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现实是健康心理教育的源泉,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必须从大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社会背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才行之有效。
2.发展的原则
一切事物都有产生、增长、变化和进步的过程,大学生在校期间,从带有中学生特点的青年中期到接近成年人的青年后期,是一个发展成长的过程,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在迅速的发展,所以必须以发展的原则,分层次、分对象、分特点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每一门学科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在理论上深入探索,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来充实理论,丰富实践的内涵,进一步完善健康心理学这门学科。
4.系统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手段看都不是孤立的,单靠课堂讲授或心理咨询是远远不够的,要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教育性原则
心理健康主要是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服务,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培养合格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实践法(www.xing528.com)
(1)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对学生系统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如《大学生心理卫生学》《大学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有针对性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如《新生心理适应》《考试心理》《如何走上社会——毕业生心理》等;开设心理训练实践课程,以训练学生心理行为为主,如《大学生行为指导》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2)通过学校的传媒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利用大学生黑板报、校内交流刊物、广播、网络等,宣传心理学知识,造成声势,扩大影响。
(3)发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保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性组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周,大型心理咨询活动,组织各类宣传活动,校园情景剧大赛,以及开展同龄人帮助,如朋辈咨询。
(4)做好积极的心理干预,建立三级保健网络,即班级(学生保健员)——系级(班主任)——校级(心理中心)之间的联系,定期培训学生心理保健员和班主任,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以积极的预防保健为主。
2.调查法
(1)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掌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人才培养、德育工作提供依据;特殊的学生要给予跟踪关怀。
(2)专题调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贫困生心理状况调查”“大学生睡眠状况调查”“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等。
3.访谈法
(1)做好心理咨询。在帮助学生自我调节的同时,心理压力大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专业帮助,经过交谈、协商、指导、领悟,帮助学生达到自助的目的,走向健康。心理咨询可以采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的方法,必要的进行心理治疗。
(2)对新生,在进行心理普查的基础上,约请有关同学了解进校后情况以及周围同学情况,以利给予及时帮助。
(3)走访年级导师、班主任,针对学生普遍问题,采用开放式的问答方式,开展小型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共同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