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图揭示令人惊叹的变迁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图揭示令人惊叹的变迁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绘制的动物图形象多注重神似,甚至捕风捉影,即使是比较严谨的中草药图谱中也难避免,这有种种主客观原因。例如,笔者编纂《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提交了一幅实际上的宋人绘制的“麝”,并将其鉴定为林麝,却遭到审稿专家质疑。因为我国现生5种麝,唯有林麝“能登上倾斜的树干,站立于树枝上”[44],况且还有现代摄制的林麝在树上的照片。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图揭示令人惊叹的变迁

古人绘制的动物图形象多注重神似,甚至捕风捉影,即使是比较严谨的中草药图谱中也难避免,这有种种主客观原因。如果求全责备,则将否定相当一部分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物种。

例如,笔者编纂《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提交了一幅实际上的宋人绘制的“麝”(图1.21;郭璞,1985),并将其鉴定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却遭到审稿专家质疑。因为我国现生5种麝,唯有林麝“能登上倾斜的树干,站立于树枝上”[44],况且还有现代摄制的林麝在树上(图1.22)的照片(盛和林等,1999)。

图1.21 麝(《尔雅音图》)

(www.xing528.com)

图1.22 在树上的林麝

又如,我国历史上曾有苏门答腊犀牛(简称苏门犀,又称双角犀Didermocerus sumatrensis)、印度犀牛(简称印度犀,又称大独角犀Rhinoceros unicornis)、爪哇犀(简称爪哇犀,又称小独角犀Rhinoceros sondaicus),但它们的形象在历史上曾出现逼真→失真→逼真的反复:到战国时期,制作的犀牛形器物还比较逼真,但其时也开始出现走样的犀牛形象,并且延续到清代后期,有的“犀牛”形象还十分离奇;直到清末,绘制的犀牛形象才又归真,这与犀牛的分布变迁是吻合的(文榕生,2013)。

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对野生动物描述(无论是文字还是形象)的绝对准确,尤其是那些难以常见或近距离观察的物种,否则,我们不是无法充分利用延绵数千年来古人对野生动物记载进行研究[45],就是容易因不辨真伪而造成张冠李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