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当代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处于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时期,心理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呈现出许多特点。如此自由、宽松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让大学生更迫切地反思自己,力图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当代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处于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时期,心理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加上他们生活社会的转型期,传统价值观让位于多元价值取向、人们生活方式多样化和商业文化冲击力强大等,导致他们的内心更加容易骚动不安,他们渴望向传统挑战,开拓新的生活,但是又自觉现实我的力量薄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呈现出许多特点。

(一)自我认识具有自觉性和理性

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发现生活和学习的天地一下子变得开阔了许多:他们摆脱了父母的约束,和同学住在集体宿舍里,基本上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如想吃什么吃什么,不必太顾及营养;想几点睡觉就几点睡觉,只要不耽误上课;想怎么穿就怎么穿,不必太中规中矩;想理什么发型就理什么发型,只要同学认可;想到哪玩就去哪玩,只要有时间和金钱等。他们摆脱了高考指挥棒的限制,不必紧盯着几本枯燥的课本。大学里除了开设专业课程,还开设了公共必修课程和内容丰富的各类选修课程,基本上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大学里同学之间交流内容较广泛,再加上方便的上网条件,使他们对各种社会事件和文化信息都能及时了解。如此自由、宽松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让大学生更迫切地反思自己,力图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会经常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我可能和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社会大舞台上,我扮演什么角色?“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和“我今后该怎么办?”等。

因此,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更加主动自觉,并更加理论化和理性化。他们不仅经常对“我是谁”之类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独立地思考,而且还热衷于就此类问题与同学交流,例如,与同学争论人生目的的问题,或向同学倾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他们经常暗中观察周围的同学,根据与别人的比较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力图更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大学生常常会对哲学伦理学道德修养等课程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原因是这些学科会系统地探讨人生的意义,并锻炼人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大学生也对文学艺术感兴趣,因为它们提供了人生是怎样的范例,并启迪他们对人生的深层次的思考。大学生还经常参照现实生活中自己景仰的老师和成人,参照书本或媒介中宣传的学者、名人和模范等的榜样,通过和他们认同,将他们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特征。

(二)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具片面性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我所作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经观察发现,大学生自我评价与老师、家长和同学对其评价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并且自我评价能力有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高的趋势。

但是,大学生要能客观有效地评价自我并非易事,其自我评价仍具有片面性。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高估自己,二是低估自己。经观察,大多数大学生喜欢高估自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自尊心和优越感强,富于自我想象,以对自己目前和未来状况的美好想象代替现实;在与别人比较时,倾向于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从而自信心过强。部分大学生则低估自己,主要是因为:自我期望偏高,以致难以实现,导致对现实我的不满;无法正确看待社会竞争激烈的事实,导致对自我现状和未来的焦虑;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而自尊心过强,极易受到挫折,导致自信心下降。

(三)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各异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理论,青少年阶段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能发展出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自我同一性的含义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特点,如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性格特征、交友方式和职业发展等的认识和认可。该时期的成长危险是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意思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发展产生困惑和迷茫,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存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两者不能实现积极的、健康的统一,导致不能确定自我形象和人生目标、情绪体验为焦虑、痛苦,严重的甚至导致人格障碍精神病

大学生处在青年中期,他们在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中主要是确定“我到底是什么人?”,并达到“这就是我”的自我认同。参照美国心理学家马萨关于青少年同一性的四种方式的分类,我们来论述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我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达成型

这类大学生能做到较客观地认识和认可自我。因为他们能从现实我出发,修正和追求理想我,并控制、完善现实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实我和理想我的积极的、健康的统一。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已经达成。这类大学生一般具有许多优良的性格特点,如:善于独立思考、富于好奇心、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幽默大度和耐挫折能力强等。例如,某大学生从小父母就比较注意锻炼他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并引导他树立远大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奋斗。结果该生自上小学以来,基本上一直保持着昂扬的学习斗志,并在德、体和劳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全面的锻炼和发展。他考入某名牌大学后,又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较快确立了自己的事业目标,并通过勤奋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比较健全,其之所以能较早达成自我同一性,归功于父母、老师的正确要求、引导和帮助,以及他自身的积极努力。

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在大学生中仍占少数。大多数的大学生仍处在探索和发展其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

2.早定型

这类大学生从小是听父母话的“乖孩子”,在学校在则是听老师话的“好学生”。他们习惯于放弃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完全内化家长和老师的价值观,根据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并完全按照家长和老师对自己未来的设计来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这类大学生固然可以免除在自我确认和自我探索中的痛苦思考。但是,早定实际上并非好事。因为这种类型的大学生所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可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得出来的,所以当外界条件不顺利时,他们的自我认识就会变得模糊不清,也无法再达到自我认可。例如,某大学生从小就很听父母和老师的话,按照他们对他的设计顺利地考上了某大学某名牌专业。但是,进入大学后,却越来越发现自己并不像他们认为的那样,具有在该专业上发展的巨大潜力,而且,自己远非像他们评价的那样具有完美的品质,如聪明、坚强、乐观和独立等,由此对“我究竟是怎样的人?”和“我的前途会怎样?”产生困惑和怀疑,甚至导致严重的倒退,不得不申请退学。

由于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过分的爱和害怕孩子在社会上吃亏的心理,在物质上尽一切可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在精神上要求他们依附自己,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了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再加上现在的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并不太注重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而是片面强调学生要听老师的话,循规蹈矩,也使得不少学生形成了胆小怕事、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平庸性格。鉴于以上的情况,早定型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可能占有一定的比例。

3.延缓型

这类大学生在上中学时只顾埋头读书,对自我思考较少。进入大学以后,才发现生活和学习的天地很宽广,课程学习只是一部分,其他同学会把相当多的精力用在学习其他的有用的知识、了解社会、相互交往和娱乐休闲等方面。因此,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里,他们才开始反思“我究竟是怎样的人?”和“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在这样的反思中,他们常常为自己只会学习、不懂生活而自觉自己是个枯燥乏味的人,并且还很可能发现自己即使在学习方面也不是出类拔萃的,因此而深感自卑自责。一些人经过痛苦的自我确认,逐渐发现了自己的特点和前进的方向,找到了理想我和现实我结合的最佳点,从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另一些人还处在自我探索的困惑中,暂时无法找到理想我和现实我结合的交点,为此深感不安和痛苦。对这部分人应给予安慰和鼓励,因为只要没有放弃对自我的反思和追寻,就一定会逐步实现自我同一性。例如,某大学生从小在极单纯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父母对他的要求只是读好书。该大学生逐渐养成了善良天真而沉默的个性。进入大学后,他起初不能适应大学里同学之间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只好把自己封闭起来,刻意回避与人交往;相比于许多同学表现出的学习之外的多种兴趣和多才多艺,他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很自卑。后来,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耐心开导下,他逐渐融入了同学中间,也能积极参加学院、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逐渐克服了自我确认的困惑,发现自己其实比较愿意与人打交道、能善解人意、口才也较好,而且这些性格特征和能力恰好非常适合所学的专业市场营销,他为此感到对未来信心倍增。(www.xing528.com)

由于现行的教育还是过分强调智育,忽视全面发展,所以,这种延缓型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也有一定的比例。

4.迷惘型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对现实我不满,又认为理想我难以实现,因此陷入了对自我确认的困惑之中。他们往往表现出对一切事物或活动都心灰意懒,如因为害怕别人知道了自己内心的困惑和苦恼会嘲笑自己,或认为别人根本无法理解自己、帮助自己,所以就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很少与别人倾心交流;因为无法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或学习的知识对自己未来的意义,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敷衍了事;因为觉得自己心境不佳,根本无法投入进娱乐活动,或者觉得这些活动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对此不感兴趣,较少参加,或参加了也没法得到快乐;等等。例如,某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等都不甚满意,但他又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幻想自己将来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当个总经理。于是,当一家他想去的公司要他去参加招聘面试时,他却意外地怯场了。他当时的心情很矛盾,既有害怕和慌乱,还有傲气和不屑。事后,他到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经过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他明白了自己的问题主要在于对现实我的评价不客观。原来他一直受到母亲在他小时候说过的他有某种身体残疾的话的影响,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很不满。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较快地恢复了自信,成功地通过了下一次面试。

迷惘型的大学生内心仍然有理想,但是因为不能从现实出发,所以难以将理想和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在现实中屡屡有挫败感。因为迷惘型的大学生尚处在向成年期过渡的心理未成熟阶段,所以他们在认识现实我上容易因一时的挫折而否定自己,也容易因过分富于想象力而使理想我变得遥不可及,这些问题一般会随着他们的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多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好转。在大学阶段里,如果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给予积极关注,适当引导,可以更快地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困惑的怪圈。目前,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性

矛盾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这种矛盾性从心理上看根源于他们的心理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从社会上看则根源于他们尚未真正走向社会,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尚未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最主要的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交往需要与闭锁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以及自尊心和自卑感的矛盾,除此之外,还有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的矛盾、求知欲强而识别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和对异性的向往与害怕的矛盾等。下面只探讨四个主要矛盾: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发展到高峰,加之他们的情绪体验十分深刻和丰富,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他们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譬如,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体魄不够强健和社会交往技巧较差等。由于大学生是以群体的形式在大学校园里共同生活和学习,他们远离家长的管束,在一定程度上也较少受学校的约束,所以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力很大,表现在:情绪上容易相互感染、行为上相互模仿、认识上相互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他们的理想我更加远离现实,加重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大学生之间常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加以讨论,但由于他们对现实的批判往往过于简单、片面,他们从理想化的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案常常引不起社会关注,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失落感。要注意的是,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它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惑和苦恼;另一方面,它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在大学阶段,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要借此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寻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结合点。

2.交往需要与闭锁需要的矛盾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基本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基础上,会产生归属和爱的需要。大学生基本上可以满足前两种低层次的需要,所以,他们会受交往需要的支配,迫切地希望广交朋友,并能有几个知心朋友,大家彼此倾吐自己的心事,共同交流和探讨人生问题。但是,大学生又有强烈的封闭自己、与人隔绝的需要。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向往一种个人的、独特的、自由的状态,希望在这种状态下独自思考和体验人生。大学生如果不能恰当地处理好交往需要与闭锁需要之间的矛盾,就要么会感到自己被朋友占据了、毫无自我,从而萌生失落感,要么会感到没有朋友,从而产生孤独感。恰当地处理好交往需要与闭锁需要之间的矛盾,则既能用友情抵御住孤独,又能守住自我内心世界那份独特和宁静。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与同学交往要真诚,即敞开心扉,切忌说假话骗人;对同学的困难要主动热情地关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同学的真情;保留交往的界限,即注意所交的人、场合和时间等因素,掌握好自我暴露的分寸。

3.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

大学生既强烈地要求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约束,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又仍在情感上和行为上对家庭、学校存在较大程度的依附。这是因为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独立意向迅速发展,他们已处于向成人角色的过渡时期;而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仍需要家庭的经济供给和与父母的感情深厚等原因,他们的依恋、依赖心理仍难以割舍。特别是对那些被父母过多保护、已经习惯于一切都依赖父母的大学生来说,独立性与依附性之间的矛盾会特别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增强独立意识;锻炼独立的才能;与父母和老师等建立、保持亲密的联系,但要逐渐增加关系的平等性质。

4.自尊感与自卑感的矛盾

自尊感是个体能悦纳自己,并尊重自己,对自己抱着肯定的态度。自卑感则是个体对自己不满,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它们是自我体验中的两种相互对立的情感,但是在大学生身上,经常交织在一起。一般来看,大学生的自尊感特别强。这与他们在中学时代相比于其他同学比较突出有关。而进入大学后,与其他同学重新比较,许多人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不见了,从而感到焦虑、痛苦,自卑感强烈。另外,大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往往对自己有着过高的接近完美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存在某些不足,如容貌不是很突出、身材不是很健美、学习算不上拔尖、家庭背景谈不上显赫和才艺算不上专业等,就容易夸大自己的不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增强自尊心,减少自傲情绪;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不足,增加进取心,减少自卑情绪;不要盲目地与别人比较,增强自信心和耐挫折能力。

(五)自我塑造愿望强烈,主动性、自律性有所提高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他们一旦意识到并认可了某种自我形象,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塑造的愿望,并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他们一般还会对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非常敏感,有非改之而后快的决心,并可能切实在行动上有所体现。这些与大学生追求自我的完善、甚至完美有关,是他们力图实现理想我、控制现实我的表现。大学生在大学里,可以汲取到广泛的知识,并结识性格各异、家庭背景不同、甚至文化背景也有差异的同学和朋友,这给他们提供了多个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参照系,激发了他们原来就有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动机。大学集体的生活给了大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对许多大学生来说,这会锻炼他们的自制力,并促进他们提高自控能力。但也有些大学生,在这更多的自由空间里失去了方向,变得意志消沉,行为懒散,缺乏自控力。还有极少部分的大学生抱着消极的宿命论,根本不相信自己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因此,要教育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并使他们了解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和方式方法,促进他们积极地进行自我塑造,提高主动性和自律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