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误区之一:计划不如变化快,没有必要做生涯规划
有人认为,世界变化快,人们无法预料未来,故不需要做规划。试想一下,如果世界不存在变化,什么都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都知道自己未来几十年以后是什么样的,也就没有必要做职业生涯规划。所以,正是因为要应对当今多变的世界和环境,才更需要积极地做各种规划,也包括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
美国哈佛大学30年前曾对当时的在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没有目标的人有27%,目标模糊的人有60%,短期目标清晰的人有10%,长期目标清晰的人只有3%。30年后追踪结果表明,第一类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长期在失败的阴影里挣扎。第二类人基本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没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整日只知道为生存疲于奔命。第三类人大多进入了白领阶层,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只有第四类人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几十年如一日,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最终成了百万富翁、行业领袖或精英人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把人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用在最该用的地方,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和实现人生目标,我们应该谋定而后动。
2.误区之二:职业生涯规划等到即将毕业时再做也不迟
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说明有了对职业的成熟理解。但有些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等到即将毕业时再做不迟,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有这样一句话,说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是幸福或无奈的回忆,今天才是人生的“核心”,只有抓紧今天,明天才能生活得更美好。
从走进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接受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并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当进入社会的时候,就可以避免不知所措的尴尬。事实上,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也已经让一些高职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起就应该作为重点工作来做。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职业生涯路线;另一方面,还可拓展到职业修养、价值观等“内在”的素质培养中去。
3.误区之三: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目标或学习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达到职业目标的步骤、方法、时间安排。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立了多少最终失败的目标,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达到目标的计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不光要有职业目标,还得将目标分解、细化到每年每月甚至每周,不光要有长期计划,还得有阶段计划和短期计划。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是学习计划,达到职业目标往往不仅需要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能力,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提升工作能力的规划,从长期的角度出发来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这是今后的一种趋势。
4.误区之四: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急功近利
职业生涯规划被很多人寄予“瞬间成功和急速暴富”的速成钥匙。这事实上片面夸大了规划的作用。曾有一份在数百名大学生中所做的调查显示,9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77%的大学生35岁之前要成为年薪50万~100万元的职业经理人;还有20%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10年之内上《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做一名“金领”。
有专家指出,许多人在大学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的一种预期,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年龄和发展的考虑,就业目标定位过高,过于理想化。为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件好事,但不宜急功近利,追求速成会导致目前择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
5.误区之五:缺乏对自身的全面了解
许多人没有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首要的原因是对自己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想进行职业规划,但不知如何下手。
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最好是面对现实,做一个全面的自我分析,做好“四定”,即“定向”,就是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定点”,就是定自己职业发展的地点:“定位”,就是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定心”,就是做到心平气和。这些实际上就是解决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干”这4个最基本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防止“低价出售”了自己,也可以防止期望值过高而一无所获。
6.误区之六:把心锚等同于职业锚(www.xing528.com)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东西当我们一看见,便会油然而起各种不同的心情。像这种能刺激我们产生特别感觉的东西,不管它是好是坏,我们称之为心锚,心锚有的深奥,有的浅显,它可能是一句话、几个字、一个动作或一个东西,让我们或看、或听、或想、或嗅、或尝,在一瞬间改变我们内心的感觉。这也就是为何一看见国旗,我们便迅速感受到强烈的国家民族情感,因为它上面的颜色及图案跟这种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的心锚,心锚是思想、观念、感受、心境的综合情结,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人想改变自己一些不好的行为,但总感到力不从心。其实他若能知道这种改变是需要通过下意识的行为,便可借由新心锚的建立,消除或取代旧的心铺,使自己重新具备喜欢的习惯。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的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多的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正如“职业锚”这个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
施恩从大量跟踪调查研究中总结了5种职业锚类型: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管理型职业锚、创造型职业锚、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安全型职业锚。这5种职业锚之间可能存在着交叉,但是,每一种职业锚都有一个最突出、最强烈、最易识别的特性,便于识别。可见,心锚是推动自己就业激情,而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
7.误区之七:专业就是职业
一般来说,80%的专业决定不了职业。专业是学习阶段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被动地接受,而职业则是毕业后的任务,是一种主动的谋生手段。二者唯一的关联恐怕只是一些知识背景。谁都希望自己选择的专业就是今后的职业,但真正发现要转行时,所付出的代价恐怕也仅止于“知识背景”而已。大学的专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为理想为事业甚至为生存去从事一项工作时,你会主动去学习,去充电,培养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精神。
8.误区之八:高文凭者有高技能
“唯学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虽然大学毕业拿了文凭,但专业知识如果没有更新,去找工作,便很有可能碰壁。凭借大学文凭难以找到工作的时候,我们将何去何从?企业招聘最看重员工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面对具有同等能力的求职者,当然更看重学历水平。其实国内大学更多提供的是个人的素质教育。这也是用人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高学历不等于好人才,知识不等于就业能力,高学历不等于高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知识是两回事。现在有的大学生为什么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呢?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就业素质。既然进入了某个领域,就必须注意开发适合这一领域的自己的个人魅力,发展自己的人际交流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说话能力,让别人愿意对你讲话的能力,让别人愿意听你讲话的能力,让别人觉得你喜欢他们、尊重他们的能力,让别人喜欢你并尊重你的能力。而所有的能力,并不仅仅是学历能够表明的,重要的在于开发。
9.误区之九:就业、职业、事业混为一谈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把工作分成三个步骤,即就业、职业和事业。什么是就业?俞敏洪有一个定义,就是找一份工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干,你能干上这份工作,有了一份工作,就可以赚钱,不至于再花父母的钱,这就是就业。他有一个口头禅,22岁以前父母给你经济资助来帮助你大学毕业,如果说这是父母的应尽之职的话,那么到了22岁以后,大学毕业了,不管你是读书上研究生还是工作,如果再多花父母一分钱都是令人鄙视的。人就像动物一样,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出去养活自己,从来没有听说哪一对老动物带着小动物过一辈子的,它一定有这样一个过程,到了那个点上必须出去。老鹰看到小鹰会飞的一瞬间就再也不会去理睬那只小鹰了,一定要让它飞出去。
就业可以是临时工作,它和你的未来发展方向既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职业则是你选择的这个行业,你打算干它一辈子。当年,俞敏洪下定决心自己一辈子不离开教师这个行业,下定决心以后从来就没有变过,包括现在做新东方,他依然是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出现,依然在给学生上课。很多时候,有很多机会可以做别的行业,比新东方赚更多的钱,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别的,就是因为他觉得做那些东西跟自己做教师没有关系,所以俞敏洪后来的整个事业都是围绕着自己的职业展开的。
事业则是职业的更高境界,是职业对外的扩展和延伸。它的前提是,就算你事业做失败了,你依然能够回到你的职业上去。
10.误区之十: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涯规划
有的大学生往往在下意识中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大学生涯规划,其实二者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涯规划是整个人生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是职业生涯的铺垫或者说是职业生涯的阶段性设计,但是对职业生涯设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学生涯对人生观和世界观影响极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依赖于大学生涯规划。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很多,这里列举的仅为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的几个方面。择业心理误区的存在,必将给大学生择业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努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理性、现实地搞好自己择业定位,找准自己的择业方向,使自己在择业的过程中,少一些尴尬,多一些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