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适应的类型,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孔维民认为,根据适应的对象可以将其分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根据适应的基础可以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根据适应的程度可以分为浅层适应和深层适应;根据适应过程中是否有意识的参与可以分为有意识的适应和无意识的适应;根据适应过程中态度的积极或消极又可分为主动适应与被动适应等。这些分类各有自己的依据,都有一定的道理。
除了以上几种分类外,还可以根据适应的效果分出消极适应和积极适应;根据适应表现的方式分为内部适应与外部适应;根据适应的内涵分为狭义适应和广义适应等。
消极适应是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态度以适合外部环境的要求,是一种基本的、比较被动的适应方式,其作用只是求得一时的内心平衡,积极适应是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去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比较高级、比较主动的适应方式。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生存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辅相成的关联,因此这两种适应方式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事实上,两种适应对人都有重要价值,首先要能够生存,然后才谈得到发展。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生存的目的。但从个体适应能力形成的过程看,通常是要先学会生存适应,然后才能达到发展适应的水平。
内部适应是指在心理上达到认知和情感上的平衡状态的适应;外部适应是指在行为上能够符合外部环境要求的适应。一般而论,可以认为,内部适应是外部适应的基础,外部适应是内部适应的外在表现,二者应该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也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有时候屈从于某种外部压力,为了避免更大的挫折,尽管内心并不情愿,但有可能在行为上暂时遵从某种规范,表现为表面上的顺从或服从,这就是一种外部适应与内部适应不一致的情况。(www.xing528.com)
狭义的适应是指在遭受心理挫折后人们采用自我防卫机制来减轻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广义的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有效反应,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内外环境重新恢复平衡的心理过程。前者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适应过程,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有意识的适应过程,带有更明显的自主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前者出现得较早,而后者出现得较晚。但是,随着个体心理成熟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后者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里,对社会适应的概念要特别加以说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有人认为,社会适应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局部或具体的事件看,社会适应是个体社会行为的自我调节过程;而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看,社会适应实际上就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从社会化的角度看,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项:第一,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第二,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包括各种角色意识的形成以及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第三,对社会活动的适应,包括各种活动规则的掌握和活动能力的形成,如学习、交往、工作、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四项培养目标: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所反映的都是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要求。有人认为,社会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适应。这一观点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不论从事哪个方面的活动都离不开人际交往,都要同人打交道。生活也好,学习也好,工作也好,都是与人交往的过程,都要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所以,善于与人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是生活美满、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心理适应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十分密切。心理适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功能,是社会适应的心理基础。离开以同化、顺应以及其他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内化过程,个体社会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脱离开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那么心理适应本身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