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的北京、河北、山西3个省级政区依然有大鲵栖息,只是河北与山西的分布点减少比较显著。
5.1.1 北京
《中国动物志:两栖纲》(费梁等,2006)中大鲵的地理分布并没有提及北京,但根据多地多次获得大鲵活体标本,证明北京数处仍有大鲵栖息,并进行首次增殖放流。
●丰台区与昌平区:北京自然博物馆在南苑大红门(属今丰台区)、昌平县(今昌平区)沙河采到标本,或当地群众反映捕捉到大鲵,这也证明大鲵在北京地区能生存,但它们是否为从饲养场或市场逃出者,或为野生种类,有待进一步研究(王鸿媛,1998)。
●门头沟区:1991年6月,北京西部大暴雨致使门头沟山洪暴发,有一条长33.3cm、重0.55kg的大鲵顺水流冲入三家店地区的轼水河,被捕获(曹玉萍等,1999)。
●大兴区:1961~1962年,曾有人在南郊的凉水河(约处今大兴区)中捕到大鲵,大的有重近6kg(刘后一等,1988)。尽管从大鲵以山溪为主的自然栖息地来考虑,此处发现的大鲵很有可能是从上游顺水漂流过来,而不是本地产的,但还是可以证明其可以在此生存。
●怀柔区:1996年3~4月,怀柔水库2次捕捞到2.5kg与1.4kg娃娃鱼[24]。又有称怀柔水库周边渔民就先后4次捕到了野生娃娃鱼,并原地放流。经专家考证,怀柔水库的水质和生存环境非常利于大鲵生存[25]。《怀柔县(现怀柔区)志·自然资源·野生动物·两栖类》记载“计17种。大蟾蜍、无斑斑雨蛙、中国林蛙、金线蛙、黑斑蛙(青蛙)、北方狭口蛙、大鲵”等(怀柔县志编纂委员会,1999),皆证明仍有大鲵分布。
5.1.2 河北
《中国动物志:两栖纲》记载20世纪大鲵在河北的分布,虽然标记为“(?)”(费梁等,2006),亦即难以确定,但近年来并非一处发现大鲵(见下文),表明河北个别地方仍有大鲵。
5.1.3 山西(www.xing528.com)
《中国动物志:两栖纲》记载大鲵在山西的分布仅“垣曲”一处(费梁等,2006)。实际上,大鲵尚见于山西北部与南部(晋城、临汾、运城三市)4个县。
有报道称,大鲵在山西的分布仅限于垣曲县及沁水、阳城与翼城三县交汇处。1970年代末,全省大鲵资源量在10 000kg以上,到1994年资源量仅存2 000kg左右,年流失量达500kg以上,有些河溪中的大鲵已经绝迹(连晋等,2000)。
●大同市:《浑源县志·野生动物·鱼类》列举有“青蛙、蝌蚪、水蚤、娃娃鱼等”(山西省浑源县志编纂委员会,1999),值得注意的是“娃娃鱼”。尽管该志设立的是“鱼类”,但从列举的物种看,则并非如此:前二者,则是属于两栖纲动物;“水蚤”俗称鱼虫,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水蚤科;“娃娃鱼”一般是大鲵的别称之一,也是两栖纲动物[26]。此外,浑源境内河流主要有浑河、唐河,分属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水系和唐河水系;尤其是桑干河水系,与北京西部多次发现的大鲵不无关系。故我们认为此“娃娃鱼”当为大鲵。
●晋城市:民国二十三年(1934)《阳城县(今县)乡土志·物产》记载的“野兽”中提及“婴鱼状似婴儿,产桑林一水”。所谓“婴鱼”,即今大鲵,与之前的记载可以呼应。《阳城县志·野生动物·两栖动物》记述(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
以大鲵(俗称娃娃鱼)为珍奇,产于桑林乡石圈河和李圪塔乡西哄哄河内。按:据此,表明阳城县一直是大鲵在山西省的主要分布地之一。
1992年10月,山西与陕西俩农民2次将剧毒农药倒入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属晋城市的沁水县与阳城县等地)内的白寺沟河中,致使4km长的河水被严重污染,河中水生动物全部死亡,其中有247条娃娃鱼(大鲵),最大的13kg(荣立等,1994)。
●临汾市:1992年,山西与陕西农民将剧毒农药倒入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属临汾市的翼城县等地)内的白寺沟河中,表明那里有大鲵。
●运城市:1980年代末调查,垣曲县的娃娃鱼主要分布于2处:一是离县城80km的同善镇东北角,其东与阳城县的马家河、杨家河、扶家河、李家河等溪流相连,这些溪流河床极为复杂,河道长达16km,下游均通到西阳河;另一是离县城10km的上王乡铜矿峪一带,溪水汇入亳清河再入黄河(王自育等,1989)。既说明当时垣曲县多处有大鲵分布,又反映与其毗邻的阳城县也有大鲵栖息。∥1992年,山西与陕西农民将剧毒农药倒入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属运城市的垣曲县等地)内的白寺沟河中。《垣曲县志:1991—2000·动物·两栖类》还列举有“大鲵、青蛙等”(垣曲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1),表明那里有大鲵。
《绛县志·动物·鱼类》列举有“草鱼、鲤鱼、鳝鱼、泥鳅、娃娃鱼、虹鳟鱼”(绛县志编纂委员会,1997),其中“娃娃鱼”当是两栖类之“大鲵”误归入“鱼类”[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