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各省级政区历史上皆有丹顶鹤分布记录。
4.3.1 上海
上海市有较多关于丹顶鹤的历史记载。
宋绍定二年《吴郡志》记述:
鹤媒:吴人射鸟养驯鹤,使行前,而以草木叶为盾以自翳,夹弩矢以伺之。群鸟见鹤,以为同类无猜,遂为矢所中。陆龟蒙有《鹤媒歌》以讥同类相陷者。(歌云:偶系渔舟汀树枝,因看射鸟令人悲。盘空野鹤忽然下,背翳见媒心不疑。媒闲静立如无事,清唳时时入遥吹。裴回未忍过南塘,且应同声就同类。梳翎宛若相逢喜,只怕才来又惊起。窥鳞啄藻乍低昂,立定当胸流一矢。媒欢舞跃势离披,似谄功能邀弩儿。云飞水宿各自物,妒侣害群犹尔为。而况世间有名利,外头笑语中猜忌。君不见荒陂野鹤陷良媒,同类同声真可畏)
按:虽记载以驯鹤诱惑包括鹤等野鸟,但可以说明其中有丹顶鹤。
明正德七年《松江府志·土产》记述:
鹤:《[忘]怀录》:鹤,唯华亭鹤巢村所出为得地。他虽有,凡格也。《瘗鹤铭》亦谓:壬辰岁,得之华亭。鹤巢,即下沙,至今多鹤。尝询之土人,实自海东来。驯养久,乃生雏。以足有龟纹者贵。(梁)江淹诗:华亭失侣鹤,称乘轩宠遂终。三山凌苦雾,千里激悲风。心危白露下,声断彩弦中。何言斯物变,翻覆似辽东。
按:此所谓“鹤”,乃丹顶鹤。其中细节,则后有各说。
(清)王韬《瀛壖杂志》追记:
晋时,曾有白鹤一双自东海飞来,憩于鹤沙古柏,久乃生雏,相与冲霄而去。后百余年,复来二鹤徘徊村落间,或栖树杪,或宿坟园。村民聚观,则延颈长鸣,游行自若,其声嘹亮,远闻二十余里,羽毛似雪,朱顶黑尾,足高二尺余。数日后,逸翮凌霄,渺然烟灭。疑即前之雏鹤也。自后常有鹤至……
清康熙四十年(1701)《渊鉴类函·鹤》:
华亭鹤窠村所出为得地,盖自海东飞集于下沙,原非华产。其体高峻,绿足龟文,翔薄云汉,一举千里。他所有,凡格也。
按:此说虽不少沿用旧说,但明确指出“原非华产”,即“原非华亭县鹤窠村所产”,这与丹顶鹤在我国的繁殖地是东北,南方只是其越冬地或迁徙停歇地的实际较吻合。
清嘉庆十年(1805)《鹤沙瞿氏族谱·鹤沙旧德录》
《鹤沙志》:……云间申浦之东,相传有三沙焉,华亭十五保曰白沙,上海十七保曰川沙,十九保曰下沙。然居三沙之中,当时不通,为滨海沙涂鹤巢之地乎。
《南汇县志》考证(上海市南汇县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
下沙镇又名鹤沙镇,是本县古集镇之一。相传这一带,原为盛产丹顶鹤的鹤窠村所在地。原先的南汇县下沙镇,现已归属浦东新区航头镇;航头镇牌楼村十三组,就是下沙(又称鹤沙)古镇的策源地,也即旧时鹤窠村,其西端有条长着芦苇的小河,村民皆称之为鹤坡塘。
按:“鹤窠村”亦即“鹤巢村”;松江府旧称“云间”,“华亭”为其治所。“鹤窠村”的方位虽见有四说[65],但基本一致:“鹤窠村”初属华亭,即今松江区;后改属南汇县(南汇区)[66];现因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再次变动属地,今航头镇、下沙镇、新场镇一带(《天地图》标有“航头镇”),古称“鹤沙”(图8.49)。当然,历史上丹顶鹤并非“鹤窠村”而不在,只是该地更为著名而已。今上海境内还有不少带“鹤”的路名,如闵行区的鹤庆路、鹤坡路,嘉定区的鹤霞路、鹤旋路,浦东新区的鹤鸣路、鹤楼路,松江区的鹤诸路、鹤溪街,青浦区的鹤祥路、鹤吉路等多为曾有丹顶鹤飞临地点,这些基本与《松江府志》等记载吻合。
图8.49 上海市古今丹顶鹤分布概况
明崇祯三年《松江府志·物产》再记述:
鹤:陆士衡入洛阳,叹曰:华亭鹤唳可得闻乎?顾况《瘗鹤铭》亦谓:壬辰岁,得之华亭。韩倔诗云:正怜标格出华亭。华亭鹤,称之旧矣。宋·沈括曰:唯华亭鹤巢村所出,最为得地。盖自东海飞集于下沙,驯养久,乃生雏,其体高俊,绿足龟文,翔薄云汉,一举千里,诚羽族之家长,仙人之骐骧也。今沙拥平畴,去海几百里,下沙已无种矣。
刘禹锡《鹤叹序》云:友人白乐天,去年罢呉郡,挈双鹤雏以归。余相遇于扬子津,闲玩终日,翔舞调态,一符相书,信华亭之尤物也。今年春,乐天为秘书监,不以鹤随,置之洛阳第。一旦,予入门问讯其家人,鹤轩然来睨,如记相识。徘徊俯仰,似含情顾慕填膺,而不能言者。因作《鹤叹》: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故巢吴苑树,深院洛阳城。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谁怜好风月,邻舍夜吹笙。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一院春草长,三山归路迷。主人朝谒早,贪养汝南鸡。
白居易《养鹤叹二首》:辞乡远隔华亭水,逐我来栖缑岭云。惭愧稻粱长不饱,未曾回眼向鸡群。荒草院中池水畔,衔恩不去又经春。见君惊喜双回顾,应为吟声似主人。
按:尽管有“今沙拥平畴,去海几百里,下沙已无种矣”之叹,反映沧桑巨变,但在上海市一带仍有丹顶鹤记载。
清嘉庆二十二年《松江府志》记述:
鹤:《云间志》:县之东,地名鹤窠。旧传产鹤,故陆平原有:华亭鹤唳之叹。《瘗鹤铭》谓:壬辰岁,得于华亭……《忘怀录》:鹤惟华亭鹤窠村所出为得地。他虽有,凡格也。《谈苑》:秀州华亭鹤胎生者,真鹤也。形体紧小,不食鱼虾,唯食稻粱。人诿以饭,则食之。其体大,好食鱼虾,啄蛇鼠者,鹤合所生,乃卵生也。食稻粱者虽甚驯,熟久,须飞去。唯食鱼虾者,不能去耳。
按:此记述多引旧述,以示当地丹顶鹤由来已久。
清同治十一年《上海县志》记述:
鹤: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九团坝有鹤来翔,饮啄自如。居人即于城隍庙侧建一亭俾,栖息于其中。逾月,飞去,不复还。
按:记录了1841年曾有丹顶鹤停歇状况。
4.3.2 江苏
江苏省也有丹顶鹤记载的史料。《述异记》记述:
宋玄嘉初,镇北将军王仲德镇彭城。左右出猎,遇一鹤将二子,悉禽之,归以献王。
按:此记载南朝宋元嘉(424~453)初,王仲德在今徐州市野外捕获一雌鹤与二幼鸟。证明当时有丹顶鹤栖息。
明正德元年《姑苏志·土产》记述:
鹤媒:吴中弋人尝养一驯鹤,以草木叶为盾,挟弓矢伺之。鸟见鹤同类,狎之无猜疑,遂为矢所中。
陆龟蒙《鹤媒歌》:
偶系渔舟汀树枝,因看射鸟令人悲。
盘空野鹤忽然下,背翳见媒心不疑。
媒闲静立如无事,清唳时时入遥吹。
裴回未忍过南塘,且应同声就同类。
梳翎宛若相逢喜,只怕才来又惊起。
窥鳞啄藻乍低昂,立定当胸流一矢。
媒欢舞跃势离披,似谄功能邀弩儿。
云飞水宿各自物,妒侣害群犹尔为。
而况世间有名利,外头笑语中猜忌。
君不见荒陂野鹤陷良媒,同类同声真可畏。(www.xing528.com)
按:虽主要记载饲养的丹顶鹤,但其作为“鹤媒”,还是可以反映有野生丹顶鹤存在。
清光绪八年《宜兴荆溪县志》记述:
东南之涧,有翔鹤之洞(张公山后白鹤洞有白鹤飞翔,故名。《相鹤经》云:鹤乃羽族之宗,仙人之骥。千六百年乃胎产。据此,则谓鹤不卵生者,误也。鹤初生多灰色,年久,渐白。至大,毛落而氄毛生,则白如雪矣)
按:此处指出“则谓鹤不卵生者,误也”。
4.3.3 浙江
浙江省历史上也有丹顶鹤记录。
《永嘉郡记》记载:
沭溪野青田中有双白鹤,年年生伏,长大便去。
按:“永嘉郡”乃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四县置,辖境相当今温州市、乐清市、永嘉县;到唐乾元元年(758)废。说明这一带曾有丹顶鹤栖息。
《资治通鉴》记载:
大业二年……诏吏部尚书牛弘等议定舆服、仪卫制度……课州县送羽毛,民求捕之,网罗被水陆,禽兽有堪氅毦之用者,殆无遗类。乌程有高树,逾百尺,旁无附枝,上有鹤巢,民欲取之,不可上,乃伐其根。鹤恐杀其子,自拔氅毛投于地。时人或称以为瑞,曰:天子造羽仪,鸟兽自献羽毛。所役工十万余人,用金银钱帛巨亿计。
按:所称“乌程”,乃今属湖州市。古今皆以其为“丹顶鹤”舍身救幼鸟佳话则误,根据丹顶鹤的生态与习性,并不上高树,当是东方白鹳之误。特记述。
清乾隆五十七年《绍兴府志》记述:
鹤:《剡录》:张籍诗:春云剡溪口,残月镜湖西。水鹤沙边立,山鼯竹里啼。李易《剡山诗》:鱼条破波奋赤鬣,鹤唳投松翻缟衣。卢天骥《剡中诗》:但数十家看鹤户,与三两只钓鱼船。
按:通过唐、宋文人的诗作,即反映早有丹顶鹤栖息,有说明其时仍有飞临。
清光绪二十四年《杭州府志》记述:
鹤:林君复尝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
仁和三峰里人夏诚有《三峰十咏》内有:石青鹤唳(《成化志》)。
按:此处两条资料,若以前者非野生丹顶鹤,则后者可反映其非驯养。
4.3.4 江西
江西省也有丹顶鹤记录。
明正德十二年《建昌府志》记述:
鹤:《翔鹤谣序》:……元符三年八月,有鹤百余翔于境内之紫霄。大观三年己丑,复衔花木传虚,而下郡以其事闻于朝。五月丁卯,又翔集于县城之清修观,回环飞舞。及暮,望西北翔空而去。是日也,天清日明,云气解剥……昔者,群鹤翔于武夷,神光发于亳社,皆载之咏歌,被之金石,所以褒大而显扬之甚盛德也。
按:原“序”较长,仅摘录与丹顶鹤相关的直接信息。可见当地在北宋时,至少丹顶鹤有2年[元符三年(1100),大观三年(1109)]3次飞临,多时达到百余只。
4.3.5 山东
山东省也不乏丹顶鹤史料。
明万历元年《兖州府志》记述:
鹤:大如鹅,高,脚修,颈长喙。今人谓之赤颊。当夜半鸣。其鸣高亮。《鹤经》云:阳鸟也。行必依洲渚,止不集林木。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也。鸣则闻于天,飞则一举千里。欧阳永叔诗:樊笼毛羽日低催,野水长松眼暂开。万里秋风天外意,日斜闲啄岸边苔。《步虚词》: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星星仙语人听信,却向五湖翻翅飞[67]。
按:此处的“鹤”,虽有“赤颊”之称谓,但最为关键的是“凝丹为顶雪为衣”描述,证明就是丹顶鹤。
鸳鸯(按:境内无仙鹤、鸳鸯鸟。此本《旧志》或百脉湖九穴泊未塞以前有之)
按:其时当地的丹顶鹤与鸳鸯虽绝迹,但还是可以反映之前它们曾有栖息。
4.3.6 方志记载的丹顶鹤
较具体记载丹顶鹤分布的文献,以方志为主。华东的丹顶鹤在20世纪前分布(表8.4)如下。
表8.4 20世纪前华东的丹顶鹤分布概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即详见正文。①与《吴郡志》基本相同。②虽已绝迹,但之前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