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另一突出问题是学习方式不当。36.9%的学生反映学习的最大困惑是不能适应教与学。大学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和研究学习的自觉性。加之大学里课程门类多、课时多,教师讲课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这样一来,依旧沿着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学生便产生了学习适应困难,如听课困难、做作业困难等等。有人调查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发现9.2%的学生学习“有计划,有时执行”,20.3%的学生“有计划,难以执行”,16.3%的学生“没有计划”;52%的学生课余投入最多精力的是与学习无关事情;55.1%的学生“有时预习”,17.9%的学生“极少预习”,5.6%的学生“从不预习”;51.0%的学生“有时做课堂笔记”,5.8%的学生“等复习一齐抄”,4.1%的学生“从不做”;在创新学习水平自我评价上,认为“一般”者占52.2%,认为“差”者占10.2%。
英国一位哲人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大学的学习特点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大学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广泛性和探索性等特点,课程的数量和难度都加大了,记忆性的知识减少,理解性的知识增多,这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部分大学生还使用中学期间养成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需要自觉的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学学习生活。
学习策略失当的学生尚未探索出科学的学习策略体系,有明显的不适应学习的倾向。主要表现为:①学习时间安排不科学。学习没有计划,或有计划但不能执行。视兴致而学习,兴致一来连续多时,兴致消减荒废多日。②各学习环节学习方式不当。不重视预习,不带着问题听讲,不做课堂笔记或被动接受式做笔记。不积极参与讨论,不及时解决疑问。平时不温习,考试前搞大突击。一味死记硬背,不注意融会贯通、理解记忆。课外阅读不注意精读和泛读结合,或广泛涉猎但囫囵吞枣,或学得精细但视野褊狭。
大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不仅会严重地影响学习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和疏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努力提高自身学习适应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位置,使自己的需求和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一致。这就是说,随着大学环境的变化,要使自己进入“角色”,在新的大学生活中寻找自己的方位,确立最佳位置。此外,培养自信心,在大学生学习中尤为重要。由于大学是人才云集之处,“能人”背后有“能人”,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过去的优势变得不复存在,在现实的变化面前,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产生了自卑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2.确立适当的学习抱负水平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应该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因素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抱负水平。既要有远大理想又不要“好高骛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目标和抱负水平太高,容易因经常达不到理想的目标而焦虑和丧失自信;学习目标和抱负水平太低,则很难对学习活动的动机起到激励作用,不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只有适合自己的同时又稍高一点的学习目标和抱负水平,才既能对学习活动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不会给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有局限性的大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比如:英语基础好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一次顺利考过英语四、六级,而英语基础差且学习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从心理上就不要盲目去“攀比”,没有必要给自己也确立“必须一次过级达标”的目标,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能通过也应看作是一种成功和超越,应该肯定并让自己感到满意。要知道每个人的起点和奔跑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跑到终点的时间肯定是有区别的。
3.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某种情绪情感的倾向性。学习过程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调动理性的心理元素(思维和记忆等)参与,而且要充分调动感性心理元素(兴趣、热情、感知觉、想象等)的参与。其实认识过程本身的特点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听老师讲课和自己阅读的方式来学习前人总结的各种间接的知识经验。因此学习内容大部分是抽象的、概括的。感性资料和感性认识的不足,常常会使大学生感到学习是枯燥和空洞的。因此,大学生应丰富感性认识、多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理论联系实际、多参加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习不再仅仅是抽象的、理性的、富于逻辑性的,而且是形象的、生动的、富有乐趣的。
首先,要增强学习动力,主要是确立学习目标。目标能指导人的一切行动。进入大学,等于眼前的理想实现了,新的理想—目标又等待着自己去确立,这种新目标的确立要根据大学的学习规律,结合自己的实际,并且要进行新的努力。在目标的确定中应该注意使个人目标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否则这一目标就难以实现。其次,要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情感的凝聚,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就会深入持久地去做这件事,力争达到预期目的。兴趣对于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它是求知的动力,热情的凝聚,行为的指向,成功的起点。但是,大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实践活动的丰富,培养和发展的。所以,在学习中,大学生要善于发现激发自己兴趣的事情,努力培养这种乐趣。
4.注重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www.xing528.com)
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是有效帮助大学生积极健康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减轻学习压力的重要措施和有力保障。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高度自觉地意识到自身思维认识和整个学习活动的心理状态,对认知流程学会实时监控,学会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策略,学会学习,让自己进入健康高效的学习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就是学会学习的方法。人们常把方法比作路、比作桥、比作工具,这是十分生动而恰当的。法国杰出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儿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爱因斯坦著名的“成功方程式”里,“正确的方法”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可见其重要性。掌握科学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大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5.努力克服学习心理困扰,提高学习效率
(1)克服学习过度焦虑。
第一,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和期望目标,使之切合自身和客观现实。第二,增强自信和毅力,不怕困难与失败,勇于迎接学习中的挑战,保持适度的自信心,克服虚荣心理。第三,加强心理调节,保持情绪愉快和稳定,探索、掌握切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遵循大学学习规律,以增进学习效果。
(2)预防、消除心理疲劳。
劳逸结合是预防心理疲劳的重要措施。学习一段时间,应该休息片刻放松一下;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身心得到调节和放松,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此外,要学会科学用脑,掌握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如有些人感到早上效率最高,有些人感到晚上学习效果最好,在这种情况下多用脑,就会事半功倍。
(3)克服考试焦虑或“怯场”。
要充分认识到考试是衡量学习好坏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成绩并不完全、准确、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准,特别是对能力的反映更不全面。所以,大学生应重视考试,但不过分要求高分。要考得轻松,学得愉快。提高应试技巧,首先,要做好考前准备,即认真复习,有计划,有安排,有轻重缓急。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使大脑过度疲劳,以免影响学习水平。尤其是临考前几天应保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能保证以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走进考场。其次,要有应付“怯场”的办法,考试时先做确有把握的题,难题放在后面做,这样可以消除考试紧张情绪。假如考试“怯场”,可设法转移注意力,使大脑兴奋起来,诸如想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或者是做几次深呼吸,使情绪稳定。
(4)培养良好的学习心境。
注意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节奏,让学习过程本身像一曲歌、一首诗,学会挖掘学习本身蕴涵的乐趣和美,是学习者培养的一种较高的学习境界。一个取得成功的软件工程师曾经这样说过:我在写程序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在写一首诗。在进入学习活动之前和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带着和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进入学习和完成学习活动,是保证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和良好的学习状态的重要条件。比如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美好的心理暗示,可以让适合自己的一段美妙的音乐来放松自己的大脑和神经甚至伴随部分学习过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