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历史上也是大鲵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但在其南部的海南[13]、澳门未见有大鲵分布。
4.4.1 河南
河南是古今大鲵主要分布区之一,历史上,约占全省36%的市、县有大鲵栖息。
●郑州市:《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河南府(辖境包括属今郑州市的登封与巩义市等地)物产考》与乾隆四十四年《河南府(辖境同前)志》皆记载有大鲵分布。
清康熙十八年(1679)《嵩山志·物产》记载:“人鱼,即鲵也。”说明今嵩山一带当时有大鲵栖居。∥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登封县(今市)志·物产志》记述:
鱼:《山海经》:少室之山,休水出焉。其中多鱼,状如蛰蜼而长,距足白而符,音如婴儿。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
按:少室山乃嵩山著名山峰之一,处今登封市境。由《山海经》等记载,反映至清代,仍有大鲵栖息。
●三门峡市:《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记述:
傅山无草木,多瑶碧。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按:傅山,在今渑池县西(卫挺生等,1974;郭郛,2004);厌染之水,又名厌梁河,在今宜阳县北,范围约包括今豫西北的渑池县与宜阳县一带;“多人鱼”,说明当时栖息有数量颇多的大鲵。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河南府(辖境包括属今三门峡市的义马市与渑池县等地)物产考》与乾隆四十四年《河南府(辖境同前)志》皆记载有大鲵分布。
清光绪十八年(1892)《卢氏县(今县)志·纪物》记述:
《山海经》:……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按:卢氏县处今熊耳山西麓,洛河绕城而过,其上游陕西洛南县一带与其下游宜阳县一带皆有较多大鲵栖居,故当地的大鲵分布历史较长,到清代还有。
●洛阳市:《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记述的“傅山”“厌染之水”即涉及今属洛阳市的宜阳县,多大鲵栖息。
清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通志·物产》记载:“,鲵鱼。出洛水。”∥《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河南府(治今洛阳市,辖境包括属今洛阳市的洛阳市、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嵩县、宜阳县、洛宁县、伊川县等地)物产考》亦称:“,出洛水。”∥乾隆四十四年(1779)《河南府(辖境同前)志·物产志》亦记述:
人鱼:《山海经》:厌染之水注于洛。其中多鱼。鱼,俗呼娃娃鱼。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偃师县(今市)志·土产》在“鳞介之属”记载:
[14]水多鱼,状如盩蜼而长,距足白而对。食者无蛊疾。按:由上述多文献记载看,洛河流域历史上是大鲵广泛分布区域。
伊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鲮鳢,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马迁谓之人鱼,故其着《史记》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即鲵鱼也。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乾隆三十一年(1766)、道光十八年(1838)《伊阳县(今汝阳县)志·物产》均记载有:
孩儿鱼:类鮎,有四足,其声呱呱。
清乾隆十年(1745)《洛阳县(今市)志·物产》在“鱼属”中记述:
人鱼:出伊水。头尖,有足,能陆行,音如儿啼。《史记》注:人鱼,即鲵。
清道光二十年《汝州(辖境包括属今洛阳市的汝阳县等地)全志·物产》仍然记载有大鲵。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嵩县(今县)志·食货》也记述:
鲵:《水经注》:声如小儿,有四足,形似鳢。出伊水。今土人亦捕食之。按:上述文献记载表明,今伊河流域也是历史上大鲵广泛分布区域。尽管尚未见到明确记载伊川县有大鲵,然而其周边皆有所分布,又地处伊河下游,可以推断当地也曾有大鲵栖息。
●鹤壁市:明天顺五年《明一统志·彰徳府(辖境包括今鹤壁市等地)·土产》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彰徳府(辖境同前)》记载有大鲵分布。
●安阳市:明天顺五年(1461)《明一统志·彰徳府(治今安阳市,辖境属今安阳市的有安阳市、林州市、安阳县、汤阴县等地)·土产》:孩儿鱼:俱磁州(今河北磁县)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河南通志·彰徳府(辖境同前)》记载:“婴儿鱼,出磁州(今河北磁县)滏阳河中。”这一带历史上曾有大鲵分布。
●漯河市:《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十一经》记述:
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荣。其中多人鱼。按:据郭璞注“潕水今在南阳舞阳县”,此“朝歌之山”当在今舞阳县与方城县之间,“潕水”乃今洪河,为淮河支流。表明当时今洪河上游一带有大鲵分布。
●平顶山市:清道光二十年(1840)《汝州(治今汝州市,辖境包括属今平顶山市的平顶山市、汝州市、宝丰县、鲁山县、郏县等地)全志·物产》记载有“娃娃鱼”,说明当时有大鲵栖息。
●南阳市:《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十一经》记述:
葴山,视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鱼,多蛟。按:据郭璞注“视,宜为瀙。瀙水,今在南阳也”,“视水”乃今淮河支流“南汝河”,源于时称“舞阴”(在今南阳市与驻马店市驿城区之间)略东(谭其骧,1982a)。反映当时今南汝河上游(包括辖境属今南阳市的南阳市与社旗县等地)一带多“人鱼”(即大鲵)栖息。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十一经》记述“朝歌之山”“潕水”包括今南阳市方城县等地有大鲵栖息。
●驻马店市:《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十一经》记述“葴山”“视水”,反映当时今南汝河上游(包括辖境属今驻马店市的驿城区与泌阳县等地)一带多“人鱼”(即大鲵)栖息。
●济源市:《山海经》记载“龙侯之山”有“人鱼”,反映属今济源市等地当时有大鲵栖息。清雍正十二年《山西通志》记载王屋山一带有大鲵栖息,涉及今济源市。
4.4.2 湖北
湖北不仅历史上是大鲵主要分布区之一,有大鲵栖息的市、县占67%,而且与周边省的大鲵分布地连成大片分布区。
●武汉市:《物理小识》诠释“四足鱼”时,提及“黄州四足鲇”。其时黄州的辖境包括属今武汉市的黄陂区与新洲区等地,表明北宋时,当地有大鲵栖息。
清光绪十年《黄州府(辖境包括属今武汉市的新洲区等地)志·物产》记述的“”即大鲵。
●十堰市:清乾隆五十年(1785)与同治四年(1865)《竹山县(今县)志·物产·鳞介属》皆记载有“草鱼、孩儿鱼、蟹”等,证明有大鲵存在。
清同治四年(1865)《房县(今县)志·物产·鳞》记载有“鱓、鯷、鳅”等。其“鯷”,即大鲵,现今仍有分布。
天生堰:在京山县北。堰处四山中,无泄处。产牙牙鱼,如儿啼。人不忍捕。盖即《山海经》所谓人鱼。《尔雅注》所谓鲵,声似小儿者。按:所指“京山县”,今仍为县,改属荆门市;此“牙牙鱼”即大鲵。说明当地有所栖息。
●黄冈市:(明)方以智撰《物理小识·鸟兽类》诠释:
四足鱼:魶鱼,有足缘木,音如儿啼……张舜民记:黄州四足鲇。按:张舜民乃北宋文学家、画家;北宋时“黄州”,治今黄州区,辖境包括今属黄冈市的黄州区、麻城市、武穴市、红安县等地;所谓“四足鲇”,就是大鲵。由此反映当时有大鲵分布。
清光绪十年(1884)《黄州府(治今黄州区,辖境包括属今黄冈市的黄州区、麻城市、武穴市、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团风县等地)志·物产》记述:
:头如鲇,四足,有声如儿啼。无食之者。按:所描述的“”符合大鲵特征;“无食之者”,无意中使大鲵得到保护;“黄州府”地处大别山西南,迄今尚有个别地方残存大鲵。
●鄂州市:(宋)洪迈撰《夷坚志·牙儿鱼》记载:
张芸叟《南迁录》云:过武昌见苏子瞻,言近获一鱼,似鲇而有四足,能履地而行。不敢杀,复纵之江中。或曰,此鲵鱼也。殆亦此类。按:此时“武昌”,乃今鄂州市;所称“似鲇而有四足,能履地而行”之“牙儿鱼”,显然就是大鲵。
清光绪十一年(1885)《武昌县(治今鄂州市)志·物产·鳞之属》记载:
有鲵:四足。见张舜民《画墁集》,详《杂志》。按:指出了大鲵最显著特征“四足”,反映当地有大鲵栖息。
朝阳洞在通山县东,泉穴中有异鱼,具四足。按:通山县(今县)在幕府山北麓,位于富水上游;有“四足”之异鱼在泉穴中,符合大鲵的形态与生态。说明当时还有大鲵分布。
●荆州市: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荆州府(治今江陵县,辖境包括今荆州市的荆州市、石首市、松滋市、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县等地)志·物产》即有“:一名孩儿鱼”记载。光绪六年(1880)《荆州府(同前)志·物产·鳞之属》记述:
:一名孩儿鱼。《本草》:荆州临沮青溪多有之。似鲇而有四足,声如小儿。其膏然之不消耗。
又 鲵鱼:声如小儿,故名。即之能上树者。按:据其形态、生态、用途描述,即是大鲵。只是“荆州临沮”,是今当阳市。可见,清末之荆州府,仍有大鲵分布。
清光绪三年(1877)《江陵县(今县)志·物产》有“:一名孩儿鱼”记载。宣统元年(1909)《江陵(今县)乡土志》仍有“鲵”。皆表明有大鲵栖息。
●宜昌市:明弘治九年(1496)《夷陵州(治今宜昌市,辖今宜昌市、宜都市、远安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地)志》记载有“:即孩儿鱼”,表明有大鲵分布。
清乾隆二十二年《荆州府(辖境包括今宜昌市的枝江市、宜都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等地)志·物产》与光绪六年《荆州府(同前)志》皆有大鲵记载。
清同治三年(1864)《宜昌府(治今宜昌市,辖境包括今宜昌市的宜昌市、秭归县、兴山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地)志·物产》记载《东湖(宜昌市)·鳞类》:
:即孩儿鱼。
鲵:有足,声亦似,名人鱼。能上树。《酉阳杂俎》记云:峡中人每于溪边树上取之。
《本草纲目》引述:
弘景曰:人鱼,荆州临沮青溪多有之。似鳀而有四足,声如小儿。
(元)吴师道《敬乡录·题青溪神女祠次东坡韵》称:
青溪为琳法师道场。琳,峨眉人。一日思乡,水龙女为致四足魶为证。
生居万山中,二年依泽国。偶于生曹暇,聊欲访禅黙。
再拜神女祠,劈山定何术。上有琳公岩,作论期破惑。
只今澄潭中,异影眩莫执。宗源人幽窈,峨眉如可及。
吾闻大地下,出没水中日。胡为二魶鱼,欲归犹未得。
变化乗云雷,那能系不食。山深风窍号,天寒日车急。
寄语龙宫君,安隱藏故穴。近来托恠多,勿遣容易测。按:陶弘景所记“荆州临沮”乃临沮县,即今当阳市;“青溪”,则是青溪山,有颇多称之为“人鱼”的大鲵栖息。无独有偶,琳法师道场亦在青溪山;所称“四足魶”,也是大鲵。
又《长阳(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鳞类》:
多与东湖同,另有产于山洞者若……魶:俗名娃娃鱼。似鲢,有四足,能沿岸行,鸣作小儿啼。按:所称“”“鲵”“魶”“孩儿鱼”“人鱼”“娃娃鱼”,皆是大鲵。反映历史上“宜昌府”有所分布,而今宜昌市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更为盛产。
明嘉靖元年《湖广图经志书》记载:“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辖境包括今属宜昌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地)·土产”中有“鲵”,亦即大鲵。
清乾隆十九年(1754)《长阳(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物产》记载有“魶:有四足,亦善鸣如儿啼”,证明有大鲵。(www.xing528.com)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与同治三年(1864)《东湖县(今宜昌市)志·物产·鳞属》记载:
:即孩儿鱼。
鲵:有足,声亦似。名[人鱼,能上树。《酉阳杂记》:峡中人每于]溪边树上取[之]。按:进一步表明历史上,今宜昌市多有大鲵分布。
清同治五年(1866)《宜都县(今宜都市)志·物产·鳞介之属》即记载有:
鮠、鲵、鳊……
又有人鱼作婴儿哭声,俗呼娃娃鱼。春夏,清江有之。按:所称“鲵”与“人鱼”,皆指大鲵,说明有所分布。
清咸丰八年(1858)与同治五年(1866)《远安县(今县)志·物产·鳞介之属》记载有“蚌、人鱼、白鰡”等。所称“人鱼”,即证明当时有今之大鲵栖息。
清光绪十年(1884)《兴山县(今县)志·物产志·鳞介》记述:
:似鲢,四足,作小儿声,故俗名孩儿鱼。按:描述的“”,与今大鲵相符,反映有该物种。
●随州市:(宋)洪迈《夷坚志》记述:
牙儿鱼:应山县外大龟山,髙峻可二十里。其上有小寺,寺外一池,泉源未尝竭。产一种鱼形模与常异,名曰牙儿鱼。有四足,能登岸升木,作声咿嚘,全如婴孩。大者亦重一斤许。相传云,不可网钓。尝为寺头陀捕取其一,欲烹而食之。傍人苦词劝止,不听。未几,疫死。自是,人莫敢害。按:应山县,即今广水市;所称“牙儿鱼”,从形态与生态看,即今大鲵。当地在宋代即有大鲵记载,与今依然存在大鲵,可以相互印证;而“人莫敢害”,也从客观上保护了此物种。
●恩施州:明嘉靖元年(1522)《湖广图经志书·府州县志·土产》记载:“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治今恩施市,辖境包括今属恩施州的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等地)·土产”中有“鲵”,亦即大鲵。
清同治三年《宜昌府(辖境包括今恩施州的巴东县与鹤峰县等地)志·物产》所称“”“鲵”“魶”等,反映有大鲵分布。
清同治三年(1864)《恩施县(今市)志·物产·鳞族》记载有“魜鱼:四足,作儿啼”[15],说明有大鲵分布。
清同治四年(1865)《咸丰县(今县)志·物产·鳞属》记载“蛙蛙鱼:即魜鱼。有两足,能缘木”,亦即有大鲵栖息。
清同治五年(1866)《建始县(今县)志》记载产“鲵”鱼,反映有大鲵存在。
清同治五年(1866)《来凤县(今县)志·物产》记载:
鲵鱼:别名呱呱鱼,为腐薪所化。按:虽与通常的“娃娃鱼”发音略异,但称“腐薪所化”则误。
清光绪二十年(1894)《利川县(今利川市)志》记述:
龙鱼:《尔雅》:鲵之大者,谓之鰕。注:今鲵鱼似鲇,四脚。按:据此诠释,所称“龙鱼”,即是大鲵。
4.4.3 湖南
湖南古今皆是大鲵分布最广省级政区,尤其是历史上,72%以上的市、县皆有大鲵栖息。
●张家界市:清同治八年(1869)《慈利县(今县)志·物产志·潜类》记述:
鲵:《尔雅注》:鲵鱼似鮎,四脚,前似猕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水经注》谓:出伊水。今河中亦间有之。按:此处不仅引用其他古籍说明大鲵的形态与分布,而且明确在慈利县溪河流中也有此物种分布。
●常德市:清道光元年(1821)与光绪十八年(1892)《桃源县(今县)志·土产考·鳞介虫》记述:
鲵:孩儿鱼。《尔雅》:鲵,大者谓之鰕。《本草》:鲵,一名王鮪。在山溪中,似鮎,四脚,长尾。能上树。天旱,则含水上,叶覆身。鸟来饮水,因而取之。声如小儿啼,故曰鲵。一曰鱯,一名人鱼。膏燃烛不灭。今邑之南乡山溪间有之。按:据描述看,是大鲵。尽管该地与今仍盛产大鲵的慈利县毗邻,但志称“间有之”,则表明处于大鲵分布区之边缘,或当时已然濒危。
清同治七年(1868)《石门县(今县)志·物产·鳞类》记述:
鲵:有二种。生江湖者,形色如鲇鮠,腹下翅形似足,顆颊轧轧如儿啼。一种生溪洞中,形声皆同,能上树,即鲵也。四足,长尾。大旱,则含水上山,以草叶覆身,张口。鸟来饮水,因吸食之。按:此虽转引前人的描述,但也可反映当地确有大鲵分布。
●衡阳市:清道光八年《永州府(辖境包括今属衡阳市的祁东县等地)志》记载有称之为“鲸”的大鲵。
清光绪十一年(1885)《湖南通志·食货志·物产·衡州府(治今衡阳市,辖境包括今属衡阳市的衡阳市、常宁市、耒阳市、衡阳县、衡山县、衡东县等地)》记述:
娃娃鱼:安仁以上多有之。形短,其声如孩啼。每山水发,则横岭而上。土人珍之(《旧志》)。∥案:娃娃鱼,即鲵之俗名。按:据此表明当时“衡州府”有大鲵栖息,至今还有个别地点有大鲵存在。
清同治九年(1870)《常宁县(今常宁市)志·物产》记述:
夜鱼:出五洞涧中。夜眠于树,见人则跃入水。按:平时在涧中,能上树的“夜鱼”,当是大鲵,现今当地依然产大鲵。
●郴州市:清光绪十一年《湖南通志·食货志·物产·衡州府(辖境包括今属郴州市的安仁县等地)》在记述“娃娃鱼”时,特别指出“安仁以上多有之”,窃以为不仅是指流经安仁县的永乐江水系,而且在其上游(处今资兴市)一带大鲵也较多。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郴州(治今郴州市,辖今郴州市、资兴市、永兴县、宜章县、汝城县、桂东县等地)总志·物产志·鳞之属》记述:
狗鱼:狗鱼能上树。产山洞中。味极佳。按:描述显示的“能上树”“产山洞中”“味极佳”等,皆是大鲵特征,反映当时分布较广。
清同治五年(1866)《桂东县(今县)志·物产·鳞之属》记述:
狗鱼:狗鱼能上树,产山涧中,味极佳。按:所描述的符合大鲵的生态特征,表明当地有大鲵栖息。
●永州市:清道光八年(1828)《永州府(治今永州市,辖境包括今属永州市的永州市、东安县、道县、宁远县、江永县、新田县、双牌县、祁阳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志·物产·鳞属》记述:
道州、江华《物产志》皆有鲸。鲸,海鱼之至大者。此当是山溪中之鲵鱼,似鮎,有足,能上树者。《本草》注云:与海中鲸同名称鲸,或由此也(《闻见偶记》)。郭景纯曰:鲵鱼四脚,前脚如猴,后脚似狗,声如儿啼。大者长八九尺。按:此处既明确“鲸”有海中哺乳动物之鲸与山溪中两栖动物之大鲵二种,又道州(今道县)与江华(今江华瑶族自治县)较多大鲵。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与光绪四年(1878)《道州(今道县)志·风土·鳞属》皆记载有“鲇”,此亦大鲵之别称,如果联系上文所称“夜鱼”“狗鱼”“鲸”等,便不足为奇。
●邵阳市:《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靖州(辖境包括今邵阳市的绥宁县等地)物产考》记载有“鲵”,亦即有大鲵分布。
清光绪三十三年(1897)《邵阳县(今邵阳市与邵阳县)乡土志·物产·鳞族》记述:
鲵:似鮎,有足四,长尾,声如小儿啼。能上树捕鸟。取其膏燃烛不灭。按:所描述的形态、生态、作用等都表明是指大鲵。
●怀化市:《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靖州(治今靖州苗族自治县,辖境包括今怀化市的洪江市、会同县、靖州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物产考》记载有“鲵”,亦即有大鲵分布。这与大鲵的生态环境(当地乃雪峰山脉南段,山地冬冷夏凉、潮湿多雨,位于资水与沅江上游等)特点相符。
清乾隆三十年(1765)《辰州府(治今沅陵县,辖境包括今怀化市的沅陵县、辰溪县与溆浦县等地)志·物产》记述:
曰鲵:音倪。《尔雅》:鲵,大者谓之鰕。郭注:今鲵鱼似鲇,四脚,前似猕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则名鰕。《本草》:鲵鱼,一名王鲔。在山溪中,似鲇,有四脚,长尾。能上树。天旱,则含水上叶覆身。鸟来饮水,因而取之。声如小儿啼[16],故曰鲵鱼,一名人鱼。膏燃烛不灭。辰郡山溪间,多有之。俗呼为呱呱鱼,以其声如小儿呱呱泣也。作娃娃者,误。大者,能上岸获取小儿。获之,亦可食。按:上所描述的与大鲵情况吻合,证明这一带有大鲵栖息。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溆浦县(今县)志·物产·动物》记载有“娃娃鱼”,可与《辰州府志》相互印证,有大鲵分布。
清道光元年(1821)《辰溪县(今县)志·物产》有“鲵”,为当地产大鲵的佐证。
清同治十二年(1873)《沅陵县(今县)志·物产》诠释:
鲵:一名人鱼,一名鱼双,俗呼娃娃鱼。按:据此,进一步证实当地栖息有大鲵。
●娄底市:清同治十一年(1872)《新化县(今县)志·物产·鳞》记有“鲵(俗名孩儿鱼)”,表明当地有大鲵分布。
●湘西州:清乾隆三十年《辰州府(治今沅陵县,辖境包括今湘西州的泸溪县等地)志·物产》记载的“鲵”,反映当地有大鲵分布。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龙山县(今县)志·物产·鳞之属》记述:
呱呱鱼:腐薪所化。四脚,长尾,前似猕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能上树。天旱,则含水吐叶上覆身,鸟来饮水,因而取食之。又或上岸攫取小儿。山溪中多有之。获之,可食,膏燃烛不灭。按:即此描述,此“呱呱鱼”就是大鲵,主要根据其叫声取名。
4.4.4 广东
广东历史上10余处有大鲵栖息,但古文献记载大鲵主要在粤北一带分布。
●清远市:清雍正九年(1731)《广东通志·物产志·鳞》:
鲵:大者谓之鰕(同上。按郭璞注:鲵鱼似鲇,四足,前似猕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别名鰕……今连州有狗子鱼,似鲇,四足。大者裁数斤,盖鲵之小者耳。按:此处所谓“鲵”“狗子鱼”等,皆是大鲵;“连州”,治今连州市,辖今连州市、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等地。反映这一带有大鲵栖息。
●韶关市:清光绪元年(1875)《曲江县(今属韶关市)志·土产·鳞介属》记载有“甜鱼、鯷、鱼”等。其中所称“鯷”,即大鲵。
4.4.5 广西
广西虽然是大鲵分布的西南边界之一,但也是古今大鲵主要分布区之一,历史上近半数市、县有大鲵栖息记载。
●桂林市:(唐)段公路《北户录·乳穴鱼》记载:
全义之西南有山,曰盘龙山。有乳洞,斜贯一溪,号曰灵水(《洞记》曰:山曰灵山,水曰灵水,幽而有灵,是以名也。且地志、山经所不载。又云:鱼无大小,修尾四足,朱丹其腹。游泳自若,渔人不敢钓之)。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龙蟠山》记载:
《桂林风土记》曰:龙蟠山本名盘龙山,有石洞深致洞中。天然石床,石盘,洞门数重。人秉烛游,常见龙迹。迹大如椀。洞有水,水中有鱼,四足,有角,如龙形。人杀之,即风雨。
(明)陆应阳《广舆记》记载:在桂林兴安,鱼四足有角,俗名魶鱼。按:此三文献记载的“乳穴鱼”“魶鱼”等,皆有“四足”特征,当是大鲵。只是具体地点有所考证:①《北户录》称“全义之西南有山,曰盘龙山”,“全义山”乃今南岭之一的越城岭,西南恰是桂林市一带。②《桂林风土记》不仅明确是在桂林市一带,而且说明“龙蟠山本名盘龙山”,可与《北户录》呼应,加之记述的内容也与《北户录》吻合。③《广舆记》不仅所称“魶鱼”与前二者相符,而且地点更具体到“桂林兴安”,亦即今兴安县,更有后世的记载可以佐证。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广西通志·山川·桂林府·兴安县(今县)》记述:
龙蟠山,在县东十五里,有洞门数重。中潭产魶鱼,四足,有角,今无。
又《物产·桂林府》:
魶鱼:灵川出。四足,有角,声如小儿。
清道光十四年(1834)与同治十年(1871)《兴安县志·物产》皆有“魶鱼”记载。按:所称“魶鱼”,“有角”之说尚待查缘由;但“四足”与“声如小儿”,则是大鲵特征。该《志》所称“今无”,不能证明大鲵在兴安县灭绝,因现今当地依然有大鲵。基于前文称兴安县“今无”,故在桂林府的物产中只称“灵川出”,亦即今灵川县曾有大鲵分布。清代的桂林府辖境略小,约辖今桂林市、阳朔县、临桂县、灵川县、全州县、兴安县、永福县、灌阳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地,历史上大鲵似广泛分布。
清道光二十年(1840)《西延(今资源县)轶志·物产》也记载有称为“娃娃鱼”的大鲵。
4.4.6 香港
尽管尚未见古籍直接记载香港的大鲵分布情况,但后世还是发现当地有大鲵栖息(详见下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