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清宫鸟谱中的鸳鸯图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清宫鸟谱中的鸳鸯图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存清初张为邦、余省临摹蒋廷锡的《清宫鸟谱》鸳鸯图,一对鸳鸯呼之欲出,则可称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清宫鸟谱中的鸳鸯图

古人早就认识鸳鸯,但有多种称谓,如匹鸟、鸂鶒、官鸭、五彩鸳鸯、锦鸳鸯、紫鸳鸯、文禽、文鸟、乌仁哈钦、邓木鸟、黄鸭、红雁戈者、红鸭、相思鸟、双双鸟、青鹤、鸂鹜、鸂鸭、水鸳鸯、鸳鸯鸟、花鸭子、油瘩档等。从方志记载中正式称谓的使用频次看,以“鸳鸯”[23]占绝大多数,其次是“鸂鶒”[24],还有少量“黄鸭”及“相思鸟”等。

●鸳鸯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关于鸳鸯的句子有: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释文:鸳鸯双双轻飞翔,遭遇大小罗与网。好人万年寿而康,福禄一同来安享。鸳鸯相偎在鱼梁,喙儿插进左翅膀。好人万年寿而康,一生幸福绵绵长。

●匹鸟

春秋)师旷《禽经》:“鸳鸯,匹鸟也。”(汉)郑玄《毛诗笺》:“匹鸟,言其止则相耦,飞则为双,性驯耦也。”(晋)陆机《燕歌行》:“白日既没明灯辉,夜禽赴林匹鸟栖。”(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其一思而死。故谓之匹鸟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鸳:鸳鸯也。《小雅传》曰:鸳鸯,匹鸟也。《古今注》曰:雌雄未尝相离。按:鸂[25]者,鸳鸯属也从鸟,夗声。

鸯:鸳鸯也。二字双声从鸟,央声。按:人们常见鸳鸯尽管形色悬殊,却成双入对;在水面上,它们相亲相爱,悠闲自得,风韵迷人;它们时而跃入水中,引颈击水,追逐嬉戏;时而又上到陆地,抖落身上的水珠,精心地梳理华丽的羽毛;尤其是看到鸳鸯恩爱有加,是人们心目中永恒爱情的象征,甚至认为鸳鸯一旦结为配偶,便陪伴终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凄凉地度过余生。可见2 000多年来,除了作为著名的观赏鸟类之外,人们常见到的鸳鸯出双入对,相互依恋,将它们作为恩爱夫妻与忠贞的象征,成为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与民间工艺品中永恒的题材;继而,人们又引申出将它们用来比喻成双配对的事物。

●邓木鸟

(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道:“邓木鸟:羽毛五色,雌雄相逐。”

●黄鸭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

【释名】黄鸭《纲目》、匹鸟。

时珍曰:鸳鸯终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鸣曰鸳,雌鸣曰鸯。崔豹《古今注》云:鸳鸯,雄雌不相离,人获其一,则一相思而死,故谓之匹鸟。《涅经》:谓之婆罗迦邻提。

【集解】时珍曰:鸳鸯,凫类也,南方湖溪中有之。栖于土穴中,大如小鸭。其质杏黄色,有文采,红头翠鬣,黑翅黑尾,红掌,头有白长毛垂之至尾。交颈而卧,其交不再。

按:尽管未诠释“黄鸭”的由来,但对于雄鸳鸯的色彩描述基本恰当。

清乾隆元年与四十四年《盛京通志》皆有:

鸳鸯:形如小鸭,色黄,有文,红头,翠鬣。止则相偶,飞则成双。

按:此说似是鸳鸯别名为“黄鸭”的由来。清光绪《宜兴荆溪县志》诠释:

鸳鸯:黄鸭形如小鸭,杏黄色,故名黄鸭。红头,翠鬣,黑羽,黑尾,红掌。雌雄交颈而卧。谓之匹鸟。

按:此说主要依据鸳鸯形如鸭,其雄鸟的杏黄色而获之“黄鸭”别称。

民国横山县志》也明确:

鸳鸯:即黄鸭。尝栖河涧中,雌雄不相离。有五彩斑纹。县产毛质多杏黄色。

民国《临泽县志》确认:

鸳鸯:一名黄鸭,一名匹鸟。李时珍曰:鸳鸯,大如小鸭。其质杏黄色,有文彩。黑头,翠鬣,黑翅,黑尾,红掌。头有白长毛垂之至尾。我县河濑间多有之。

●官鸭

此称谓由来尚未见到,但鸳鸯乃鸭科水禽,体形与鸭相似,雄性头部有明显的羽冠。故“官鸭”之称,似为“冠鸭”之谐音。

鸳鸯的英文名为Mandarin Duck,翻译为“中国官鸭”。(www.xing528.com)

●文鸟

《古今注》诠释:

鸳鸯,一名文禽,凫类也。似凫,毛有文彩。

按:鸳鸯雄性的毛色多彩,古人以“毛有文彩”“有文”描述,故有文鸟、文禽之称。

●红鸭

似主要依据鸳鸯形如鸭,雄鸟的嘴红色而获之“红鸭”别称。

●鸂鶒

(唐)杜甫《卜居》: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按:杜甫诗句中显示鸂鶒出双入对的特点。

(宋)罗愿《尔雅翼》记述:“黄赤五彩者,首有缨者,皆鸂鶒耳。然鸂鶒亦鸳鸯之类,其色多紫。”较早就认定“鸂鶒”乃“鸳鸯”之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论及:

陆佃《埤雅》曰:鸂鷘五色,尾有毛如船柂,小于鸭。性食短狐,在山泽中,无复毒气。故《淮赋》云:“鸂鷘寻邪而逐害。”此鸟盖溪中之敕邪逐害者,故以名云。

陈昭裕《建州图经》曰:鸂鷘于水中宿,先少若有敕令也。亦以浮游,雄者左,雌者右,群伍皆有(武)[式]度。

按:此既有鸂鶒的形态描述,又有其习性,还有名称的由来。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

鸂鶒其游于溪也,左雄右雌,群伍不乱,似有式度者,故《说文》又作溪鹉。其形大于鸳鸯而色多紫,亦好并游,故谓之紫鸳鸯也。

(明)文震亨《长物志》也诠释:

鸂鶒能敕水,故水族不能害。蓄之者宜于广池巨浸,十百为群,翠毛朱喙,灿然水中。他如乌啄白鸭,亦可畜一二,以代鹅群。曲栏垂柳之下,游泳可玩。

(清)张为邦、余省临摹蒋廷锡(1669—1732)《鸟谱》,留下了相关文字[26]与图形(图7.23),我们在《清宫鸟谱》(李湜等,2014)中可见:

图7.23 《清宫鸟谱》中的鸂鶒

黑睛,缥白眶至目后尖出;粉红嘴角,带微苍色;黑绿头项,缥白颌,赭黑背、膊。翅根短毛分青、白两节,黑翅,苍尾。臆前、肋下俱苍色毛,间微白斑。黄足,粉红爪,趾间幕皮浅黑色。刘逵《〈吴都赋〉注》云:,水鸟也。色黄赤,有斑文。江东诸郡皆有之。《图经》云:鸂,于水渚宿。(老)[先]少若有敕令也。雄者左,雌者右,群伍皆有式度。《续博物志》云:鸂能敕水,故宿水而物莫能害。《临海异物志》云:鸂,毛有五色。食短狐,其在溪中无复毒气。《本草纲目》云:鸂,大于鸳鸯而色多紫,亦好并游,故谓之紫鸳鸯也。按:尽管存在个别出入,但综合相关情况,可见所谓“鸂鶒”,实际上主要是指鸳鸯的雌鸟。

鸳鸯并非十分罕见的鸟类,古往今来,人们纷纷采用金属、宝石、料器、瓷器、绘画、雕刻、刺绣、剪纸等材料或工艺制作鸳鸯形象,但我们所见的工艺品多为神似者(如文官七品的“鸂鶒”补子,图7.24),形似鸳鸯者寥寥。现存清初张为邦、余省临摹蒋廷锡的《清宫鸟谱》(李湜等,2014)鸳鸯图(图7.25),一对鸳鸯呼之欲出,则可称之标本画。

图7.24 清文官七品补子[27]

图7.25 清人绘制的鸳鸯

古人对于鸳鸯的描述也见仁见智(详见下文的方志资料等),除个别讹误[28]外,基本上点出鸳鸯的特征或特性、别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