担忧的是网络在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不少年轻一代宁愿迷醉于线上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也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参与线下的社会现实活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隔着手机为亲友点赞,也不准备与亲近的人双目对视、倾心交谈。懂网络,学会用网络传播我们自己的话语和情感,将会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生存之道。但是,谁也不能把全部生活和期望寄托在网络上。年轻一代的价值塑造、品格养成、习惯培养和喜好纠偏等,仍然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手牵手的支持和肩并肩的陪伴。书院建设者千万不要忽略这一点,这或许会成为我们在未来社会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和陪伴学生的独特优势。
第三,我们面临代际鸿沟不容忽视的挑战。90后、95后,分别是指1990年和1995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他们是目前各个大学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力军。这一代人从一出生,就是网络的原住民,被称为“捧着手机闯世界的追梦人”。这一代人中的很多人,在生活方式、婚育观念、择业倾向和社会责任承担方面,表现出与父母一代完全不同的观点和立场,由此引发的代际冲突、代际疏远甚至代际抱怨日益凸显。再加上社会变革节奏快、社会竞争加剧、家庭团聚时间缩短、师生共处时间缩短等外在原因,导致年轻一代与父母一代、年轻学生与大学老师一代之间的鸿沟愈加明显,甚至难以弥合。代际鸿沟已经成为影响青年一代生活幸福感、价值归属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跨越和消除代际鸿沟,既需要90后、95后对家庭与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自觉传承,更需要父母一代、老师一代对年轻一代的尊重、理解、支持与厚爱。年轻人不认同父母和老师的价值观念,并不直接意味着对传统的背离和放弃,或许会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和发扬,这都需要老师和父母积极加以引导。
第四,我们面临多元文化对话与交流的挑战。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把全球化、国际化、世界格局视为基本发展战略。很多大学的国际学生已占到学生人数的10%—20%,甚至更多。国际师资占比更是一个大学开放办学的基本参数。全球化和本土化已经不是针锋相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融合关系,是推动大学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和扩大影响的双引擎。应该看到,全球化的收益,或者说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现实而迅速。但是,对非本土文化、异域文化、相互差异的亚文化、少数族群文化、时代文化、先锋文化的宽容和相互理解,却总是来得要晚一些、慢一些。建立多元融合的新群体,建设人人共享的多元化新家园,不能寄希望于某一个族群的忍让和谨慎,而应该立足于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以及社会成本的最小化,面向未来,面向大局,从现实入手,从长远计议,才能逐步建造起一个多元融合的新校园、新社会。
面向2020年,我们应该选择共同做一些对未来发展有价值的事情。我们认为,面向未来,大学之间,书院之间,必须加强合作与交流。
第一,继续丰富书院制建设的内涵,推行更多的受学生欢迎的书院教育活动和书院生活内容。在学生来源多样性和学生文化背景多元化的前提下,书院既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探索世界的起点,也应该是学生精神文化的归宿和思想力量的源泉。书院里的生活既可以帮助学生眺望远方,也可以帮助学生站稳脚跟,朝着自己向往的未来出发。书院是否受青年学生欢迎,是否能够首先得到青年学生的认可,是书院面向未来的重要生存之道。
第二,通过书院之间的合作,积极推动青年学生的第二校园计划和多校园计划。无论是对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学生个人、学生团体或者学生社团能够有第二校园学习生活经验和多校园学习生活经验,无论是一个星期、一个月,还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那么这一代人一定能够走出本土意识,拥有全球视野,一定能走出狭隘观念,拥有开放心态。无论是国内第二校园经验还是海外第二校园经验,都是必要的和值得的。
第三,在继续扩大国际师资规模的前提下,我们更要大力推动书院导师队伍的跨校、跨境、跨国的交流与培训。书院里的学生工作是一个领域,已经细分成了很多个专业工作方向。书院学业导师和常任导师队伍专业化的过程,也需要培养国际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体验与认同。书院导师应该通过开展跨校兼职、跨校短期培训、专项技能培训等,不断提升专业化、专家化水平。在来自国外的、境外的和远方的学生来到校园之前,书院导师已经对其成长环境和社会文化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这是增强教育亲和力、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措施。
第四,我们要尽力推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交流。书院是一个师生共享的社区。在这里,老师和学生之间共享着科学精神的指引,学生和学生之间共享着实现梦想的旅程。一个学生在教室以外、书本以外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将逐渐成为支撑其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支柱。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静坐书桌前独自学习和沉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合作、交流、分享、融合的团队式成长与学习,才能顺应知识集成创新与知识协同创新的时代潮流。
面向2020年,00后,也就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即将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人,他们相比于90后和95后,更加网络化、更加都市化、更加全球化,抚养和教育成本更高,成才和成功的期望更高,他们也会更加在乎自我、在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我们相信,00后选择大学将不仅仅关注大学的学科专业排名、本专业的教授人数、毕业后的薪资水平,他们一定会更加关注自己所青睐的大学的文化氛围以及在大学里面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一个大学,拥有的教授再多,教授的名声再大,如果从来没有机会、没有场所,能让教授们与青年学生谈古论今、谈天说地,这样的校园生活,终将会给学生和教授都留下遗憾。
我们相信,人们逐渐摆脱了择地域而居的束缚,开始择文化而居,逐兴趣而居。各具特色的书院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文化氛围的需求,满足学生多样兴趣的需求,创造适宜学生展现个性、全面发展的优雅场所。
我们也相信,营造好一个更适宜当前乃至未来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育环境,营造好一个更适宜于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所需要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好一个教育机构、教育者、教育对象共同成长所需要的良好生态系统,将是所有书院建设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现代书院制不仅是大学教育面向未来的一个选择,而且会成为大学奉献给未来社会的一个精美、精致、精彩的礼物。这份珍贵的礼物,目前就捧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参考文献
1.罗倩、林蔚:《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复旦全体新生不分专业》,《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2日。
2.姜泓冰、杨彦、尹世昌:《从香港中文大学到复旦、西安交大,学院之外再设书院,书院制改变了什么》,《人民日报》,2011年9月16日,第16版。
Towards 2020—The Challenge,Opportunity and Practical Directions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Shuyuan
Gong Hui Shang Chunyang Su Yubo Gu Rong
Abstract:Modern Shuyuan system is a crucial choice for universities to address future challenges.This study reviews how Shuyuan develops a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outlines its characteristics.A historical review of Shuyuan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s also made,which further leads to of a generalization of Shuyuan into four distinct models.When developing Shuyuan,theorists and practitioners have to address some common problems,policy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practical challenges.
Key words:Shuyuan;challenges;opportunities;practical directions
【注释】
[1]本文根据作者在2016年第三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的主题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2]宫辉,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尚春阳,教授,时任西安交通大学学工部部长;苏玉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彭康书院院务主任;顾蓉,讲师,西安交通大学学工部思想教育主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