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南地区珍稀野生动物大鲵分布状况

西南地区珍稀野生动物大鲵分布状况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南地区的5个省级政区皆有大鲵栖息,只是云南与西藏处于大鲵分布区的西南边缘,分布点较少,重庆、四川与贵州大鲵分布皆不少。大鲵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大宁河上游的西溪河和巴岩子河。

西南地区珍稀野生动物大鲵分布状况

西南地区的5个省级政区皆有大鲵栖息,只是云南与西藏处于大鲵分布区的西南边缘,分布点较少,重庆、四川与贵州大鲵分布皆不少。

5.5.1 重庆

20世纪,重庆仍有较多大鲵分布,分布的区、县约占全市的38%。

《中国动物志:两栖纲》记载重庆有大鲵栖息地点有“巫溪、巫山奉节黔江武隆彭水、酉阳、秀山”等(费梁等,2006)。还有误归“四川”的“城口”,亦即重庆市城口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重庆市大鲵主要产地之一。该县属山区,地势东低西高,平均海拔约900m。1973年6~8月,对该县主产大鲵6个区的溪河进行调查,大鲵主要分布在沅江水系的冷水河、热水河上游、龙潭河中下游和酉水的干流及其支流后河、车田河、拖把河、大江河、水口河、多碧河、偏柏河、王家河等以及乌江水系的细沙河。在最热的8月上旬平均气温25.5℃时,这些溪河测定的水温为17~20℃;溪河的河床复杂,上下落差30~180m,两岸多为石灰岩,河中多裸露的乱石;河中滩连着滩,水流湍急,水质清澈透明。由于长期受到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了许多溶洞石穴,大鲵喜栖息在有回水的洞穴中。该县1966~1972年的大鲵收购量分别为:42担、27担、31担、19担、20担、21担、37担,年平均收购28.85担;由于1972年天旱水枯易捕捉,收购量较高;推算大鲵年产量为39(1担等于50kg)担左右(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1974)。

《巫溪县志·野生动物·两栖类》记述有(巫溪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

……泽蛙(干疙蚂)、沼蛙(蓑衣背)、大鲵(娃娃鱼)、小鲵等。大鲵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大宁河上游的西溪河和巴岩子河。按:据此,说明当地仍有大鲵分布。

《武隆县志·野生动物·两栖类》列举有“大鲵、中国林蛙、金钱蛙、虎纹蛙、黑斑蛙、泽蛙、沼蛙、姬蛙”等(四川省武隆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说明还有大鲵在此生息繁衍

《黔江县(现黔江区)志·动物·两栖类》指出有“大鲵(娃娃鱼)、大蟾蜍(癞蛤蟆)、沼蛙(田鸡)”等(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反映还有大鲵存在。

《涪陵市(现涪陵区)志·动物·水生动物》记载“常见的两栖类动物有:中华大蟾蜍(俗名癞蛤蟆、癞疙宝)、黑斑蛙(青蛙、田鸡、水疙蚂)、泽蛙(干疙蚂)、沼蛙(蓑衣背)、棘皮蛙(梆梆蛙)、大鲵(娃娃鱼)等”(四川省涪陵市志编纂委员会,1995),可见仍有大鲵栖息在此。

《彭水县志·动物·两栖动物》列举有“青蛙、林蛙(简棒)、蟾蜍(癞蛤蟆)、大鲵(娃娃鱼)”等(彭水县志编纂委员会,1997),证明还有大鲵分布。

云阳县志·脊椎动物》仍有“大鲵、蟾蜍、黑斑蛙、泽蛙、沼蛙”等“两栖类”(云阳县志编纂委员会,1999)栖息。

《秀山县志·野生动物》在“其他”类中指出有“有蜜蜂、牛角蜂,蛇类、蛙类、鱼类、两栖类(大鲵)等”(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2001),反映还有大鲵。

5.5.2 四川

20世纪,四川有大鲵栖息的市、县减少并不显著,尽管存在大鲵的仅占全省的38%,但绝对数量高达59个。

《中国动物志:两栖纲》记载四川的大鲵栖息地点有“宝兴、雅安、洪雅、峨眉、乐山、马边、屏山、合江、叙永、武平、南坪、城口、青川”等(费梁等,2006)。

●成都市:民国十五年(1926)《崇庆县(今崇州市)志》还有“娃娃鱼”记载。《崇庆县(现崇州市)志·生物资源》虽然在“两栖动物”中未列举,但记载的最后称“还有罕见的大鲵(娃娃鱼)和梆梆鱼(俗名)等”(四川省崇庆县志编纂委员会,1991),反映有大鲵存在。

民国二十二年(1933)《灌县(今都江堰市)志》还记载有“人鱼”,亦即大鲵。

民国三十七年(1948)《郫县(今县)志·物产》记载有“娃娃鱼”,说明还有大鲵。

大邑县志·动物·两栖纲》明确“隐腮鲵科有大鲵”(四川省大邑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显示还有大鲵栖息。

邛崃县(现市)志·动物资源》记述(四川省邛崃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

两栖纲:解放后(1950—1985)有:大鲵(娃娃鱼)、棘腹蛙(梆梆鱼)。

属于国家规定保护的野生珍贵动物名录·两栖类:大鲵(娃娃鱼),体形扁平,(装)[状]如蜥,口位于前端,口裂宽大,上下颌前沿有锐而坚硬的锯状小齿。按:据此,证明当时现邛崃市仍有大鲵分布。

●广元市:《苍溪县志·动物·两栖动物》记载“有大鲵、蟾蜍等”(四川省苍溪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反映有此物种存在。

《旺苍县志·动物》没有明确分类,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青绒、重口(跷壳)、鲵、青鳝”等(四川省旺苍县志编纂委员会,1996),此“鲵”当是大鲵[54],现今还有该物种。

绵阳市:民国二十一年(1932)《绵阳县(今市)志·食货·物产》记述“鲵鱼:即人鱼”,反映有大鲵分布。《绵阳(县级)市志·主要动物·两栖类》称“主要有华西雨蛙、黑斑蛙、蟾蜍和大鲵等”(绵阳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1999),表明大鲵存在延续到20世纪末。

民国三十三年(1944)《四川省方志简编》提到“安县”产“娃娃鱼”,亦即今安县还有大鲵存在。《安县志·动物·两栖爬行动物》记述:

《四川动物》杂志2000年第1期《安县两栖爬行动物的生态及区系研究》记载,县境内有两栖爬行动物4目、15科、35属、53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中华大鲵(娃娃鱼),分布在茶坪河、安昌河、秀水河、塔水河及溪沟中。1994年10月5日,安县水产站在安昌镇南河桥下游捕获一条长1.35m、重12.5kg的中国大鲵[55]。按:据此看来,安县的大鲵不仅分布较广,而且存在时间也较长久。

北川县志·野生动物》虽在“两栖纲”记载“蝾螈科:小鱼儿、隐腮鱼儿、蝾螈”比较含混,然而在“珍稀野生动物”中指出“二级有:小熊猫、马熊、黑熊、黄喉貂、水獭、大灵猫小灵猫、兔狲、金猫、猞猁、林麝、马麝、水鹿、藏原羚、鬣羚、岩羊、猕猴、藏雪鸡……纵纹腹小鸮、大鲵”(北川县志编纂委员会,1996),还是可以证明有大鲵栖息。

《平武县志·动物·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记述(平武县县志编纂委员会,1997):

县境两栖类动物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是蛙形目中的蛙科、蟾蜍科、树蛙科等,而最有名的是蝾螈目隐腮鲵科的大鲵。

大鲵又名娃娃鱼,长60~70cm,重20~25kg,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背面棕褐色,有大黑斑,头宽而扁,口大,有四肢,均短,前肢四(趾)[指],后肢五趾,皮肤光滑,以鱼、蛙、虾为食。因叫声似小孩啼,故名娃娃鱼。主要分布在县境涪江河段及清澈的溪流中。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按:据此,证明当地确有大鲵分布。此外,《中国动物志》所称四川有大鲵分布的“武平”,显然是将“平武县”讹误为福建省龙岩市所辖的“武平县”。

江油县(现市)志·主要动物·两栖纲》记载“主要有大鲵、蛙、蟾蜍等野生种属”(江油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说明仍有大鲵分布。

梓潼县志·动物·珍稀特产动物》中记述(四川省梓潼县志编纂委员会,1999):

大鲵:又名娃娃鱼、中国大鲵,属两栖纲蝾螈隐腮鲵科。背棕黑色,浅灰斑,四脚,以鱼、虾、水巴虫为食。主产潼江上游之岐江,境内潼江河段有零星分布。此鱼为国家二类保护鱼类,禁止捕捞。按:其中对大鲵的分类“目”与“科”欠准确,然而还是可以说明有此物种存在。

●遂宁市:《遂宁县(现市)志·动物资源》既记载“列为国家和省级保护动物的有6种,即……两栖动物中的大鲵”,又指出“赤狐、白鹤、大鲵等逐渐减少成为濒危动物”(四川省遂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2),表明大鲵等濒危程度相当严重。

●乐山市:《乐山市志·动物·两栖类》记载称有“36种。山溪鲵、大鲵、大凉疣螈”等(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这固然可以证明有大鲵分布,只是若要表明当时全市[56]皆有大鲵栖息,则需要进一步证实。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夹江县(今县)志·物产》还有“娃娃鱼”记载。《夹江县志·动物·节肢两栖爬行类》记载,“鲵(娃娃鱼)、螃蟹蜘蛛(石蜘蛛、水蜘蛛、金蜘蛛)、蜈蚣……其中鳖、龟现已为数不多,鲵已不常见”(四川省夹江县编史修志委员会,1989),表明虽有大鲵,却已濒危;另,此处误设的“节肢两栖爬行类”将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混为一谈,失当。

民国二十六年(1937)《犍为县(今县)志·物产》有“人鱼”记载,亦即有大鲵分布。从犍为县的生态看,无不适宜大鲵栖息:境内以丘陵为主;水系发达,以岷江、马边河为主干,大小河流30条;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为17.5℃,无霜期长达333天,雨量充沛。

民国二十六年(1937)《马边纪实·物产》记载有“鲵”,亦即说明今马边彝族自治县有大鲵栖息。《马边彝族自治县志·动物》记述(马边彝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

大鲵:娃娃鱼。马边河水清凉,河中乱石交错,石缝岩穴多,宜大鲵生长。境内水域有万只左右,被誉为“大鲵之乡”。1985年乐山市人民政府定马边河为大鲵保护区,大鲵身体呈扁平状,头宽而扁圆,上面有绿豆般的小眼,尾部侧扁,四肢短小。大嘴里有密排的锋利小齿。体色有棕色、红棕色、黑棕色、黄色、褐色五种,以褐色为普遍,以金黄色为名贵。1981年马边城北河边捕到一只31kg、长152cm的大娃娃鱼。大鲵是动物界的长寿者。一般可活五六十年。《本草纲目》说鲵“声如小孩哭”。1980年珠江电影制片厂专程来马边摄制娃娃鱼与地震的科教片,就录到一头金黄色大鲵的鸣叫声。1986年,县政府发布告,保护大鲵。按:据此,证明1980年代,马边彝族自治县尚有较多大鲵分布。《中国动物志:两栖纲》数次引用1980年代马边河(涉及马边与沐川县两地)与马边彝族自治县野生大鲵资料(费梁等,2006),但现在多见马边的大鲵为人工养殖。

《沐川县志·动物》记载有“两栖类二级保护大鲵(娃娃鱼)”(四川省沐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9),证明仍有大鲵分布。

峨眉山县(今市)志·珍稀动物》记载该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岩羊、大鲵(娃娃鱼)、猕猴”等(四川省峨眉山县志编纂委员会,1991);《峨眉山志》也记述(《峨眉山志》编纂委员会,1997):

大鲵:峨眉山珍贵的两栖动物,也是我国珍贵的野生动物,已划为国家二级保护对象。

属两栖纲,有尾目,隐腮鲵科。一般体长60~70cm,背面棕褐色,带有无数大黑斑,腹面色泽较淡,周身皮肤润湿光滑。头宽而扁,口大而鼻孔和眼极小,无眼睑(眼皮)。身躯粗壮而扁平。尾长侧扁。四肢很短,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有微蹼,犹如婴儿的手掌,叫声好似小儿啼叫,本地习称“娃娃鱼”。《本草纲目·鳞部四》引陈藏器语:“鲵生山溪中,似鲵,有四足,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儿啼。”

生长缓慢,生活在海拔500m左右的龙门洞一带的峨眉河中。白天潜居于岩穴内,傍晚或夜间出洞漫游,捕食鱼、虾、蛇、蛙。每次产卵约300枚,卵带呈串珠状。

由于峨眉河泥沙逐年淤积,水涸滩浅,大鲵将濒于绝灭。按:据这些记载,证明仍有所栖息。《中国动物志》所称有大鲵分布的“峨眉”,即今峨眉山市。

《峨边彝族自治县志·动物·节肢两栖爬行类》列举有“大鲩(娃娃鱼,产于大渡河)、弹琴蛙、石鹅、蟾蜍(癞格宝)、蛇(乌梢蛇、青竹标、菜花蛇、碎蛇、水蛇)、壁虎、蜗牛、水蛭(蚂蟥)、蚯蚓等”(峨边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尽管节肢动物门是动物分类体系中最大的“门”,此志所设“节肢两栖爬行类”出现不同的“门”与“纲”混杂不妥,其中一些物种(如蜗牛、水蛭、蚯蚓等)超出所设类目,但值得注意的是,所称“大鲩”,疑似“大鲵”之误,故可说明有大鲵栖息。

●泸州市:《泸州市志·两栖类》记载“计12种。青蛙……木槐、树蛙、蛤蟆、蟾蜍、鲵鱼、大鲵等”(泸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尽管错将“鲵鱼”与“大鲵”误作二物[57],但还是可相互印证表明有大鲵分布,只是是否全市(辖现泸州市、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等地)皆有,尚待进一步查证。

《合江县志·动物资源·鱼类》列举有“鲭针鱼、团鱼、蚌蛤、乌龟螺蛳青虾、螃蟹、娃娃鱼”等(合江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虽存在归类混乱现象,然而还是说明有大鲵存在。

《叙永县志·生物资源·水产类》记述(叙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

有黄鱼、青波、红鱼、鲵(娃娃鱼)分布于主要河溪、塘库,鳖、龟多分布于水尾区,鲵主要分布于大树河、清水河洞口一带。按:细察,虽存在分类不当[58],但还是可以说明有大鲵栖息。

●宜宾市:民国二十一年(1932)《南溪县(今县)志·物产》记载有“娃娃鱼”,反映当地有所分布。

《宜宾市(现翠屏区)志·野生动物·两栖纲》列举有“大鲵、大蟾蜍中华亚种、沼蛙、日本林蛙指名亚种、泽蛙、黑斑蛙”等(宜宾市地方志办公室,1992),反映仍有大鲵栖息。

《长宁县志·动物·两栖类》记述(四川省长宁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

长宁河中尚发现鲵(娃娃鱼)。民国三十二年(1943)在安宁镇鲤鱼湾曾捕捉到1条,重9kg。1963年在梅硐至官兴河道中仍有发现。按:据此,证明还有大鲵生息繁衍。

《兴文县志·野生动物》虽未专设“两栖类”,但在“鱼类”中列举有“黄鳝、青鳝、鱼鳅、草虾、螃蟹、草鱼……罗非鱼、洞鱼、鲵鱼等”(兴文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察其中并非纯粹鱼类而夹杂其他物种,故所称“鲵鱼”,疑似大鲵。

江安县志·动物·两栖类》列举有“木蛙、竹蛙、琴蛙、青蛙、大鲵、蟾蜍等”(四川省江安县志编纂委员会,1998),表明还有大鲵栖息。

《筠连县志·动物·珍稀动物》记述(筠连县县志编纂委员会,1998):

大鲵:俗名娃娃鱼。原多产于巡司河。现多出现在该河的平寨河段。乐义冷水河、联合小河亦产。按:从该记载看,大鲵的分布范围有所收缩,还是存在多处。

《屏山县志·动物·两栖纲》列举有“大鲵(娃娃鱼)、峨眉角蟾蜍(癞疙疱)、黑眶蟾蜍(癞疙疱)、华西雨蛙”等(屏山县志编纂委员会,1998),反映仍有大鲵栖息。

●巴中市:《通江县志·动物》在“两栖类”与“动物珍闻”记述(四川省通江县志编纂委员会,1998):

除大鲵主产于大、小通江上游流域外,蛙类动物县内各处可见。大鲵(人鱼、娃娃鱼)、秦巴北鲵……

1974年9月13日,诺水突发百年未遇的洪水,洪水退后,诺水上游两岸的大鲵(娃娃鱼)随处可见,不少农户捕捉回家喂猪。按:据此,可见还有较多大鲵分布。

●达州市:民国二十年(1931)《宣汉县(今县)志·物产志》中记载:

娃娃鱼:背青黑,腹白,无鳞,有涎。头扁阔,颚有钩齿密排如针,与鲢鱼同。腹大,尾侧四足五指。体重有大至数十斤者。时水时陆,不时作声。盖两栖类也。暴涨骤落,往往获之。蒸食,味美。剥去其皮,肉白而细,略似小儿。其皮研为细末,可治汤火伤。按:鱼四足者,载籍甚夥。近人,如《俞荫甫诗集》有《鰕鱼诗在新安》,作序云:鰕鱼生山涧中,有四足,能缘木食鸟雀,不水客活。又考《金粟香诗集》有《狗鱼诗》,序云:产梧州。青黑色,无鳞,巨首,平额,大口,细目,四足,五指,身长而扁,尾侧如鳅。能升木食果。冬暖,卧树负暄,涎出黏身,遂为人所获。食之补阴。古籍,如《尔雅》:鲵,大者谓之鰕。郭璞注云:鲵鱼似鮎,四足,声似小儿啼。《海外西经》云:龙鱼陵居,一曰鰕,一曰鳖。又《北山经》云:决决之水,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癡疾。《史记·司马相如传》:禺禺鱋魶。徐广曰:魶,一作鰨。《汉书》正作鰨。注引郭璞云:鰨,鲵鱼,似鮎,四足,声似婴儿状合。惟啼未必如小儿,亦未见有缘木而食鸟雀者。岂真风土不同歟?盖亦耳食者多误也。或者,又引鲇鱼上竹竿,谓为升木之证。察《归田录》云:梅圣俞初受勅修《唐书》,语妻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妻曰:君之仕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不知此正不能升木之铁证。梅意谓猢狲非可入布袋者,入则自缚。喻修书而受拘束也。妻意谓鲇鱼非可上竹竿者,上则立堕。喻仕宦难久于其位也。比例而观,语意自明。恶得以反语而作正解耶?由误解而误传,盖不知几何年矣。然则,鰕也,鲵也,鮎也也,鰨也,魶也,人鱼也,龙鱼也,狗鱼也,娃娃鱼也,实皆一物而异名耳。近因调查各县志书载娃娃鱼者,各引古书、古名分歧不一,故备考之,以见其同,又明辨之,以纠其缪。按:此记载不仅有大鲵的具体描述,而且旁征博引,更指出大鲵的诸多别称。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万源县(今市)志·物产·鳞介类》记述:

鲵:俗名哇哇鱼。似鮎,四足,长尾,声如小儿啼。每含水上树,张口待鸟饮而取之。按:此描述的“鲵”,即大鲵,反映今万源市有此物种分布。《万源县志·野生动物》在“县境内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状况一览表”有:

大鯴:[分布]旧院乡七村八村、竹峪区罗文乡八村、大翁龙王沟、草坝区的金山水库、官渡白龙洞。[估计数量]2 000。[栖息地状况]高山溪流。按:所称“大鯴”,疑似“大鲵”之误[59],不仅分布地点尚多处,而且数量可观。

●资阳市:《安岳县志·野生动物·爬行、两栖、鱼类》中记述(四川省安岳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

两栖类动物:计2目4科5种。(偏)[有]尾目隐腮鲵科大鲵(娃娃鱼。1974年在宝华朱家水库首先发现两条,以后县内陆续发现,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按:据此,虽可表明有大鲵栖息,但大鲵所属的“目”名称有误。

●眉山市:《洪雅县志·动物·两栖类动物》所列举“有青蛙、蟾蜍、龟、鳖、大鲵(娃娃鱼)等”(洪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虽存在归类错误现象,然而可表明有大鲵生息繁衍。

●雅安市:民国十八年(1929)《西康问题》与民国二十三年(1934)《西康之实况》等皆将“娃娃鱼”作为当地特产之一,表明尽管大鲵在西康(治所屡迁,以今康定县为主;辖境有今四川的甘孜州、凉山州、攀枝花市、雅安市,西藏的昌都地区、林芝地区等)分布较广泛,但可考的大鲵分布具体地点则以今雅安市为主。

民国四年(1915)《荥经县(今县)志·物产志·鳞属》记载有“细鳞鱼、金鱼、魶鱼(俗呼娃娃鱼)、”等。其中“魶鱼”,即是大鲵。《荥经县志·动物资源·珍稀保护动物》仍记述(四川省荥经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

大鲵:因叫声似儿啼,故名“娃娃鱼”。荥河、经河、荥经河皆有,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按:证实不仅仍有大鲵存在,而且在多处分布。

民国十二年(1923)《雅安县(今雨城区)志·物产》记述:

魶鱼:一名鱼。雅安有鱼,状似鲵,有四足,大首,长尾。声如婴儿,缘木弗坠。俗谓之娃娃鱼。味甚美。按:据其描述,就是大鲵,证明当地有所分布。∥《中国动物志》所称有大鲵分布的“雅安”,疑似今雨城区[60]

民国十九年(1930)《名山县(今县)新志·物产》记载有“娃娃鱼”,说明有大鲵在当地分布。《名山县志·野生动物·水生动物》称,“60年代,大板桥下还捕捞到重约5斤鲵鱼”(名山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说明仍有大鲵存在。

民国三十年(1941)《汉源县(今县)新志·物产》也记载有“娃娃鱼”,表明当地栖息有大鲵。《汉源县志·野生动物》称,“列为我国第二类保护动物的有:小熊猫、金猫、华南虎、毛冠鹿、鸳鸯、红腹角雉、绿尾虹雉、大鲵”(汉源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尽管欠准确,但还是可以证明有大鲵存在。

民国三十二年(1943)《芦山县(今县)志·物产》仍有称作“娃娃鱼”的大鲵记载。

《天全县志·野生动物·珍稀保护动物》在“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中记述(天全县志办公室,1997):

大鲵:大者长1.6m左右,重20~25kg,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栖息于山谷清澈的河、溪中,因叫声酷似小孩啼哭,故名“娃娃鱼”。天全河及县境内的荥经河均产。按:表明不仅有大鲵,而且分布较广。

《宝兴县志·动物·两栖纲》列举有“山溪鲵(羗活鱼)、大鲵(娃娃鱼)、沙坪角蟾、宝兴齿”等(四川省宝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反映仍有大鲵存在。

阿坝州:《马尔康县志·动物》尽管在“两栖类”中未列举,但在“鱼类”记载有“厚唇裸重唇鱼(冷水鱼)、鲵鱼(猫鱼)、石鲅刺(石巴子)”等(四川省马尔康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马尔康县无论从地理位置、地貌(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县属高原峡谷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面海拔在2 180~5 301m;境内河流湍急,湖泊罗列,有丰富的水资源)论,还是从“鲵鱼”名称(也是大鲵的别称之一)与当地归类(就是在四川也存在)看,都有可能是大鲵,尚待进一步查证。

《中国动物志》所称有大鲵分布的“南坪”,即今九寨沟县。

●凉山州:民国三十二年(1943)《大小凉山开发概论·物产》记载有“鲵”,说明有大鲵栖息。只是缺乏更具体的分布地点,暂且以今西昌市(?)作为一个点。(www.xing528.com)

5.5.3 贵州

贵州到20世纪仍有67%的市、县有大鲵栖息,绝对数量更高达55个。

《中国动物志:两栖纲》所记载大鲵在贵州的分布地为:贵阳、雷山、正安、凤冈、道真、桐梓、务川、湄潭、余庆、罗甸惠水、长顺、都匀、平塘、龙里、贵定、福泉、江口、松桃、玉屏、德江、黄平凯里施秉、镇远、岑巩、榕江、锦屏、金沙、黔西等(费梁等,2006)。

朱玲(2006)指出:

贵州省是大鲵的主产区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曾经对该省的大鲵资源作了详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鲵在贵州分布甚广,遍及7个州市、30多个县,乌江、清水江、阳河、芙蓉江等都有大鲵的踪迹。按:笔者虽对此描述存有疑问,并发现被张冠李戴地引用[61],但因原文未列出依据,无法准确核查。试作剖析:所提及“遍及7个州市、30多个县,乌江、清水江、阳河、芙蓉江等都有大鲵的踪迹”,与《中国动物志:两栖纲》记载的分布,无论是数字,还是河流都基本吻合[62];但此并不符合1970年代情况,因为仅铜仁地区在1980年代,全区10个市(县、特区)皆有大鲵分布;从贵州省近9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比例看,实际分布则要大大超出“30多个县”。按野生动物自然分布可“以后证前”之原理,且作为当时的分布参考。

●贵阳市:民国十八年(1929)《桐梓县(今县)志·物产·鳞介类》记载“人鱼:俗呼娃娃鱼。杨村沟小溪有之。长者三四寸,古名人鱼”,表明还有大鲵栖息。

民国二十九年(1940)《开阳县(今县)志稿·物产·水族之属》记述:“多产乌江、清水两河。南贡河以鲵鱼(俗名狗鱼)。”按:所称“清水河”,即今“清水江”,其与乌江皆盛产大鲵;南贡河是清水江支流之一,有大鲵栖息不足为奇。

民国三十七年(1948)《修文县(今县)志·物产》还记载有称之为“鲵鱼”的大鲵。《修文县志·动物·两栖纲》列举“有青蛙、蟾蜍、石蛙(石蚌)、树蛙、大鲵(娃娃鱼)等”(贵州省修文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表明还有大鲵栖息。

《息烽县志·野生动物·两栖动物》记载,“主要有青蛙、蟾蜍(癞格宝)、格蚌、大鲵(娃娃鱼)等……娃娃鱼主要产于乌江、息烽河等江河沿岸”(贵州省息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3),说明当地数处有大鲵栖息。

《中国动物志》还称“贵阳”,即贵阳市有大鲵。

●遵义市:《凤冈县志·动物》称“大鲵、水獭、鸳鸯、锦鸡为县内珍稀动物”,“大鲵产于南部蜂岩、中部花坪、北部土溪等地”(贵州省凤冈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反映还有大鲵,却已濒危。

《桐梓县志·野生动物·珍稀动物》记载,“大鲵: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长河溪洞穴,少”(桐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可见虽仍有大鲵,但已濒危。

《正安县志·野生动物·主要珍稀动物》记述(正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

大鲵: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产于谢坝溪流中。一般长达40~60cm,头宽而扁,口大,鼻孔和眼睛极小,位于头的上部,无眼睑,躯干粗壮而扁,四肢极短,指四、趾五,趾间有蹼,皮肤光滑。体外受精,以鱼、蛙、虾为食。因叫声似小孩哭,故有“娃娃鱼”之称。按:据此,证实当地仍有大鲵生息。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动物》记载,“两栖类有蛙、大鲵等12种”,虽存在“三类保护动物:小灵猫、雀鹰、猫头鹰、大鲵、虎纹蛙等”(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2001)误差,然而还是表明有大鲵存在的事实。

《中国动物志》还称“正安、凤冈、务川”,亦即此三县有大鲵栖息。

●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志·动物·两栖动物》列举有“大鲵(娃娃鱼)、蟾蜍、华西雨蛙、斑腿树蛙、日本林蛙、泽蛙、黑带蛙、绿臭蛙、棘蛙、小弧斑姬蛙、饰放姬蛙”等(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2),说明还有大鲵存在。

●毕节地区:《毕节县(今市)志·动物》记载“两栖类:有中华大蟾蜍……牛蛙、班腿树蛙、乌龟、娃娃鱼等,全县各地均有”(毕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证明其时大鲵尚多。

徐宁等(1992)在1988~1990年对位于黔西县的黔西娃娃鱼自然保护区的大鲵进行形态特征、生活环境、行为活动、食性及体温日变化与气温、水温的关系进行研究,既获得大鲵生态的一手资料,也有力地证明当地仍有分布。

《大方县志·动物·两栖类》列举“有蟾蜍、青蛙、斑腿蛙、雨蛙、泽蛙、大鲵等”(贵州省大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反映还有大鲵存在。

《织金县志·动物》记载“有野生动物50余种,其中属于国家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有:短尾猴(大青猴)、云豹、金钱豹、獐、麂子、穿山甲、大鲵”等(贵州省织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说明还有大鲵栖息。

《纳雍县志·动物·两栖类》记载“山溪鲵、大鲵(俗称娃娃鱼),数量极少”(贵州省纳雍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说明虽有大鲵,却已然濒危。

《中国动物志》还称“金沙”,即金沙县有大鲵。

●铜仁地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德江县(今县)志·物产·水产》称有:

玉溪之龟,大龙阡之细鳞,乐子溪之鲵鱼,乌江之鲢鱼。按:所谓“鲵鱼”,即大鲵。《德江县志·动物·鱼类》列举有“短头鱼、鰌鱼、乌龟、虾、蚌、螺、鳖、鲵(娃娃鱼)等”(贵州省德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虽存在明显的归类错误,但还是证实有大鲵生息。

陈广城(1988)在1980年代调查本区大鲵情况:

本区(即今所辖铜仁市与江口、石阡、思南、德江、玉屏、印江、沿河、松桃及万山特区)大鲵分布广,常见的体色有暗褐色、红棕色和深黄色三种,个体一般为2~10kg。1982年,在江口县曾捕到一尾52kg的大鲵。从水平分布来看,境内9县1特区都有分布,较集中地分布在55个乡的溪河中,尤以中部武陵山脉东西两侧39个乡最多,占全区分布点的70.9%。江口县的闵孝河、太平河、桃映河及东坝河等4条主要河流,贯穿全县,都盛产大鲵。松桃县、石阡县境内的武陵山脉的溪河上游,也是大鲵的主要产区。铜仁、德江、沿河、思南、玉屏县及万山特区的分布较为零散。

……

解放初期,本区植被良好,溪河中经常可见大鲵,而目前大鲵的蕴藏量急剧下降。据各县调查统计,以前全区的年捕获量为3 000~3 500kg,其中江口县约1 000kg。至1986年统计,全区捕获量只有1 000~1 500kg。

“铜仁地区有十个县、市及特区,都有大鲵分布”,即说明今铜仁市,江口、石阡、思南、德江、玉屏、印江、沿河、松桃县及万山特区皆曾有大鲵栖息;“其中以梵净山周围的江口、松桃、印江、石阡等县数量最多”。据调查,铜仁地区20世纪50年代自然捕捞大鲵量,每年在3 500kg以上,其中江口县在1 500kg以上,该县1992年曾捕获一尾大鲵重达52kg。据70年代调查,石阡县五德镇烂沟村86户居民中有62户水缸养有大鲵用于防毒。1992年,铜仁、江口两地共查处非法捕捉买卖大鲵的案件22起,松桃渔政站曾查获非法收购的大鲵9条。江口县公安局1993年5月,就查获了非法毒死贩卖的大鲵12条(桂庆平,1998)。

据铜仁地区渔业局披露,该区大鲵资源丰富,各县、市、特区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梵净山一带的江口、松桃、印江与石阡、思南等县。据统计,野生大鲵数量,江口县为0.6万~1.3万尾,松桃县为0.5万~1.0万尾。松桃县1970年统计,大鲵储存量达3万kg,1998年曾捕获过41kg巨型大鲵。由于过度捕捞,资源数量急剧下降,到1984年储量下降至1.5万kg,1992年储量下降至0.8万千克[63]

《玉屏侗族自治县志·野生动物·珍稀动物》记述(玉屏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

大鲵(娃娃鱼):产于县境北部高桥河中游地带。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按:据此,表明当地依然有大鲵栖息,只是该志记载的保护级别不准确。

●黔东南州:民国二十年(1931)《八寨县(今属丹寨县)志稿·物产·鳞类》记述:

鲵:名狗鱼。黑色,无鳞,头圆大,口巨于头半部裹如错,四脚,能缘木,声如小儿啼。又名哇哇鱼。大者长二三尺。日晴,含水上河岸林木处,以木叶覆身,张口于外,诱山鸟就口饮水,则吞之(《旧四川志》)。鲵肉清补,广商贩于南粤,嗜者尤众,价甚昂。按:从描述特征、用途等看,反映今丹寨县有大鲵分布。《丹寨县志·野生动物》记载“两栖动物有蛙、蟾蜍、岩蛙(石蚌)、大鲵等……大鲵仅分布于排调河、摆泥河的部分河段,其余全县均有分布”(贵州省丹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不仅印证有大鲵,而且还有多处分布。

民国二十七年(1938)《麻江县(今县)志·物产·鳞之属》也记述:

鲵:或名魶,一名山橅鱼,俗名狗鱼。色黑,无鳞。幼时,颈侧有小鳃,长状全失而多黏质,形如蝌蚪,扁头如饭瓢,细目,巨口,四足短小,能缘木,尾大而侧扁,声如小儿啼。渔者以鬚笼取之。将烹时,以热灰炰剥去滑皮。肉如鳖,最滋阴。皮焙干研末,初病寒疾,姜汤下,能发汗并治疟疾。按:此处除描述大鲵的特征、用途等外,还记载了不常见的“山橅鱼”别称,说明麻江县确有大鲵分布。

《黎平县志·动物·河产类》记载“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大鲵(娃娃鱼)”(贵州省黎平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虽可证实有大鲵生息繁衍,但该志的设类并不妥当。

《镇远县志·野生动物·鱼产类》记载有“蛇花鱼、千年鱼、团鱼、娃娃鱼、乌龟、马口鱼、泥鳅、黄鳝等。镇远尤以团鱼、娃娃鱼、黄鳝最为人喜爱”(贵州省镇远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虽然存在归类错误,然而还是可以表明有大鲵栖息。

《黄平县志·野生动物·鱼类》记载“主要有大鲵(娃娃鱼、狗鱼)、河鲤鱼、青鱼、鲫鱼……等105种。主要分布在重安江、清水江、阳河,其中大鲵是黄平县珍稀鱼类,产于上塘乌梅河、阳河上游,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黄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3),尽管错将大鲵归入“鱼类”,但还是说明当地有此物种,且在多处分布。

《岑巩县志·野生动物·水产类》记载“有青鱼、鲤鱼……武昌鱼、爬岩酱鱼、娃娃鱼(大鲵)、甲鱼(团鱼)、龟鹰咀龟、螃蟹等”(贵州省岑巩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固然可说明还有大鲵存在,但其设类与归类都待改进。

《台江县志·野生动物》记载的“珍稀动物”中有“大鲵(俗名娃娃鱼)”等(贵州省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多种,表明还有大鲵分布。

《剑河县志·动物、植被、真菌·两栖纲》列举有“田娃(青蛙、黄蛙)、石棒(俗称叉棒)、蟾蜍(赖客宝)、大鲵(娃娃鱼)等”(贵州省剑河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反映确有大鲵栖居。

《锦屏县志·动物·其他》记载“除上述的动物外,境内主要还有青蛙、蟾蜍(癞蛤蟆)、大鲵(娃娃鱼)等两栖类动物”(贵州省锦屏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反映仍有大鲵存在。

《施秉县志·野生动物》在“二类保护动物”中记述(贵州省施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

大鲵:俗称“娃娃鱼”。两栖纲有尾目鲵科。体长一般50~80cm,大者重达20余kg;头宽而扁,口大眼小,躯体壮实而扁平,尾侧扁,四肢甚短,前肢四指,后脚五趾,指间有蹼。背面深褐色,有混乱的色斑,腹呈浅褐色或白色。栖息于山谷清澈的溪流中,以鱼、蛙、虾、蟹、蛇、鼠类为食。县境内的黄洲河、杉木河、小塘河、阳河等河的溪流深沟中均有。叫声似小儿哭,故民间称其为“娃娃鱼”。按:不仅证实有大鲵,而且还在多处有分布。

《凯里市志·野生动物·两栖类》列举有“山溪鲵、大鲵、沼蛙”数种(贵州省凯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反映还有大鲵生息。

《榕江县志·动物·两栖纲》列举有“大鲵(娃娃鱼)、石蚌(叉蚌)、黑眶蟾蜍、三港雨蛙……花棘蛙、乌龟(平胸龟)、鳖等3科24种”(贵州省榕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虽可证实有大鲵分布,但有些物种显然不属“两栖纲”。

《中国动物志》还称“凯里、黄平、施秉、镇远、岑巩、锦屏、榕江、雷山”,即凯里市与黄平等7县仍有大鲵存在。

●黔南州:民国十四年(1925)《都匀县(今市)志稿·物产》记述:

鲵:俗名狗鱼。色黑无鳞,细目巨口,四足。能缘木,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剑江多产之,易钩取。味可解热,广商市之至南粤,值甚昂,粤人嗜者尤众。按:此“鲵”显然就是大鲵;所称大鲵的“剑江”,乃今穿越该市的龙头江。《都匀市志·动物·水产品种资源》记载“此外,鳖鱼(团鱼)以及属国家二类保护的大鲵(娃娃鱼),主要分布于洛邦、江洲、甘塘、谷江、沙包堡等地”(贵州省都匀市史志编纂委员会,1999),说明大鲵依然存在,只是该志设类与归类有待改进。

民国二十六年(1937)《贵定(今县)一览·特产·动物类》记载:

五区之瓮城河、落北河产河■、狗鱼(即娃娃鱼,大者重廿余斤,小者亦二三斤不等,每年产量在二万余斤以上。按:贵定县一直是该州盛产大鲵处,所称“狗鱼”,即今大鲵;只是现今已无往昔“每年产量在二万余斤以上”的风光。

《福泉县(今市)志·野生动物》在“主要珍稀动物”中记述(贵州省福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2):

大鲵:俗称娃娃鱼或狗鱼,列为国家三类保护动物。主要分布陆坪、翁羊、董炳、气坪、谷汪深等冷水性河溪中,繁殖力弱,资源稀少。按:说明当地仍有大鲵栖息,但已然濒危,且对保护级别说明欠准确。

《瓮安县志·动物·两栖类》记载“共8种。其中大鲵、虎纹蛙,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贵州省瓮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虽证明仍有大鲵存在,但保护级别说明也欠准确。

《龙里县志·野生动物》所记载的“二级保护动物”称(贵州省龙里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

大鲵(娃娃鱼):属有尾目隐腮鲵科。头宽而扁,眼小口大,身躯壮实扁平,四肢短小,背呈深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白色。栖息于山溪水质清澈、水温较低的溪流石洞或坝基的洞隙中。昼伏洞中,夜间出洞觅食,主要是鱼、蛙、蛇、蟹及鼠等。县内各山区溪流均有分布。按:从该志记述看,不仅有大鲵,而且当时分布还比较广泛。

《独山县志·动物》称“林麝、水獭、大鲵、鳖等也日渐减少”(贵州省独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1996),可见大鲵在当地已然濒危。

《荔波县志·野生动植物植被·水生动物》记述(贵州省荔波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

两栖类的鲵(即娃娃鱼)、蛙等。鲵主要分布在樟河流域的水维、岜鲜、时来龙王洞,王蒙的大七孔、小七孔等河流中。按:据此,反映大鲵分布在多处。

《中国动物志》还称“罗甸、长顺、惠水”(费梁等,2006),即此三县有大鲵分布。

5.5.4 云南

到20世纪,云南还有大鲵分布,其中昭通市是该省主要分布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云南通志·物产》记述:

鲵鱼:别名娃娃鱼。产河口、大关及黔桂河谷,他县亦往往有之。水陆两栖,体色黑褐,头扁齿锐,尾大,四肢甚短。黔省产者,名狗鱼,长可数尺。桂省产名魶鱼。按:所称“鲵鱼”等即大鲵,当毫无疑义。只是该省具体分布地点,约指“河口”“大关”“黔桂河谷”“他县”等,颇难考证:①据其语义、逻辑与行政区设置,可以断定“河口”即今河口县,“大关”即今“大关县”,“他县”是指该省未明确的其他地方。②大关县不仅与现今仍有大鲵分布的彝良县接壤,而且明确记载当地有大鲵(见下文),更可以佐证其历史上有大鲵栖息。③窃以为,历史上,今河口县有大鲵分布的证据尚不充分,暂按“河口县?”处置。

●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志·动物·两栖、爬行类》列举“主要有娃娃鱼、石蚌、田鸡、蛤蟆、水箐鸡、水蛭、蚯蚓、蜈蚣、乌梢蛇……蜗牛、螃蟹、蜘蛛、蚌等”(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尽管存在多物种误归类现象[64],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娃娃鱼”,反映有大鲵栖息。

《宜良县志·动物·鱼类》列举有“石扁头、将鳅、鳝鱼、大鲵(娃娃鱼)等”(宜良县志编纂委员会,1998),虽然也是将大鲵误归入“鱼纲”,但还是可以说明有此物种。

●昭通市:《昭通地区志·动物·两栖爬行类》记载“大鲵(娃娃鱼)、大蟾蜍、黑眶蟾蜍(癞蛤蟆)、王锦蛇(王蛇、菜花蛇)……其中大鲵(红蛤蚧、水蛤、娃娃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昭通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显示有较多大鲵生息繁衍。

据《云南两栖类志》报道,该省的大鲵仅分布于“奕良”[65]一地(杨大同,1991)。《彝良县志·动物·鱼类》明确记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就有“大鲵”(云南省彝良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据《中国动物志:两栖纲》记载,云南“奕良”(彝良)依然有大鲵分布(费梁等,2006)。

《绥江县志·动物·两栖纲》列举有“青蛙、蟾蜍、大鲵等”(绥江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物种,反映仍有大鲵存在。

《盐津县志·动物·鱼类》列举“有鲵(娃娃鱼)、青钵鱼、白甲鱼、细鳞鱼……泥鳅、乌龟、螃蟹”(云南省盐津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显然是将大鲵与“乌龟、螃蟹”等误归入“鱼类”。

《永善县志·动物·两栖类》列举“有青蛙、蛤蟆、癞蛤蟆(蟾蜍)、娃娃鱼等”(云南省永善县人民政府,1995)物种,也说明还有大鲵栖息。

《水富县志·动物·两栖动物》列举有“青蛙、田鸡、蟾蜍、团鱼、乌龟、螃蟹、鲵(娃娃鱼)……属二级保护的有大鲵”(水富县志编纂委员会,1996),显然也存在物种归类错误,然而还是可以确定有大鲵存在。

《大关县志·动物》尽管在“两栖类”未列出,但在“鱼类”列举有“中华花鳅、大斑花鳅,还有大鲵、青鱼、草鱼、鲢鱼、鳊鱼、鳝鱼”(云南省大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当是将大鲵误归类。

《威信县志·动物》不仅明确“娃娃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且记述(云南省威信县志编纂委员会,1999):

娃娃鱼:学名大鲵,分布于罗布河、旧城河、高田河、扎西河、三桃乡鱼洞河。尤以旧城镇龙舞沟、杨家沟、花龙沟最多。70年代曾有一尾重35kg的娃娃鱼被洪水冲到文兴稻田中。由于屡遭人类捕食,娃娃鱼已极为罕见。按:由此可见,当地不仅有大鲵,而且在多处有分布。

●临沧市:《镇康县志·野生动物·爬行类》列举有“马鬃蛇、蜗牛、蛤蟆、青蛙、田鸡、四脚蛇、棒棒蛇、草上飞、绿牙蛇、两头蛇、娃娃鱼”(云南省镇康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虽存在物种归类之误,但还是指出“在水产资源中,河谷地带偶见娃娃鱼”,表明还有大鲵栖息。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志·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列举“有鲤鱼、鲢鱼、角鱼、马头鱼、娃娃鱼、蛇鱼、薄刀鱼、面瓜鱼、甲鱼、鳝鱼、泥鳅和田螺、虾、蟹、蚌等”(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出现物种设类欠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娃娃鱼”,亦即表明有大鲵分布。

●德宏州:《德宏州志:综合卷·动物》记载“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白琵鹭……灰鹤、猛禽、豹猫、蛤蚧、娃娃鱼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1994),虽未指出更具体地点,但还是说明有此物种。《瑞丽市志·动物》既列举“三类保护动物有原鸡、钢鸡、白鹇、蟒蛇、鹦鹉、蛤蚧、娃娃鱼等”,又列举“两栖类:娃娃蛇、水獭猫、田鸡、青蛙、蟾蜍、石蚌等”(云南省瑞丽市志编纂委员会,1996),值得注意的是,所称“娃娃鱼”与“娃娃蛇”似为一物,亦即大鲵。

●文山州:《马关县志·动物·水生类》列举“有花鱼、鲤鱼、翻白鱼、油鱼、刺嘴鱼、娃娃鱼、草鱼、黄鱼……龟、鳖、蚌、螺、蟹以及近年引进的鲢鱼、细鳞鱼、罗非鱼等”(云南省马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其中的“娃娃鱼”当是大鲵。

5.5.5 西藏

西藏也有文献记载分布有大鲵。

刘家驹(1932)在《西藏》的物产中指出有“娃娃鱼”;洪滌尘(1936)《西藏史地大纲·物产·动物·昆虫鳞介》也提到西藏产“娃娃鱼”(亦即大鲵),并指出是“兹举其常见者”,说明尚未成为十分珍稀者,只是缺少更具体分布地点,暂按其首府“拉萨市?”处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