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是较特殊的由雌雄鸟名合一称谓的动物之一。“鸳”指雄鸟,“鸯”指雌鸟,但通常合称之;现更作为该物种的中文学名。此外,又名匹鸟、鸂鶒、官鸭、乌仁哈钦、邓木鸟等。
鸳鸯是雌雄鸟有显著差异,又常成对相处的中小型游禽(图7.1~图7.22),由于它们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其大小介于绿头鸭和绿翅鸭之间,体长38~45cm,体重0.5km左右。
图7.1 鸳鸯(雄)[1]
图7.2 鸳鸯(雌)[2]
图7.3 雄鸟头颈侧视[3]
图7.4 雄鸟头颈正视[4]
图7.5 绿荷下的鸳鸯[5]
图7.6 水中并游[6]
图7.7 枝上小憩[7]
图7.8 衰草旁暂停[8]
图7.9 岩畔梳理[9]
图7.10 群翔[10]
图7.11 飞升[11]
图7.12 双飞[12]
图7.13 传情[13]
(www.xing528.com)
图7.14 交配[14]
图7.15 依偎[15]
图7.16 树洞中的鸳鸯卵[16]
图7.17 巢口上的雌鸟与雏鸟[17]
图7.18 雌鸟引雏出巢[18]
图7.19 幼鸟(雌)[19]
图7.20 幼鸟(雄)[20]
图7.21 亚成鸟(雌)[21]
图7.22 亚成鸟(雄)[22]
鸳鸯的雄鸟色彩丰富、艳丽并具文彩:额和头顶中央为翠绿色,并具金属光泽;枕部呈铜赤色,与后颈的暗紫绿色长羽组成羽冠。眉纹现白色,宽且长,并向后延伸构成羽冠的一部分。眼先为淡黄色,虹膜黑褐色,颊部具棕栗色斑,眼上方和耳羽皆棕白色,颈侧具长矛形的辉栗色领羽。颏与喉皆纯栗色;嘴暗角红色,尖端白色。上胸和胸侧呈暗紫色;下胸至尾下覆羽为乳白色;下胸两侧则呈绒黑色,具两条白色斜带;两胁近腰处具黑白相间的横斑,其后两胁为紫赭色,腋羽褐色。背与腰皆暗褐色,并呈具铜绿色金属光泽;内侧肩羽为紫色,但外侧数枚纯白色,并具绒黑色边;翅上覆羽与背则色彩相同。初级飞羽呈暗褐色,外翈具银白色羽缘,内翈先端具铜绿色光泽;次级飞羽为褐色,具白色羽端,内侧数枚外翈呈金属绿色;三级飞羽现黑褐色,外翈亦呈金属绿色,与内侧次级飞羽外翈上的绿色共同组成蓝绿色翼镜;最后一枚三级飞羽外翈为金属绿色,具栗黄色先端,内翈则扩大成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边缘前段为棕白色,后段为绒黑色,羽干黄色。尾羽暗褐色而带金属绿色。脚有蹼,橙黄色。
鸳鸯的雌鸟较之雄鸟则黯然失色:头和后颈皆灰褐色,无冠羽;虹膜黑褐色,眼周为白色,其后一条白纹与眼周白圈相连,形成特有的白色眉纹。颏与喉同为白色;嘴褐色至粉红色,嘴基白色。胸、胸侧和两胁皆暗棕褐色,杂有淡色斑点。上体呈灰褐色,两翅虽与雄鸟相似,但无金属光泽和帆状直立羽。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脚有蹼,暗灰色。
鸳鸯一般栖息在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及附近的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等处,冬季多栖息于大的开阔湖泊、江河和沼泽地带;喜欢成群活动,一般有20多只,有时也同其他野鸭混在一起。在晨雾尚未散尽的时候,就从夜晚栖息的丛林中飞出来,聚集在水塘边,先在有树荫或芦苇丛的水面上漂浮、取食,然后再飞到树林中去觅食,一二个小时后,又先后回到河滩或水塘附近的树枝或岩石上休息。
鸳鸯的觅食活动主要在白天,特别是黎明到日出前和下午到黄昏前两段时间最为频繁。一般在河中水流平稳处和水边浅水处觅食,有时也到路边水塘和收获后的农田与耕地中觅食。除在浅水处直接觅食外,有时也潜水或将头伸入水中边游泳边觅食;休息时或漂浮在水面打盹或在水中来回游荡,有时亦成群站在水边沙滩上或石头上。
鸳鸯是杂食性鸟类,其食物种类常随季节和栖息地的不同而有变化:主要以青草、草叶、树叶、草根、草籽、苔藓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玉米、稻谷、忍冬、橡、栎树等植物果实与种子;冬季,多以坚果为食;繁殖季节,主要以蚂蚁、石蝇、螽斯、蝗虫、蚊子、甲虫等昆虫及幼虫为食,也吃蝲蛄、虾、蜗牛、蜘蛛、蛙与小型鱼类等动物性食物。
鸳鸯善游泳和潜水,飞翔力强;在地上行走也很好,除在水上活动外,也常到陆地上活动和觅食。它们生性机警,极善隐蔽。它们常浮游在距岸较远的水中,或水生植物茂密处。在饱餐后返回栖居处时,常常先有一对鸳鸯在栖居地的上空盘旋侦察,确认没有危险后才招呼大群一起落下歇息。如果发现情况,鸳鸯就发出“哦儿,哦儿”的报警声,与同伴们一起迅速逃离。
鸳鸯在山地森林中繁殖。3月末4月初迁到繁殖地时,并不立刻营巢,而是成群活动在林外河流与水塘中。随着天气逐渐变暖,鸳鸯才逐渐分散和成对进入营巢地。4月下旬到5月中旬进入交配;之前,雌雄双双游泳于水中,雄鸟频频向雌鸟曲颈点头,浸嘴于水中,同时竖直头部艳丽的冠羽,然后伸直颈部,头不时地左右摆动;随后,雌雄并肩徐徐游泳于水面,并不时将嘴浸入水中;游过一段时间后,雌鸟疾速向前,雄鸟紧跟其后,同时不断地翘起尾部,紧接着跃伏于雌鸟背上,用嘴衔着雌鸟的头羽进行交尾。交尾时间每次约2 s,可连续进行4~5次。交配后各自昂首展翅进行水浴和整理羽毛,然后上到岸上休息。
鸳鸯营巢于紧靠水边老龄树的天然树洞中,口小内大(洞口约为8cm×9cm,巢洞约为43cm×34cm,洞深约64cm),距地高10~18m。巢材极简陋,除树木本身的木屑外,再就是雌鸟从自己身上拔下的绒羽。5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7~12枚,卵圆形,白色,光滑无斑。雌鸟担任孵卵任务,除觅食外,一般不离巢;特别是在孵卵的最后1~2天,几乎根本不离巢;孵化期28~30天。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到隐蔽的河段上换羽。
鸳鸯的雏鸟早成性,破壳而出后全身即长满了绒羽;孵出第二天,雏鸟即能从高高的树洞中跳下来,进入水中后即能游泳和潜水。离巢时,亲鸟先在洞中“嗤啊,嗤啊”地鸣叫,鸣声急而细,一直持续1 h之久;然后,亲鸟才从洞中飞出,落于树下水中,并继续不停地鸣叫,在洞中的雏鸟亦跟着“叽叽”地鸣叫,并利用锐利的爪慢慢爬到洞口,然后一个一个地跳到树下草地上,并很快地跑到水中,游泳于亲鸟周围。
我国栖息的鸳鸯有候鸟(多在东北北部、内蒙古繁殖,南方越冬)与留鸟(少数在台湾、云南、贵州等地)2种居留方式(郑作新等,1979;赵正阶,2001)。当然,鸳鸯作为留鸟的居留,不止于此3个省级政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