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也是大鲵地理分布的西北边缘,除新疆未见分布外,甘肃、青海、宁夏分布地的数量皆不多。
5.6.1 陕西
到20世纪,陕西仍有34%的市、县栖息着大鲵,尤其在陕南比较集中。
陕南地区的秦岭与米仓山、大巴山之间是历史上陕西野生大鲵的主要分布区[66]。
《陕西省志·地理志》在“陕西省珍贵动物的种类及地理分布”指出:大鲵,数量稀少,分布在秦巴山地、关中平原(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据调查,20年前在秦巴山区山涧小溪中随处可见成体的大鲵,个体一般在3~6kg。90年代后,捕捉个体的重量下降到1.5kg以下(张树明等,2010)。
《中国动物志:两栖纲》记载陕西大鲵分布地有“洋县、太白、洛南、宁强、岚皋、佛坪、丹凤、汉中、商南、柞水、留坝”等(费梁等,2006)。
●西安市:《西安市志·动物》指出,“在秦岭深山地带的山溪中,还有珍稀动物大鲵(娃娃鱼)”(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此说固然可信,只是指该市所辖部分县域。
《周至县志·野生和水生动物》记述(《周至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
珍稀鱼类及水生动物有:大鲵(娃娃鱼)、秦岭细鳞鲑等。
大鲵:又称娃娃鱼,属两栖动物,国家列为二类保护动物,分布在板房子、厚畛子、黑河主支流,数量极多。按:据此看来,尽管大鲵分布在陕西省看来“数量稀少”,但就整个西安市看来“还有”,具体到周至县当时仍“数量极多”。
《蓝田县志·动物·虫、鱼类》记载“县境内秦岭浅山一带,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两栖类动物大鲵,分布于浅山”(蓝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说明还有大鲵分布。
●渭南市:《渭南地区志·动物·两栖类》记述(渭南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
大鲵:娃娃鱼。栖息山谷溪水中,以鱼、蛙、虾等为食,因叫声似小孩啼,故称“娃娃鱼”,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华阴市华阳乡及华县金堆城一带的山间河流。
《华阴县志·野生动物》更具体记述(华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大鲵(娃娃鱼。主要分布于华阳乡的罗敷河中)。按:由此看来,在华阴市与华县个别地点还有大鲵存在。
●宝鸡市:《宝鸡市志·动物》不仅在书前冠彩照中有“太白山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而且指出,秦岭南坡:“在海拔2 000m左右的密林中”,“两栖动物有大鲵、丽纹龙蜥、秦岭雨蛙、饰纹姬蛙等”(宝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虽证明有大鲵,但并非现辖1市9县的宝鸡市皆有此物种分布。∥据资料记载,凤县和太白县,1970~1978年每年捕捉大鲵量在2 000~5 000kg(张树明等,2010)。
太白县1973、1974和1978年3年收购用于出口的大鲵总量8 896kg。据1978年底完成的《太白县鲵鱼资源调查报告》,全县大鲵资源总量150~250kg的分布区有6处、50~150kg分布区有9处、50kg以下分布区有25处。1988年,太白县发生捕杀大鲵案件97起,倒卖大鲵4 000kg以上(刘爱华等,2007)。1990年代初,太白县等地还有大鲵分布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等,1994)。《太白县志·脊椎动物·两栖纲》记述(太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
大鲵:其背棕褐色,有黑斑,腹色淡。头部宽而扁,口大,锄骨齿呈“︵”状,鼻孔、眼极小,位于头背,无眼睑。躯干平扁,尾侧扁。四肢甚短,前肢4指、后肢5趾,似小儿手,鸣声似婴儿啼,故名“娃娃鱼”。肉可食,营养价值极高,油入药治烫伤,皮可制革。在研究动物进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分布于本县嘴头、白云、靖口、王家堎、太白河、二郎坝、黄柏塬等地之河水中。其为世界珍稀动物之一,仅中国、美国、日本有之,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按:据此,充分反映该县多处有大鲵分布。
《凤县志》既在“野生动物”指出“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 200m以下)”有“两栖类动物:蟾蜍……中国林蛙、隆肛蛙、大鲵、蝾螈”等,还在“名优特产”着重记述(凤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
大鲵:大鲵,属两栖动物。产于平木、岩湾、平坎乡车道河水域中,瓦房坝乡长坪、庄房坝村及温江寺的小溪流中也产。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形似蜥蜴,身体扁圆,光滑无鳞,背呈淡绿色,腹白,头大,眼小,尾巴扁长,四肢短,前肢各四指,后肢各五趾,口大,叫声如小儿啼,故称“娃娃鱼”,身长可达1m以上,重者四五十斤,大者近百斤。大鲵多栖息于河流山涧的石缝里,喜在清水中漫游。夏、秋天气闷热或下雷雨阵雨时,从水中爬出,栖息于岸边或山坡林草间,在陆地上可连续生活一两天。喜食鱼、虾、蛙等。夏末为繁殖期,一只雌鲵每次产卵300枚以上,幼鲵生长特慢,3年仅能长200mm。按:据此,证实尚有较多大鲵。∥据报道,前不久,一村民在凤县一小河中捕获一条长1m、重7.5kg的大鲵(娃娃鱼)后,主动上交当地有关部门(刘先寿,2000),表明到20世纪末,还有大鲵存在。
●汉中市:汉中市是大鲵在陕西的主要分布区之一,绝大部分县(区)有大鲵分布记载。∥1970年代,汉中市大鲵年出口量在5 000kg左右(张树明等,2010)。
1990年代初,洋县、宁强、留坝与佛坪等地还有大鲵分布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等,1994)。
湑水河源于秦岭西北主峰太白山,由太白县流经洋县,进入城固县后汇入汉江。据《城固县水电局关于湑水河大鲵资源的报告》称,湑水河中大鲵至少有23 280条,在陕西省同量水域中是比较丰富的。1990年暑假,征得同意,在湑水河道中段双溪镇和河道上段小河镇分别捕获长50cm、重0.8kg和长40cm、重0.5kg的大鲵各一(杨继强,1991)。经查,“小河镇”隶属城固县,故此表明城固县及其湑水河上游(至少在洋县)皆有大鲵分布。
《勉县志·野生动物》虽然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中都未列举,然而在“属二类保护的”动物中有“鲵(俗称娃娃鱼)”记载(勉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可见还有大鲵。
《略阳县志·动物·两栖类》列举有“蟾蜍(癞蛤蟆)……隆肚蛙、秦岭雨蛙、泽蛙、大鲵(娃娃鱼)等”物种(略阳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表明当地依然有大鲵存在。
《佛坪县志·动物·两栖类·有尾目》列举“小鲵科:山溪鲵(小娃娃鱼、接骨鱼)、秦巴北鲵(小娃娃鱼)、巴鲵(接骨鱼、羗活鱼)。隐腮鲵科:大鲵(娃娃鱼)”(佛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3),明确无误地表明有大鲵存在。
《汉中市(现汉台区)志·动物·两栖动物》记述(汉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
大鲵:在褒河和山间溪流中可见,50年代饮马池内有大鲵,有时夜间爬出池外街巷中。按:据此可见确实还有大鲵栖息。∥此外,《中国动物志》还记载有大鲵的“汉中”,当即指现汉台区。
《城固县志·主要野生动物·两栖类》列举有“大鲵(娃娃鱼)、中华小鲵(短尾鲵)、大蟾蜍(癞蛤蟆)、花背蟾蜍、黑斑蛙(青蛙、田鸡)、秦岭雨蛙”等(城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可见有大鲵栖息。∥此外,1989年,不法分子自大鲵原产地农民手中低价收购大鲵,高价倒卖出去的地点属今汉中市的有城固县等地(刘爱华等,2007)。1999年12月城固县一举查获一起非法走私贩运大鲵案件,当场收缴大鲵103尾(吴凡,2000)。
《镇巴县志·动物·两栖类》称“主要有:青蛙(蛤蟆)、蟾蜍(癞蛤蟆)、大鲵(娃娃鱼)、小鲵(铁娃娃鱼)等”(镇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说明也有大鲵分布。
《洋县志·野生动植物·保护动物》中记述(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
大鲵:俗称“娃娃鱼”。两栖纲,大鲵科。体长达60~70cm,最大者可达1.8m,体重可达20~25kg,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头宽扁,口大,有弧形锄骨齿;鼻孔和眼极小,无眼睑;躯干粗壮而扁,尾侧扁;四肢短,前4指,后5趾,趾间有微蹼。皮肤光滑有黏液,头部疣粒显著,成双排列。体外受精,亲体有护卵习性。叫声似小儿啼。分布在华阳山区溪流中,常遭捕杀。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按:据此,进一步证明当地仍有大鲵存在。
●安康市:1989年,不法分子自大鲵原产地农民手中低价收购大鲵,高价倒卖出去的地点属今安康市的有汉阴与宁陕县等地(刘爱华等,2007)。
《中国动物志》还记载有大鲵的“岚皋”,即是岚皋县。
《石泉县志·动物·水生动物》记述(石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1):
大鲵:即娃娃鱼。两栖动物,常栖于水域。眼小口大,四肢短,尾巴扁。有脚,脚有五趾,有似人手。肉质细嫩,味鲜可口。按:虽然该志设类不尽妥当,但还是可以证明有大鲵存在。
《宁陕县志·野生动物·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中记述(宁陕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2):
大鲵:别名:娃娃鱼。生态:大鲵是两栖纲有尾目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动物,头宽而扁、口大,因叫声似婴孩啼哭,故名“娃娃鱼”。四肢短,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栖息于海拔1 300m以下的河流中,常处于500~900m之间范围内的石质性河床或水潭里。昼伏夜出。属冷水性鱼类。分布:本县为秦岭大鲵主产地之一,县内五大河流1 600m以下河中均有分布。据农业区划调查,全县大鲵储存量约为12.5万kg。按:据此,反映该县大鲵不仅分布较广,而且数量较大。
《平利县志·野生动物》列举的“境内主要野生动物”虽并未明确划分类目,但在“珍稀兽、鸟”称“受国家重点保护的有……二级:猕猴、豺、黑熊、大灵猫(九节狸)、小灵猫(七节狸)、林麝、鬣羚、红腹角雉、岩羊、松花鸡、杜鹃、斑啄木鸟、大鲵”(平利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还是可以看出存在两栖纲的大鲵。
●商洛市:该县不仅也是陕西省大鲵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而且各县(区)皆有大鲵分布的记载。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镇安县(今县)乡土志·物产》描述:
娃娃鱼:其形如人,又名人鱼。长一二尺不等。嘴阔而尾尖,有手足。出山中老林内,年久朽木变成。将有大水,即见之。按:尽管其中有所讹传(“年久朽木变成”等),但基本上就是指大鲵。∥民国十五年(1926)《镇安县(今县)志·物产》仍有“娃娃鱼”记载。
民国八年(1919)《商南县(今县)志·物产》在“鳞之属”中也称:
人鱼:一名娃娃鱼。此物不常见,见则主凶荒。按:所称“人鱼”“娃娃鱼”皆今大鲵。∥另据报道,1970年代末,商南县腰庄清油河上游,长500m、宽5~10m的河流中,一次尚能捕获大鲵49尾(宋鸣涛,1983)。
民国二十五年(1936)《山阳县志·物产·鱼类》记述:
鯷:即人鱼。《山海经》:“出洛水。丰水亦有之。形如鲇,有四足,皮青腹白。能缘木行陆。能治啼。”又曰“娃娃鱼”。按:据此,表明确实是有大鲵。《山阳县志·野生动物·水族》记述(山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1):
鲵:又名娃娃鱼,生于林区溪水中,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山海经》载:“鲵出洛水,丰水亦有之。形如鳍,有四足,皮青腹白,能缘木行陆,能治儿啼。”现资源极少。按:据此,说明大鲵虽然一直存在,但其时已然濒危。
据1978年8~9月调查柞水县境内乾佑河上游(红庙河段),该河平日水流不急,清澈见底。尽管调查中捕捉到大鲵体重1.25kg的不多,但1977年6月,当地人在西沟峡二道河子捕获一条娃娃鱼,去内脏后体重达12.5kg(宋鸣涛等,1979),表明尚有大鲵存在。
1982年,洛南县选捕大鲵120kg参加广交会看样订货(刘爱华等,2007)。(www.xing528.com)
1990年代初,洛南、丹凤、商南与柞水等地还有大鲵分布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等,1994)。
《丹凤县志·野生动物·水族类》记述(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
江、河、溪、涧尚有大鲵(娃娃鱼)、白条鱼、鲫鱼、鳝鱼……甲鱼等……水族类,以生于县北山溪流中的娃娃鱼为最珍贵,经济价值极高,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之一。按:由此可见,丹凤县大鲵等依然存在。
《镇安县志·野生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在“兽类”中记述(镇安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
大鲵:又名娃娃鱼,是两栖纲有尾目动物。分布旬河、乾佑河、月河、东川河、达仁河、县河等河流,以高山朽木河溪为最多。皮入药,主治烧、烫伤,肉味鲜美。栖于海拔400~1 300m之间的河流中,白天伏于洞或石块下,夜出觅食。一般体长40cm,重5kg左右。全身滑腻,头扁嘴大眼小,鼻孔在吻端两侧。四肢肥短,前四指,后五趾。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按:该志分明也清楚大鲵是“两栖纲有尾目”,却将其误夹杂在“兽类”(亦即“哺乳纲”)中,但还是可以证明有大鲵生息。
《商州市(现商州区)志·动物》虽在“水生及两栖类”中未列举,但称“国家公布的一类、二类、三类保护动物,在境内有金钱豹、青羊、羚羊、红脚鸮(猫头鹰)、大鲵、水獭、锦鸡、金雕”等(商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表明还有大鲵等珍稀物种存在。
《柞水县志》在“野生动物”中称(柞水县志编纂委员会,1998):
主要虫、鱼:……鱼类主产于乾佑、金井、社川、金钱四条大河及7 320多条小河中。有鲫鱼……黄蜡丁鱼、牛尾鱼、鳜鱼、娃娃鱼、白条鱼等。
又在“林业·野生兽类”称:
已列入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羚牛、鬃羊、青羊、林麝(亦名獐子)、金冠鹿、金钱豹、水獭、大鲵(娃娃鱼)、大灵猫(亦名九节狸)、豹猫(野猫)、大小熊猫。普通动物有野猪、黑熊、狼、狐狸、林猪(亦称刺猪)、豪猪、狗獾、草鹿、山羊、鼬(亦名黄鼠狼)、草兔、松鼠等。按:据此,可见虽存在物种归类之误,然而也可证明当地有大鲵栖息。
5.6.2 甘肃
20世纪,甘肃仅在兰州以东、以南市、县有大鲵分布。
《中国动物志:两栖纲》记载甘肃的大鲵分布于“临洮、天水、文县、武县、康县、两当、徽县、成县、兰州、平凉”等地(费梁等,2006)。
●兰州市:《兰州市志·地理志·脊椎动物》在“兰州地区脊椎动物名录”列出:两栖纲的大鲵,分布在榆中县,其生境是河流农田;同时在“主要经济动物·两栖类和爬行类·珍稀经济两栖动物”记述(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等,1998):
兰州地区有两栖动物6种及亚种。其中重要的有大鲵(娃娃鱼),在七里河黄河段、雁滩先后捕获过。滨河饭店一职工捕获的一只,体长750cm,重12.5kg。大鲵数量稀少,处于濒危,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其头部平扁而宽阔,躯干粗扁;尾侧扁,游离端圆钝;吻圆钝;眼小,无眼睑;体色棕褐,或褐色沾橄榄绿;体背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面通常灰白,体侧具肋沟,头背具疣粒。按:由此记述情况,证明兰州市和榆中县确有大鲵分布。
《中国动物志》记载有大鲵的“兰州”(费梁等,2006),乃兰州市。
●天水市:1990年代初,天水市等地还有大鲵分布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等,1994)。《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秦城卷》证实“有大鲵(娃娃鱼、孩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丁伟志等,1998)。
●平凉市:《华亭县志·动物·珍稀动物·兽类》记述(华亭县志编纂委员会,1996):
鲵:又称娃娃鱼,见于关山水溪中。大鲵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按:尽管将其误归入“兽类”,但还是可以看出所谓“鲵”,就是大鲵,并在当地仍有分布,只是已处于濒危状态。
《中国动物志》记载有大鲵分布的“平凉”,乃今崆峒区[67]。
●定西市:《中国动物志》记载有大鲵的“临洮”,乃临洮县。
●陇南市:光绪三十四年(1908)《甘肃新通志·物产》仍称“孩儿鱼(两当出)”。1980年代末,“甘肃两当等地人烟稀少的深涧清溪里有娃娃鱼”(胡延清,1988),可见两当县的大鲵延续到20世纪后期。
1990年代初,武都、康县、文县与两当等地还有大鲵分布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等,1994)。
民国二十五年(1936)《康县(今县)县志·物产》记载“娃娃鱼(一名人头鱼)”,说明有大鲵栖居。∥有报道称,1992年12月,在康县附近发现与常见大鲵略异的原始性种群与罕见的红色大鲵(谭汉杰,1993)。
《西和县志·动物·鱼虾类》列举有“草鱼……鳊鱼、鲂鱼、大鲵(娃娃鱼)、蚌、海螺、瞎眯子(虾)”(西和县志编纂委员会,1997),该志虽设类不尽恰当,但还是可以看出是两栖纲的大鲵。
《武都县(现武都区)志·野生动物》尽管在“兽类”[有“……金丝猴、扭(羊)(角)羚、羚牛、鬣羚、大鲵、崖羊、水獭”]与“鱼类”[有:“……鲫鱼、泥鳅、黄鳝、团鱼、大鲵、螃蟹、小虾(红、黄两种)、对虾等”]皆有误归入的“大鲵”,但在“稀有动物”中指出“武都县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稀有动物有:猕猴、穿山甲、豺、黑熊、石貂、水獭(所有种)、麝(所有种)、鬣羚、岩羊、天鹅(所有种)、鹰(所有种)、红腹角雉、灰鹤、血雉、蓝马鸡、锦鸡(所有种)、白腹黑啄木鸟、大鲵等”(武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可见确实有大鲵分布。《中国动物志》记载有大鲵的“武县”,乃今“武都区”之讹误[68]。
《临夏回族自治州志·动物资源·野畜》中列举有“豹、狼、野猪、猞猁、貂、旱獭、鹿、獐、麝、石羊、牛羚、大鲵(娃娃鱼)、野山羊等”(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1993)。尽管记录中的“大鲵”误归入“野兽”类中,但似说明该州有两栖动物大鲵。
经查该州所属1市7县有关动物分布记载,笔者未见到东乡族自治县的,另所见《广河县志》却无“野生动植物资源”记载(广河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见到类似记载:
吊水峡是小积石山中一条很长的峡谷,两边山势峻峭,林木繁茂,有诸多山泉汇集而成的河水翻着白浪,泄流而出,在较平坦的地方汇成清澈的深潭。在峡谷中逆流攀缘而上,不时会看到飞奔在山腰的獭兔,飞翔于林中的百鸟和野鸡,盘卧在石板上的蛇,翻起河边的石块,有时还能摸到娃娃鱼[69]。虽然记载中出现“娃娃鱼”称谓,但同属该州的《和政县志·野生动物·水生动物》中列举(和政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
有鲫鱼、金鱼、山溪鲵(娃娃鱼)、狗须鱼;引进的有鲤鱼、鲢鱼、草鱼。山溪鲵为三类保护动物。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对两栖纲有尾目动物只涉及“隐腮鲵科”和“蝾螈科”,尤其是前者只有大鲵一种,何来“山溪鲵”之说?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只分“一级”和“二级”2个级别,又何来“山溪鲵为三类保护动物”之说?故此,临夏州所称“娃娃鱼”究竟是指“大鲵”,还是“山溪鲵”?值得探究。
与临夏州毗邻且位于其南部的甘南州虽未见有大鲵记载,但不乏“山溪鲵”。《甘南州志·动物资源·鱼类》记述(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9):
甘肃省重点保护的鱼类有山溪鲵(娃娃鱼、接骨丹)。主要分布在卓尼、临潭、夏河、碌曲、迭部、舟曲等县的山间小溪之中。按:该《志》虽误将山溪鲵归入“鱼类”,但说明其在甘南州分布较广泛(仅玛曲县未见记载)。
合作市在“自然资源”中指出,“在沼泽、水域中有石花鱼、绵鱼、小鲵等”[70]。山溪鲵属于“小鲵科”,故此记载,将其与“鱼”类并列,欠妥;称其“小鲵”,尚不够专指。
临潭县八角乡与冶力关乡交界处,有一高山湖泊,称冶海,民间又称常爷池。在“湖边浅水处有小鲵(当地称娃娃鱼)栖息,别无其他水生动物”[71]。明确当地人将“山溪鲵”称“娃娃鱼”。
《卓尼县志·野生动物品种资源·两栖类》列举有“山溪鲵(俗称接骨丹)、中国林蛙、花背蟾蜍、岷山大蟾蜍、西藏短齿蟾等”(卓尼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则指出“接骨丹”是山溪鲵的另一俗称。
《迭部县志·动物·具有较高价值的野生动物》中列举有“山溪鲵(一名接骨丹、娃娃鱼)”等,又准确地将其归入“两栖类”(迭部县志编纂委员会,1998),表明当地将山溪鲵又称“接骨丹”“娃娃鱼”。
尽管大鲵与山溪鲵皆是有尾、有足的两栖类动物,但见到实物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大鲵个体大,要比山溪鲵大得多;即使是大鲵幼体,也可通过前后足指、趾的差异(大鲵为前4指,后5趾。山溪鲵则皆为4个指、趾)鉴别。
据《中国动物志:两栖纲》(费梁等,2006)称,山溪鲵属在我国西部现有5种,从地理分布看,在临夏州与甘南州是西藏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又称“羗活鱼”“杉木鱼”“接骨丹”。只是该《志》记载这一带分布的西藏山溪鲵,只有“卓尼”与“临夏”两地。
为核查《临夏回族自治州志》记载的“大鲵(娃娃鱼)”是否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笔者曾在2014年2月求助于该州与临夏市人民政府,但至今没有得到答复。
5.6.3 青海
《青海省志·林业志·野生动物资源管理·野生动物资源》记载“分布于青海省的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名称(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二类保护动物”中有“大鲵(娃娃鱼)”(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3),表明有大鲵存在。然而,大鲵在青海的市级分布仅玉树州一处,只是所见文献记载更具体只涉及曲麻莱县,实际非止一地(详见下文)。
1990年代初,曲麻莱县等地还有大鲵分布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等,1994)。据报道,1966年,曾在曲麻莱县境内通天河支流得曲河一处急流下的回水潭内钓得一尾长675mm的雌鲵(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中国动物志:两栖纲》记载青海有大鲵的地点也仅有“曲麻莱”一地(费梁等,2006)。
5.6.4 宁夏
此时段仅见宁夏2处记载有大鲵,实际则不然(详见下文)。
1981年,位于青铜峡市的青铜峡水电站水库中捕到一尾长81cm、重4.7kg大鲵。从其个体来判断,它的年龄至少当有十几岁了(谭邦杰,1985)。
位于平罗县西南的沙湖,分别在1992年9月、1994年与1998年3次捕获大鲵,其中1992年捕获的身长89cm,体重4.8kg[72],至少可以表明其可以在此越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