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产生心理偏差的原因既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也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
(一)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期望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父母价值观念为主导的家庭对子女就业选择往往抱有一种特定期望。深刻影响学生心理活动和价值判断。
2.学校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中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的重要组底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心理教育认识不足,忽视心理教育的重要地位,只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心理品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心理畸形发展,特别是部分大学生心理变态发展。
3.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现在仍处于过渡时期。毕业生就业体制本身存在一些局限,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比如,社会舆论尚未形成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导向,人才“高消费”现象比较普遍等。(www.xing528.com)
(二)主观因素
1.对现实过于理想化
大学生富于理想和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及人际关系常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客观条件的限制,期望一切都是现成的和顺利的。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就大失所望,导致内心压力过大,心理失去平衡。
2.自我意识不稳定
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不足,缺乏社会经验,容易产生自我评价的偏差,自视过高,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一旦他们发现现实生活的我并不是理想中的我时,便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虑。
3.应对策略与能力欠缺
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当他们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外原因进行一番分析,但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恢复自己的身心平衡,而是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容易产生消极依赖的心理偏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